高考模拟卷·历史
(75分钟100分)
考生须知:
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应用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题17);②考查运用历史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题19)。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8、10、16。
弥
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和多处墓地。20世纪
末,有学者对其中能明确分辨类型的752座墓葬进行了统计分析(见下图)。据此可
推知,当时
封
450
400
350
器
150
100
一类
二类
三类四类五类六类
墓葬分类
A聚落规模不断扩大
B.社会等级制度确立
C.宗教信仰影响显著
线
D.成员分化差异明显
2.《墨子·杂守》将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将士分为谈说之士、
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
专用名词,共计百余种。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A阶级矛盾复杂
B.社会流动性强
C.文化繁荣多元
D.商品经济发展
3.唐太宗非常欣赏魏徵“乐在人和,不由音调”的观点,“笃尚王(羲之)字”。真正体察
唐太宗睿旨的,是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为代表的社会书势,正是他们为“变古制
今”作出的努力,才使得外晋内唐或名晋实唐的一代书风最终形成。据此可知,“外
第1页(共8页)
晋内唐”书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个人的好恶
B.书法艺术的创新
C.社会现实的选择
D.儒家思想的影响
4.宋人对靴有“胡服”“戎服”之讥,如《朱子语类》以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
衫靴鞋之类”。而《宋史·舆服志》记载:“宋初沿旧制,朝履用靴。”上述现象说明
A.汉人完全接受胡服
B.民族文化交流加深
C.宋人文化的独立性
D.胡服成为主流服饰
5.软轿曾是特权阶层的标志,到了明中期,只要你雇得起人,想要几个人抬轿都可以。
类似现象让曾经的士大夫压力剧增。于是他们开始“发明”自己的奢侈品,比如古董
字画。慢慢地,古董字画也有了专门的市场。这些现象反映了
A.社会等级制度的瓦解
B.拜金攀比之风的盛行
C.儒人经商的价值追求
D.市镇经济的空前活跃
6.面对清政府制定报律的行为,20世纪初《大公报》发文表示:“夫报馆之天职,世每谓
为政府监督,国民向导,其责任在裨益社会,开通民智,徜非以倾误社会,阻塞民智为
目的者,无不可共相为谋,共相资助之理。”据此可知,《大公报》的顾虑是
A.言论出版自由受损
B.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
C.媒体市场化的趋缓
D.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
7.中国古代开处方、看病的医生被称为郎中。而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如1933
年7月中央统计处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全国20个省会以及5个特别市共有医师
3001人,药师608人,药剂生1296人,助产士2411人,中医11618人,接生婆670
人。这一统计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
A.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B.中医地位明显下降
C.西医数量快速增加
D.职业结构的复杂化
8.南京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后,四川成为日军战略轰炸的首要省份。但是,藏匿于山
中的当地工厂仍夜以继日地不停生产,四川民工也用原始简单的工具,硬是完成了
一项又一项重要的战时工程。这体现了四川民众
A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B.技术革新的强烈愿望
C.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
D.守望相助的企业精神
第2页(共8页)历史参考答案
题序
1
2345678910
111213
14
15
16
答案
D
B
CBBADCABDC
A
C
B
1.客率D
解题分析图片信息反映出陶寺文化鉴葬存在多个类别,且不同类别墓葬的数量差距较大,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
会成员出现了阶层分化,还反映了这种分化已经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但仅凭墓葬的分类,我们无法直接得出社
会等级制度已经确立的结论,故D项正确,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并不能判断聚落的规模,排除A项;宗教信
仰可能在墓葬习俗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材料中并未涉及宗教信仰如何影响墓葬分类的具体信总,排除C项。
2.含案B
解题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国为了争霸图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士”阶层的地
位提高,“士”可以通过自已掌握的才能和技艺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战国时期的文
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多样,正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B项正确。阶级矛盾、
文化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虽然也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C,D三项。
3.客率C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字,顺从了“人和”的需要,而以欧阳询等为代表的社会书势的所谓
“变古制今”也是在继承王羲之书法的前提下,积极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要求和艺术标准进行的创新和发
展,这说明“外晋内唐”书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现实的选择,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外晋内唐”书
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
4.客室B
解题分析材料既提到宋人对靴有“胡服”之讥,叉说宋初洛用旧制,朝履用靴,这体现了胡汉文化在服饰方面的
交融程度加深,故B项正确。A项“完全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成为主
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5.答案B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明中期,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不再森严,金钱成了标识地位的工具,攀比、炫富之风日益
盛行。商人们购买字画,也只是以“高雅”为借口行拜金主义,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虽然士
大夫对古董字画的追求涉及经济交易,但材料并非强调儒人经商的价值追求,而是儒人被动应对社会变化,排除
C项:题干更侧重于描述消费行为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而非市镇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6.客案A
解题分析材料强调了报馆的天职和责任,包括监督政府和引导国民,这些都需要以言论出版自由为保障。清玫
府制定报律可能会导致言论出版自由受损,从而影响报馆履行职责。因此,《大公报》的主要顾虑是言论出版自
由受损,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在报馆的职贲和目的,以及清政府制定报律可能对这些职责和目的造成的损
害上,没有涉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排除B项;材料中设有涉及煤体市场化的信总,排除C项:虽然制定报律
与政府权力扩张有关,但D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
7.客率D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民国时期中国医疗从业人员的构成更趋复杂,细分出很多新的工作岗位,这折射出中国
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动和复杂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医疗资源的分布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中医从
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