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21:2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学习目标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是一种水鸟。因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站在楼上,向前可以看到连绵的群山,向下可以看到奔腾的黄河。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jìn



qiónɡ

cénɡ
我会认





我会写
半包围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亻+衣=依
谷+欠=欲
尺+两个点=尽
穴+力=穷
尸+云=层
加一加识字
jìn
jǐn
尽力 尽情
尽管 尽快

多音字
尽( )管结果不如人意,但他已经尽( )力了。
jǐn
jìn
gèng
gēng
更好 更多 更美
更新 更正 更改

三更(gēng)时分,气温更( )低了。
gèng
①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诗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读诗要求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lóu

jìn

qiónɡ
cénɡ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
/
/
/
/
/
/
[唐]王之涣
/
/
初读古诗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词语释义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景色
感想
融情于景
整体感知
傍晚,作者站在鹳雀楼上遥望远山,这时候的太阳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呢?为什么?
白日依山尽
“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里看出来的?
傍晚时候的太阳,即落日。从“依山”一词可以看出。
作者在鹳雀楼上产生了怎样的感想?
作者在鹳雀楼上产生了“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的感想。
整体感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
诗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的水滚滚流向大海。
“白日”“山”“黄河”“海”。快要落山的太阳,高远的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看到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水奔流不息流向大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读一读,诗中出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看图并想象,说说看到了什么。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颜色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了形式上的美感,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诗意: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城楼。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有更远、更高的意思,说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登鹳雀楼》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在登高望远中,诗人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这首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主旨归纳
登鹳雀楼
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实景)
黄河入海(想象)
登楼所感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板书设计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瀑布飞泻。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瀑布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
背景资料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望”和“看”有什么区别?
距离问题。“望”是远距离的看,是站在较远处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少年时博览群书,20岁起在四川漫游,25岁出川东游。42岁做了翰林院学士,但不受重视,抱负不能实现,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因受牵连被流放夜郎,《望庐山瀑布》就是在这次流放途中经过庐山时写的。
作者简介





我会写

独体字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氵+暴=瀑
火+户=炉
火+因=烟
遥:“摇”把“扌”换成“辶”。
加一加识字
换一换识字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望 庐 山 瀑 布









yān

yáo
chuān
[唐]李白

诗的前两句中“遥看”一词点出了观察的立足点,照应了题目。“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瀑布的形态。“三千尺”形容的是瀑布的高度,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方法,不是实指。
后两句从近处描述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瀑布雄奇壮观的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整体感知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在庐山北部
照耀
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诗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整个山峰云雾缭绕,看起来就更像是香炉了。
思考: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要用“生”字,而不用“升”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除了美丽的香炉峰,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瀑布像什么?
白布、白丝带
遥看瀑布挂前川
是谁把瀑布挂起来的?
是大自然用神奇的“手”把瀑布挂起来的。
“挂”字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悬挂于山间的样子,表现了瀑布高、直、陡的特点。
体会“挂”字之妙。
诗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中的虚数
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大多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夸张
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思考:哪个词既写出了岩壁陡峭,又写出了水流湍急?
飞流直下
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
没有,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字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天上的银河,惊人的相似引发了诗人的疑心。
指天之极高处,体现了瀑布之高。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望庐山瀑布》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主旨归纳
望庐山瀑布
生紫烟
挂前川
三千尺
落九天
遥看
联想
雄伟壮丽
板书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日依山尽( )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2.欲穷千里目(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随堂练习
二、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________,从_____到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楼所感


登楼所见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落,滔滔
黄河水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而去。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
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