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阶段评估检测(一)
一、选择题
读我国南极中山站(69°S,76°E)和南极最高点的昆仑站(80°S,77°E)位置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
2.中山站位于昆仑站的( )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2
D
第1题,两考察站经度差异不大,纬度相差11°,从而可估算两地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220千米。第2题,从纬度比较看,中山站位于昆仑站以北,从经度比较看,中山站位于昆仑站以西,综合以上两点,中山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2
设有甲、乙两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岛所在地图的比例尺比甲岛所在地图大
B.乙岛位于太平洋
C.乙岛面积比甲岛大
D.甲岛位于东半球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1
A
4.图中A、B、C、D四地( )
A.B地位于C地的正北方,A地位于D地的正南方
B.飞机从B地到A地的最近的方向是一直向东
C.B、C地间的距离约为A、D地之间距离的2.5倍
D.C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1
C
第3题,图中经纬网的网格大小相等,但图中甲岛的相邻两条经线、纬线之差为5°,而图中乙岛只相差2°,即图中甲岛代表的实际范围更大,故图中甲岛的比例尺比乙岛小;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岛位于西半球,乙岛位于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印度洋。第4题,根据经纬度判断方向,B地位于A地的东北方向,A地位于C地的西南方向;D地位于C地的西南方向;飞机从B地到A地最近的方向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根据图中各地的经纬度可知,A、D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且相距6个纬度;B、C位于同一条经线上且相距15个纬度,故B、C地之间的距离约为A、D地之间距离的2.5倍。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1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5~6题。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1
5.符合该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是( )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B.河流可能有两次汛期
C.植被覆盖率低
D.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1
B
6.图中四地地形判读和可能见到的风景是( )
A.甲是陡崖,可俯瞰林海
B.乙是山脊,可一览众山小
C.丙是山谷,可观赏急流飞瀑
D.丁是鞍部,可欣赏溪流潺潺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1
A
第5题,由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可知该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应以平原为主;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东北平原,该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东北地区属于季风区,降水量大,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第6题,根据等高线判读方法,甲处有几条等高线相交,应为陡崖,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林,包括针叶林;乙应为山谷;丙为山脊;丁为山顶。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1
读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7~8题。
7.A处的地形部位是( )
A.山峰 B.山谷
C.鞍部 D.山脊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1
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点的海拔是600米
B.河流C从西北向东南流
C.A、B、D三处,从B处爬到乙山顶最省力
D.如甲、乙两山顶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际相距1200米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1
B
第7题,A处位于甲、乙两个山峰之间,所以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第8题,D点海拔是800米;B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坡度最大,由B处爬到乙山顶最费力;甲、乙两山顶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900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因此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河流C从西北向东南流。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1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粗实线为河流,甲为一洼地。读图,回答9~10题。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
9.该河流的流向是( )
A.从东向西 B.从西向东
C.从西北向东南 D.从东南向西北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
A
10.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
A.180米 B.280米
C.380米 D.480米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
A
第9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判断出河流自东向西流。第10题,据图中等高距为100判断,乙地海拔为200米,甲地为洼地,其高度为300~400米,甲、乙相对高度介于200与100米之间,最可能为180米。故选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
读大别山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回答11~12题。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1.明初时期该地“水草丰旷,遍布茅滩”,是著名的养马基地,当时马厩最有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B
12.“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边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迷糊间,山坡的茅草都镀上了一片金黄色。”如该文书于北半球冬日家中,则该同学家的住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A
第11题,马厩应该修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且不易出现地质、水文灾害的地方;图示②地等高线较稀疏,且处于山前坡地,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第12题,北半球冬日太阳落于西南方位,该处能看到地平线上的日落景观,说明其西南方没有山地阻挡视线。图示四个地点唯有①地符合条件。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回答13~14题。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3.图示区域的地形主要为(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D
14.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第13题,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图示范围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坡度较为平缓,故其地形主要为丘陵。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故图示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①处水流由高处指向低处,且垂直于等高线,②③④都处于由低处指向高处。故选A。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完成15~16题。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5.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A
16.图示区域( )
A.P地坡度最陡
B.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C.适宜发展果林业
D.Q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C
第15题,等坡度线是地表坡度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因此等坡度线上的数值越大,说明坡度越陡,即图中甲河段坡度最大,河流流速最快。第16题,从上题分析可知,图中P处不是坡度最陡的地方;从该图中只能判断出坡度的陡缓,但无法判断坡度下降方向;因此河流流向无法确定,Q处是否位于背风坡也无法确定;该地坡度适宜,可发展林果业。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二、非选择题
17.南部苏丹已正式从苏丹分离,成立南苏丹共和国。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南苏丹首都位于北京(116°E,40°N)的 方向。
(2)若一架飞机沿最短飞行路线从②地飞往①地,说明其飞行方向。
(3)甲、乙两幅图相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若甲图中②地和③地的图上距离为2.22 cm,则甲图的比例尺约为 。
(4)结合图中信息,描述南苏丹的地理位置特点。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解析:第(1)题,在乙图中读出南苏丹首都朱巴的经纬度坐标,与北京比较即可。南苏丹首都朱巴大致位于(6°N,32°E)。第(2)题,根据球面上最短距离的求算知识分析。①、②两地位于北半球同一纬线圈但不同经线圈上,因此从②地飞往①地的最短航线是先东北,后东南。第(3)题,根据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的详略关系回答。内容详细的地图,比例尺较大,因此是乙图。先求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再计算比例尺。②地(位于60°N)和③地(位于赤道)位于同一经线上,两地的实际距离约为60°×111 km/1°=6660 km,则比例尺为2.22∶666 000 000=1∶300 000 000。第(4)题,描述地理位置,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回答。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答案:(1)西南
(2)先东北,后东南。
(3)乙 1∶300 000 000
(4)位于非洲东部(或东北部)的内陆,地处热带。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8.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1)A为 地形,E为 地形。
(2)a、b两条支流水流较急的是 。
(3)已知疗养院海拔为200米,实测气温为17℃,此时D点的气温应在________ ℃以下。
(4)拟从甲村向乙村修一条公路,③、④两条线路中,较为合理的是 ,并说明理由。
(5)图中a、b、c中,哪一条不属于河流的支流?为什么?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即可。第(2)题,图示a支流处等高线较密,故地形较陡,水流急。第(3)题,图中200 m处的气温为17 ℃,根据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D点最低海拔大于600 m,则D点的气温应在14.6 ℃以下。第(4)题,从地形、工程量、安全等方面分析即可。第(5)题,c线为山脊,没有河流发育。
答案:(1)盆地 鞍部
(2)a
(3)14.6
(4)④ ④虽然路线较长,但坡度平缓,工程量小,道路质量好,投资少。③线路虽然较短,但道路坡度大,行车不安全。
(5)c 河流只能存在于山谷之中,而c处为山脊。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19.阅读图文材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1)同学们沿图中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同学们应把夜晚宿营的地点选在A、B、C、D哪一处?简述理由。某同学建议在图中C处建一火情瞭望台,你认为此建议可采纳吗?
(3)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 。某同学因私自外出,在B处迷了路,请给他指出独自走出深山密林的最佳路线。
(4)简要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的区位条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解析:第(1)题,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处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登山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够显著。第(2)题,夜晚宿营地点要求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安全无危险等,B、D靠近河谷,C位于山顶,都不安全。瞭望台应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好的制高点上。第(3)题,泥石流发生时,应向沟谷两侧山坡上撤离。第(4)题,图中显示E聚落位于地势平坦地区,靠近河流,取水方便,交通便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答案:(1)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2)A处 A处位于鞍部,地形平坦开阔。 不可采纳。
(3)② 顺着河谷的溪水流向走。
(4)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阶段评估检测(一)
点击进入WORD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