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8 10: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3课。本课分为两个子目,分别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土地改革不仅推动了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与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胜利一同在内外部巩固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也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因此,本课在教材位置中起到了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既为第一单元作了良好的收尾,也为下一单元的开篇打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通过先前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胜利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占有情况以及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不甚了解,需要教师在本课进行讲授。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等特点,充分利用有效的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和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史料,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内容,理解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方面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学习土地改革,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以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唯物史观) 3.了解土地改革对人民生活的重大影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实质和意义。
五、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以及土地改革是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土地政策。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中国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三民主义历史图片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请学生观察图片,结合他们提出的口号或政策,能够发现哪些共同点?千百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愿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学习《土地改革》。 【回答】千百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串联回顾先前的历史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借此导入中心内容,帮助学生清晰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 新课讲授 壹·缺地少粮难发展——土地改革的原因
1.背景 2.原因 【提问】出示土地改革进程图。看图并回顾八上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成立前,哪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土地改革? 【引导】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3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内的土地占有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出示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调查表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新解放区内的土地占有情况以及其根源。 【回答】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回答】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里,大量的农民少地或是无地,且剥削严重。 【回答】封建土地制度,即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进程,知道新解放区的土地占有情况,进而分析出根源是封建土地制度,得出土地改革的背景、原因
3.目的 【引导】出示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节选材料。请学生结合下则材料,归纳一下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回答】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直接原因: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③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分析法 教师出示标注关键信息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锁定关键信息归纳概括。
贰·分得土地喜心间——土地改革的过程
【引导】出示思维导图,布置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第二段文字,试着完成思维导图的相关信息。 任务驱动法 思维导图法 快速理解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1.概况 【提问】出示《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封面图片和总则第一条内 【回答】①时间:1950年—1952年底;②地区:新解放区;③法律依据:《中 知道《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容。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回答土地改革的概况。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④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基本概况。
2.总路线 3.具体做法 【引导】出示八张历史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图片信息,尝试回答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具体做法? 知识拓展: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你知道贫雇中农是怎么划分的吗? 出示答案,简要讲授不同农村阶级。 【回答】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回答】具体做法: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②分给地主一份,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回答】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 观察历史图片,了解当时历史情境有助于理解土地改革总路线和具体做法的合理性
特点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结合下则材料合作探究:分析一下土地改革的突出特点。 【引导】结合课本思考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回答】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回答】有利于鼓励中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生产发展 【回答】目的: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 先是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特点,进而思考土地改革的好处和目的,培养历史逻辑
结果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土地改革的结果是什么呢? 【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道土地改革的结果。
实质 【引导】出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对比分析表,请同学结合表格,思考土改完成后,我国是否建立起了土地公有制? 知识拓展: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 出示历史图片和相关史事,请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并能说出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 【回答】分析回答表格内容,得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都是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回答】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 通过对比分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清晰土地改革的实质。
叁·翻身做主促生产——土地改革的意义
1.意义 【提问】出示五则文字材料、历史 图片和1949-1952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请学生依次材料分析,回答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回答】①彻底摧毁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 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 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 有助于培养学生材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知识拓展:近代以来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大事 出示三则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先前学习,阅读材料,尝试说出近代以来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大事。 设准备了条件。 【回答】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知识拓展近代以来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大事,培育家国情怀
(三) 课堂小结 出示单元总结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赢得独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 单元总结,贯穿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胜利、土地改革四件大事
九、 随堂练习 5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