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地理
第13讲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素养目标 知识网络
1.识记我国疆域范围,主要的半岛、岛屿、临海、邻国;识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名称、简称及其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2.能从纬度、海陆位置等方面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够利用人口资料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综合思维)
3.结合领土四至点及临海,培养海洋国土及国土安全意识;关心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原生态图
①俄罗斯 ②哈萨克斯坦 ③印度 ④西南 ⑤东北
⑥第三 ⑦渤海 ⑧日本 ⑨黄海 ⑩东海 南海
一、中国的疆域
必备知识
1.位置优越
(1)纬度位置:位于________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2)海陆位置:位于________东部,________西岸,海陆兼备。
中纬度
亚洲
太平洋
2.国土辽阔
(1)陆域广阔
①面积:陆地领土面积为________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四至点
960
③邻国: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接A________、蒙古,西与B____________、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有阿富汗、巴基斯坦、C________、尼泊尔和不丹,南邻D________、老挝和缅甸。
(2)海域广袤
①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②临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自北而南依次濒临a________、b黄海、c________和d南海。渤海和________为内海。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印度
越南
渤海
东海
琼州海峡
③岛屿众多:________为面积最大的岛屿,其次为海南岛。
④半岛:辽东半岛、_________和雷州半岛。
⑤隔海相望有6个国家,东面是F________和韩国;东南有E________、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台湾岛
山东半岛
日本
菲律宾
二、中国的人口
1.人口数量:14.117 8亿(2021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增长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增长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________。
(2)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但由于____________,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3.分布特点:很不均匀,以____________一线为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密西疏。
缓慢
迅速
人口基数大
黑河—腾冲
三、中国的民族
1.民族概况:56个民族,________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
2.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西北和东北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交错杂居。
3.民族政策:各民族__________。
汉族
壮族
西南
大散居
小聚居
一律平等
知识点一 中国的疆域
我国的位置及其影响
名师导航
位置 影响
类型 特点 优越性 不足之处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东部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雨量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 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受台风影响大
位置 影响
类型 特点 优越性 不足之处
纬度位置 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低
[技巧点拨]
我国区域定位的方法
1.利用经纬网对地形区进行空间定位
2.主要经纬线穿过的省区与地形区
经纬线 穿过的主要省区或地形区 巧记
北回归线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和台湾
30°N 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四川盆地、杭州湾等 冈底斯山、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 塔里木盆地、祁连山北侧、河套平原南侧、渤海湾 塔里木、祁连山,河套南侧渤海湾
经纬线 穿过的主要省区或地形区 巧记
80°E 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部 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 阿尔泰山、吐鲁番盆地、昆仑山脉 阿尔泰山昆仑山,中间夹着吐鲁番
110°E 阴山、陕北、关中、陕南、巫山、雷州半岛和海南 北起阴山贯三秦,南越巫山过海南
120°E 大兴安岭、渤海、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 兴安虎声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
据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1)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
A.京→冀 B.闽→川
C.桂→黔 D.粤→湘
(2)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D
C
[审答流程]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
②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及其流向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省区空间分布状况。读图分析可知广东向湖南的箭头最粗,所以广东发向湖南的红包流量最大。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读图可发现广东的红包主要流向邻近的湖南、广西等省区,北京的红包主要流向河北,反映了地理空间的邻近性。
下图为某国疆域四至点所在经纬线范围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完成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下面关于该国地理位置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大部分国土位于中纬度
B.该国位于西半球
C.该国位于南半球
D.该国位于大洋东岸
A
2.下列关于该国地理位置对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北跨度大,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
B.深受海洋影响,自然带没有形成典型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C.东西跨度大,时差大
D.疆界绵长,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B
第1题,根据经度数越向东越大,可判断经度为东经;纬度数越向北越大,可判断为北纬,再结合其经纬度范围;由此可判断该国为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中纬度,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太平洋西岸。第2题,我国疆域辽阔,东西跨度大,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经度地带性规律明显。我国南北长约5500千米,南北跨度大,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东西长约5000千米,东西跨度大,经度相差也较大,东西相差4个时区;我国疆界绵长,陆上邻国有14个,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3~4题。
3.盘山从山顶至山脚分上、中、下三盘,夏季常出现“三盘暮雨”的现象。图1中受“三盘暮雨”影响最明显的自然景观是( )
A.a B.b
C.c D.d
C
4.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A
第3题,据图片可知:盘山的上盘以松取胜,中盘以石取胜,下盘以水取胜。夏季山中云雾弥漫,水汽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下泻,在下盘地区汇聚成河,形成飞瀑景观。因此下盘的飞瀑受“三盘暮雨”的影响最明显。故选C。第4题,读图示分析可知,天津称“沽”的村落都坐落在海河沿岸,近些年来,随着天津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原村落所在地区的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导致称“沽”的村落消失。故选A。
知识点二 中国人口
1.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及东南沿海,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有关。图解如下:
2.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五个特征: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一定影响;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年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
(3)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逐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68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A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D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B
[审答流程]
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 ①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指出了中心城区的含义
②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指出了表格表示的内容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
②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③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1)题,读表可知,2010—2020年净增人口上海为-30.25+215.42=185.17万人,北京为-72.8+300.9=228.1万人,广州为129.12+468.46=597.58万人,深圳为116.88+596.68=713.56万人,说明四城市的总人口都有所增加,B、D错误。2010—2020年上海和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增加,故2010—2020年上海和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虽然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增加,但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数量低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增加数量,说明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是下降的,A正确,C错误。第(2)题,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各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口变化特点关系不大,A错误;受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区
位因素影响,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分工,主导产业并不趋同,B错误;材料中四个城市规模较大,往往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其一般会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其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其他城市一般等级较高,C错误,D正确。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四城市人口变化呈现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的特点,因而城市规划应该遵循人口变化的规律,引导人口从中心城区疏散,在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聚集,A错误,B正确。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强,因此可以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引导人口向郊区转移,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压力,C错误;中心城区以外的地区中,可能会有工业区、仓储区等并不符合人口均衡分布的功能区,引导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并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D错误。
(2022·辽宁锦州质量检测)上海外环是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边界。目前产业园区和大学城主要分布在郊区,仅西部、南部等远郊和崇明岛为农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下图为上海中心城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下列四图中正确示意上海老龄化率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
2.上海老龄人口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有( )
①政策鼓励年轻人由上海郊区流向中心城区
②郊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的劳动力流入
③上海的房价过高,年轻人由郊区流向农村
④因环境熟悉、医疗便捷,老人留守老城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
第1题,上海的老龄化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机械增长的人口影响的,上海迁入人口多,且迁入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可以有效地缓解老龄化。根据文字材料“产业园区和大学城主要分布在郊区”可知,郊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老龄化程度较低,中心城区和农村相比,农村青壮年是流失状态,老龄化程度应该最高,故选A。第2题,政策并没有鼓励年轻人由郊区流向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地价高,交通拥堵等问题带动了年轻人由中心城区迁往郊区,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并没有中心城区完善,所以年轻人并不会大量的流向农村,所以郊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主要是就业机会多,中心城区的优势主要是基础设施完善,老人留守较多。故选D。
(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D
4.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第3题,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正确。第4题,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故选B。
一、选择题
某游客在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2时15分,旭日的霞光就撒满了乌苏镇。在这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边境小镇的市场上,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据此回答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限时规范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上面( )
A.①图中 B.②图中
C.③图中 D.④图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2.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相邻国家( )
A.朝鲜 B.韩国
C.蒙古 D.俄罗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第1题,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黑龙江省,根据省区形状、河流及经纬度判断,①图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A正确;②图位于我国西南雅鲁藏布江河谷,B错误:③图位于内蒙古地区,C错误;④图位于我国西北地区,D错误。第2题,由上题结论可知,乌苏镇位于黑龙江省,位于我国领土最东端,与俄罗斯相邻,故小镇市场上集聚的境外商人,最可能来自邻国俄罗斯,D正确;朝鲜、韩国、蒙古三个国家与黑龙江省不相邻,A、B、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3~4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新、川、内蒙古、藏
B.蜀、藏、新、内蒙古
C.内蒙古、川、藏、新
D.藏、新、内蒙古、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C
4.图中E、F是我国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它们可能是( )
A.沪、台 B.鲁、京
C.豫、鲁 D.台、粤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C
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和人口分析。第3题,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而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C正确。第4题,E、F两省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排除上海、北京;两省面积小,排除四川,C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下图为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B
6.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A
7.1995年以后,影响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C
第5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1985—2010年的人口一直为净迁入,丙、丁两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说明甲、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且甲地在2005—2010年的人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地,故甲表示北京市,乙表示广东省;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省,丁表示云南省,B正确。第6题,甲表示北京市,丙表示河南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故经济发展水平是两省市人口净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第7题,乙地为广东省,1995年以前,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5年以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导致1995年以后,广东省的人口净迁移率回落,C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一个国家的就业比高,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下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8~9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8.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90—2030年 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 D.2000—2020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A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老龄化所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C
第8题,本题可以从纵坐标50%处画一横线,可以看出抚养比低于50%对应的时间大约是1990—2030年,A正确。第9题,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不成正比,A错误;就业比与经济增长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增加就业压力,B错误;60年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C正确;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与“全面二孩”政策有关,D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022·高考山东卷)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10~12题。
10.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A
11.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B
12.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D
第10题,嘉峪关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到21世纪初,最早的一批劳动力达到退休年龄,所以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A正确;环境条件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善,且吸引的人群并不只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B错误;青壮年人口迁出与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无关,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当地康养产业的发展情况,D错误。第11题,嘉峪关市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而兴建的城市,并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故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正确。第12题,嘉峪关市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结合工业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可充分利用该地原料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D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二、非选择题
13.读中部六省区域及人口、面积、GDP情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由图中信息可知,中部六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人均GDP最高的是 ,具有“煤海之省”之称的是 ,具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的是 。(要求填省区简称)
(2)图中A为我国著名的“汽车城” ,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现在该汽车工业总部已搬迁到城市B,其有利因素是 ;图中C、D为我国重要钢铁工业城市,影响其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下表为上图中E、F两城市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下列叙述与表格相符的是(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常住人口(万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
2000年 2010年 0~14岁 15~65岁 65岁以上
E 446.74 570.25 14.05 77.49 8.46
F 433.17 504.26 18.47 73.82 7.71
A.省外人口大量迁入两城市,使常住人口大增
B.图中数据并不能反映出两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状况
C.E市0~14岁少年儿童人数超过了F市
D.两市均面临劳动力就业紧张和老龄化问题
(4)读图分析中部六省的矿产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5)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分析该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解析:第(1)题,从省区位置与轮廓判断,图中数码①~⑥分别代表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江西省。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均可计算得出。第(2)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防需要,我国二汽设置在了湖北武当山区的十堰市。从图中可知,C、D的钢铁工业发展分别依靠了原料和燃料优势。第(3)题,两城市十年间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共同作用,其迁入人口来源以各省内部其他地区为主,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两城市0~14岁少年儿童人数可以用人口总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乘以少年儿童人数所占比重计算,两城市15~65岁人口比重高,说明劳动力就业需求大,同时65岁以上人口比重均超过7%,说明老龄化程度加剧。第(4)题,矿产资源分布应结合图例,从矿产种类分布角度回答。第(5)题,图中阴影位于洞庭湖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布,同时是人口密集地区,农业种植历史悠久。但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水旱灾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1)豫 皖 晋 湘
(2)十堰市 国家安全 信息和交通方便 接近铁矿产地 接近燃料地
(3)D
(4)特点:分布不均,相对比较集中;有色金属矿、铁矿主要分布在南部,煤、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部。
影响:有利于同类矿产大规模开采,节约成本;对该地区南北交通造成巨大的压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有利条件: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湖泊众多,灌溉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人口多,市场广阔;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不利条件:多水旱灾害;春秋季节的寒潮天气容易对水稻的生长造成危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限时规范训练
点击进入WORD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