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张PPT)
第7讲 东亚——日本 中亚
素养目标 知识网络
1.认知东亚与日本、中亚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2.分析日本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3.对比东亚、中亚各国不同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人地协调观)
原生态图
①大陆性 ②西高东低 ③季风 ④太平洋 ⑤温带大陆性 ⑥油气 ⑦油气 ⑧干旱 ⑨灌溉
一、东亚
必备知识
1.东亚的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1)经纬网定位:尝试绘出40°N、100°E、110°E、120°E、130°E、140°E线,观察穿过的主要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A________洋,B________海,C渤海,D黄海,E东海,F________。
太平
日本
南海
2.东亚的范围
特征 国家 首都
临海国 ①中国 北京
内陆国 ②蒙古 ___________
半岛国 ③________ 平壤
④________ 首尔
岛国 ⑤日本 ________
乌兰巴托
朝鲜
韩国
东京
3.东亚的地区差异
项目 东部沿海 西部内陆
范围 中国东部沿海、朝鲜、韩国和日本 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 以________、丘陵为主,日本多山 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 ____________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干旱,温差较大
经济 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展迅速 以________业、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平原
温带大陆性
畜牧
二、日本
1.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东临A______洋,西临B______海。
2.领土组成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四个大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太平
日本
北海
本州
四国
九州
3.自然环境
山地、丘陵
曲折
亚热带、温带季风
水能
火山、地震
4.经济发展
(1)发展条件
狭小
贫乏
频繁
狭小
海运
科技
劳动力
(2)经济特点:进口____________,大量出口____________,与世界联系密切。
(3)工业分布:集中在_______________和C___________沿岸。
(4)问题与对策
①问题:劳动力价格提高、____________、环境污染、国内需求减少等。
②对策: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原料、燃料
工业制成品
太平洋沿岸
濑户内海
人口老龄化
5.贸易对象:主要是________、美国、________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6.文化
民族 传统服装 特色饮食 传统古都 __________
兼容的文化
______民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欧洲
东亚
大和
和服
和食
京都
东西方
三、中亚
1.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尝试在图中标注40°N、50°N、50°E、60°E、70°E、80°E 经纬线。
(2)海陆位置:地处____________中部。
(3)范围:主要有五个国家。
国家 首都
a_______________ 杜尚别
b吉尔吉斯斯坦 比什凯克
c____________ 阿斯塔纳
d乌兹别克斯坦 塔什干
e____________ 阿什哈巴德
亚欧大陆
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2.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__________、平原为主。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C哈萨克丘陵;D___________;
E里海沿岸低地;F卡拉库姆沙漠。
(2)气候:____________气候。
丘陵
天山山脉
帕米尔高原
图兰平原
温带大陆性
(3)河流和湖泊
项目 图中序号名称
湖泊 多为内流湖,如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河流 多为内流河,如④阿姆河,⑤________;⑥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
里海
巴尔喀什湖
锡尔河
咸海
(4)资源
种类 分布
石油 ________沿岸
煤 哈萨克斯坦北部、吉尔吉斯斯坦
铁、铜 ____________中部
里海
哈萨克斯坦
3.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发展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________。其中小麦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北部;棉花主要分布在图兰平原及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2)交通——“丝绸之路”
古今
变化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地理
意义 加强了我国____________的联系,加强了我国同________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平原
哈萨克斯坦
连云港
鹿特丹
东西部
中亚
知识点一 东亚
1.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名师导航
季节 气压中心 风向 天气
冬季 大陆降温快,形成强冷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 西北
季风 低温少雨
夏季 大陆增温快,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东南
季风 近海降水丰沛,向内陆逐渐减少
2.东亚季风气候的区域差异
(1)东西差异。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中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点,表现为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且更加集中于夏季;气温年较差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韩国北部及朝鲜、日本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岛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大致相同。读图,完成(1)~(2) 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1)下列气候特征中,甲、乙、丙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
A.气温年较差
B.冬季风的风向
C.夏季风的风向
D.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
A
(2)日本1月0 ℃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 ℃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说明( )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
B.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
C.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D.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1月日照时间短
C
[审答流程]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图示地区的海陆分布
②图示地区的国家分布
第(1)题,结合材料,甲、乙、丙三地距海越来越近,气候的海洋性特点越来越明显,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小,三地相比,差异最明显的是气温年较差;三地降水都集中于夏季,夏季风风向都为东南风,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冬季均以西北风为主。第(2)题,中国东部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显著,0 ℃等温线分布纬度较低;而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且距冬季风源地远,受冬季风影响小,0 ℃等温线分布纬度高。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热量条件应比山地更好,与题意不相符。南北温差与1月0 ℃等温线位置关系不大。纬度相近,1月日照时间相近。
下图是大致沿35°N从我国郑州至日本东京的地形剖面图,及两地的气候数据图。读图,完成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如果两组气候指标M、N是在甲地、丙地、东京三地中的两地统计所得,下列组合符合实际的是( )
A.甲—M;丙—N B.甲—N;丙—M
C.丙—N;东京—M D.东京—M;甲—N
2.造成M、N两种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沿岸洋流 D.距大陆内部远近
D
D
第1题,读图,根据两组气候资料,M地最冷月气温大于0 ℃,降水较多,雨季长,应是具有海洋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东京。N地最冷月气温小于0 ℃,降水集中在7、8月份,应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甲地。第2题,结合前面分析,M地是具有海洋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N是具有大陆性的温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距大陆内部远近,D正确。根据材料,两地纬度位置相同,A错误。大气环流相同,沿岸洋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
读某国家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海域沿岸冬、夏季降水均较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洋流因素 D.海陆因素
4.下列对于该国河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流速急,水能丰富 B.流量季节变化小
C.河流短而流速缓 D.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B
A
第3题,由图可知,甲海域南、北两侧分布有山地,对冬、夏季风有阻挡作用,位于冬、夏季风的背风坡,故降水较少。第4题,日本多山地、丘陵,降水量大,故河流流速急,水能丰富;日本为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日本为群岛国家,陆地面积较小,河流短而流速急;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且流量不稳定,不利于航运。
知识点二 日本
日本的地理特征及发展
日本位置如图,日本是岛国,山地、丘陵占3/4,海岸线曲折,资源缺乏,河流短急,水能丰富,该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影响巨大。
1.日本气候区域差异
(1)东西差异: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点,其气候的东西差异表现为夏季东部太平洋沿岸降水多,冬季西部日本海沿岸降水多。
(2)南北差异:日本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如下图:
日本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太平洋沿岸降水多,冬季受西北风和日本海影响,日本海沿岸降水特别多,常发生冬季暴雪。
2.日本的工业分布及变化
(1)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形成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一狭长地带成为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这种布局的特点,与日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
(2)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械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2)题。
(1)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2)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D
B
[审答流程]
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 ①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指出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②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械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指出了日本和我国相关设备的分布
第(1)题,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而大连位于板块内部,与日本相比,建地下工厂可以较少考虑防地震的问题。防渗水、防坍塌是任何一个地下工厂建设都应考虑的问题,地下环境受噪声影响较小。第(2)题,精密机械设备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地下环境温度常年稳定,且受地面震动影响小,故其直接目的是保证产品质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有很多地下工厂,多为军需工厂,把军需工厂建在地下主要是为了保密。而现代的地下工厂多是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而建设的,不再是为了保密和战备需要。
日本鸟取沙丘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4 千米。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的气力。据此完成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导致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2.当地政府“下了很大的气力”最有可能是指( )
A.从外地运沙 B.持续除草
C.修筑防浪堤 D.植树种草
D
B
第1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该国以季风气候为主,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基本不受盛行西风控制;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不是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鸟取形成沙丘。第2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保护该“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
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喷发时熔岩流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即富士五湖。据此回答3~4 题。
3.图中所示的本栖湖是富士五湖中唯一不结冰的湖泊,其原因可能是
( )
A.纬度较低 B.海拔较低
C.泥沙较少 D.地热较多
4.关于富士五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均由火山口积水而成 B.补给类型不同
C.各湖海拔相当 D.均为咸水湖
D
C
第3题,富士五湖相隔很近,纬度差异很小,且本栖湖的纬度不是最低的,因此纬度较低不能成为原因,A错误;图中显示富士五湖的海拔高度相似,因此海拔较低不能成为原因,B错误;泥沙多少对是否结冰影响不大,C错误;富士五湖临近活火山,因地质构造不同,各湖泊的地热资源不同,本栖湖的地热较多成为唯一不结冰的湖泊。故选D。第4题,题中材料信息表明,富士五湖是火山喷发时熔岩流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富士五湖位于湿润地区,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图中显示,富士五湖的海拔都在1000米左右,各湖海拔相当。富士五湖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大于蒸发,属外流湖,均为淡水湖,故选C。
知识点三 中亚
1.试从农业区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的“白金”指的是棉花,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棉花种植使其成为“白金之国”。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当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适合长绒棉的生长。
(2)地形:地处图兰平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地形平坦,适宜棉花的生长。
(3)水源:阿姆河、锡尔河为当地的棉花种植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2.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影响
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丰富并且出口潜力巨大,获取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可以增加我国能源安全的系数,保证能源供给来源的地缘多样化,降低运输成本,获得稳定而丰富的能源供给,也能加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因此,加强与中亚的能源合作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3.图解中亚的地理位置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气候干旱。中亚位于温带,纬度范围大致在40°N~50°N之间,经度范围大致在50°E~80°E之间。中亚是连接东亚和西亚、西欧的便捷通道,第二亚欧大陆桥也经过中亚。
(2023·浙江1月选考)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1)~(2)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B
C
[审答流程]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根据柱状图提供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各国的人口密度
②结合中亚五国的地形图和所学中亚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库曼斯坦的人口密度约为618万人÷49.1万平方千米≈12.6人/平方千米,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密度约为1915万人÷272.5万平方千米≈7.0人/平方千米,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口密度约为670万人÷19.9万平方千米≈33.7人/平方千米,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密度约为990万人÷14.3万平方千米≈69.2人/平方千米。因此,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故选B。第(2)题,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中亚东南部地区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且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中亚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中亚东南部地区矿产、土壤等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没有太大优势,B、D错误。
(2022·临沂高二检测)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伊犁河(即图中甲河)从南面注入巴尔喀什湖,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80%~90%。读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图,完成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关于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部是高原山地,西北部是平原丘陵
B.地势东南及北部较高,中间低
C.东部是山地,西部是平原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和缓
2.巴尔喀什湖中部有一狭窄水道阻碍湖水交换,使东、西两部分湖水盐度存在巨大差异,其表现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咸西淡 西部淡水注入多
B.东淡西咸 东部淡水注入多
C.东咸西淡 东部湖水蒸发更旺盛
D.东淡西咸 西部湖水蒸发更旺盛
B
A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东南部和西北部均高于500 m,等高线比较稀疏,应都为高原地形。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及河流流向判断,地势东南及北部较高,中间地势较低。图示区域东部等高线稀疏,不应为山地,西部海拔在500 m以下,不一定是平原。图示区域,东南和西北部的海拔均在500 m以上,且河流有自东南流向西北的,也有自西北流向东南的,因此地势不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第2题,读图可知,巴尔喀什湖西部有伊犁河河水流入,接纳了大量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湖水量的80%~90%,有河流注入的地方会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湖水盐度较低。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东西部纬度、海拔基本相同,蒸发量差异不大;湖中部有一狭窄水道阻碍湖水交换,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
(2022·运城高二检测)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是中亚流量最大的河流,注入咸海。下图为阿姆河流域上游主要地理要素按旬(10日)统计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阿姆河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4.阿姆河流量最大出现在( )
A.1月前后 B.4月前后
C.7月前后 D.10月前后
5.融雪开始时间远早于融冰开始时间,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拔
C.风向 D.坡向
C
B
B
第3题,从材料可知,阿姆河发源于中亚天山西段和帕米尔高原西部,所以阿姆河流域降水主要是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太平洋因为距离较远,印度洋因为青藏高原等地形的阻隔,不可能影响其降水。北冰洋水汽本身对中亚影响就有限。第4题,阿姆河主要以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2旬前后融雪补给量最大,旬按照10日计算,即4月前后河流流量最大。第5题,冰川属于永久性存在,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积雪属于季节性存在,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因此积雪融化时间早于冰川,所以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海拔。纬度、风向和坡向都相差不大。
一、选择题
读中哈输油管线建设示意图,回答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限时规范训练
1.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2.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 )
A.里海沿岸 B.巴尔喀什湖附近
C.额尔齐斯河沿岸 D.北部丘陵
第1题,中亚地区降水少,植被稀少,易发生土地荒漠化。第2题,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读中亚图,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内流河、内陆湖,回答3~4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3.巴尔喀什湖西部是淡水、东部是咸水,其原因是( )
A.巴尔喀什湖东部蒸发量大
B.巴尔喀什湖东部离太平洋近降水量大
C.巴尔喀什湖西部离大西洋近降水量大
D.巴尔喀什湖西部有伊犁河河水注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4.假如图示地区要开发新能源,应着重考虑的是( )
A.地热能 B.太阳能
C.潮汐能 D.天然气
第3题,读图可知,巴尔喀什湖西部有伊犁河河水注入,而东部没有河流注入。有河流注入的地方会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导致湖水盐度较低。故选D。第4题,图中所示地区为中亚,由于深居内陆,常年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太阳能资源丰富,故要开发新能源,应着重考虑太阳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下图是日本几种农作物和主要工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几种农作物中,在日本分布范围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水稻和苹果 B.水稻和亚麻
C.甘薯和茶 D.柑橘和亚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6.影响日本主要工业地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交通 D.劳动力
第5题,水稻好暖喜湿,可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麻喜温凉,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中温带;结合图例可以看出,水稻分布范围最广,亚麻分布范围最小。第6题,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日本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所以需要便捷和廉价的海运来运进工业原料、燃料,运出工业产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7.“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 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 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8.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
第7题,陆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会排放大量的固体垃圾,垃圾通过径流带至海洋;这些固体漂浮物又通过海水的运动即洋流被带至同一海区,形成垃圾。第8题,固体漂浮物被河流带入大海顺洋流漂浮。根据洋流的方向,将向东北漂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结构变化深受经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导致地价惊人增长,住宅建设向外蔓延;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另一方面,自1980年以来,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环境恶化 B.中心区交通便捷
C.郊区地价上涨 D.中心区房价适中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势头减弱是因为
( )
A.人口少子化 B.人口老龄化
C.收入减少 D.土地供应紧张
第9题,泡沫经济崩溃后东京都市圈中心区地价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供给,这些新增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吸引了不同人群的迁入。第10题,由于日本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由此出现的人口少子化现象导致家庭户均人口数持续减少,所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减弱。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图1为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乙岛屿的放大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2015年2月甲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城市可能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12.关于乙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虚线框内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部地势较陡峻
B.该岛因火山喷发而形成
C.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D.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第11题,根据图1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甲国为日本,冬季吹西北风,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多形成地形雨,此时(2月份,冬季)日本西岸的降水量大于东部,因此降雪较大的城市位于西侧,即为①②。第12题,虚线框内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流向西北,表明东南部地势较陡峻,西北部地势较平坦。该岛屿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受日本暖流影响,该岛屿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局部区域示意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材料二 韩国最大岛屿——济州岛,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岛,人称“风多、石头多”。
材料三 图中三地相关数据资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地名 上海 济州岛首府济州 室户岬
海拔(米) 3 24 185
年降水量(mm) 1111 1456.9 2435.6
(1)描述济州岛的地理位置。
(2)分析济州岛“风多、石头多”的原因。
(3)比较图示区域内上海、济州、室户岬三地气候的异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读图,济州岛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韩国南端,地处亚热带;亚欧大陆东部,属于太平洋西部岛屿,位于黄海、东海、日本海相交处;北隔济州海峡与朝鲜半岛相望,西隔黄海、东海与中国大陆相望,东隔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群岛相望。第(2)题,济州岛季风气候强盛,属东亚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岛屿周围海面辽阔,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强劲。济州岛为火山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及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喷发形成大量玄武岩岩石。风化及风力、海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强烈,所以多石头。第(3)题,根据材料三分析,上海、济州、室户岬三地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这是相同点。根据表格数据判断,上海、济州、室户岬三地自西向东,年降水总量逐渐增加,气候海洋性逐渐增强,气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最西边的上海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特征,最东面的室户岬具有较强的海洋性特征,中间的济州处于过渡状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答案:(1)东半球,北半球;位于韩国南端,地处亚热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部(岛屿),黄海、东海、日本海相交处;北隔济州海峡与朝鲜半岛相望;西隔黄海、东海与中国大陆相望;东隔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群岛相望。
(2)季风气候强盛(或属东亚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岛屿周围海面(辽阔)摩擦力小,风力强劲。济州岛为火山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喷发形成大量岩石(玄武岩),风化及外力(风力、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多石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3)相同点: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不同点:自西向东,年降水总量逐渐增加;气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最西的)上海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特征,(最东的)室户岬具有较强的海洋性特征,(中间的)济州处于过渡状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材料二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
(1)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水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石油开采利用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
(2)从运输成本角度,简析该国出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的主要原因。
(3)有观点认为,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北沿岸。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地表径流少;该地晴天多,蒸发旺盛,地下水含盐量高,因此水资源缺乏。第(2)题,据材料可知,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矿产品体积大、重量大,且附加值低,如果运输成本过高,会导致利润过低,因此出口产品最好的运输方式是水运,但哈萨克斯坦为内陆国,缺乏水运,依靠陆路运输,费用较高,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岀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第(3)题,该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以重工业为主,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非劳动力密集型,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再加上矿区分散,不利于城市发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答案:(1)里海东北沿岸 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盐分高。
(2)矿产品体积、重量大,附加值低;内陆国,无海运;距离短,陆路运输成本较低。
(3)以重工业为主;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釆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限时规范训练
点击进入WORD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