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09:1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品读作者这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感受作者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语言运用: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思维能力:借助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中央苏区主持工作,后来中央苏区失陷,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品读诗歌
【第一章:品析】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首句设问,总领全诗。满怀豪情地回顾走过的路及经过的战斗。
2.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3.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第二章:品析】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1.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头悬国门”的典故】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 ,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吴王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jué,挖出)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自己即使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让我看看反动派是怎样被人民打垮的。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章:品析】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2.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小结: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五.思考探究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六.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七.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