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第14讲 中国的地形
素养目标 知识网络
1.结合我国的地形图,认识我国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分布与特点。(区域认知)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综合思维)
3.学会分析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生的地理背景,探究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人地协调观)
①准噶尔盆地 ②塔里木 ③青藏 ④喀斯特 ⑤四川 ⑥最大
原生态图
一、地形特征
1.地势特征
必备知识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1)特点:________,呈________状分布。
(2)阶梯分界
①第一、二阶梯分界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②第二、三阶梯分界线: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西高东低
阶梯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3)三大阶梯特点
①甲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________以上,主要为__________。
②乙________________:海拔约在1000~2000 m,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③丙__________:海拔在_______以下,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
第一级阶梯
4000 m
青藏高原
第二级阶梯
高原
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 m
平原
丘陵
2.地形特征
(1)__________复杂多样:主要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山区面积广:在我国,山区包括_______、崎岖的_______和_______,占全国陆地面积的________。
地形类型
山地
高原
丘陵
2/3
二、我国主要地形区
1.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分布
中国地形分布大势
山脉走向 构成
东西走向 a________—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__________—太行山—d________—雪峰山、长白山—e________、f__________
西北—东南走向 g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 i喜马拉雅山
天山
大兴安岭
巫山
武夷山
台湾山脉
2.主要地形区分布
(1)四大高原
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
D为__________。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3)三大平原:L__________,M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
盐湖、沼泽
塔里木盆地
最大
准噶尔盆地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1.地震带的分布
(1)东南部的________省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________地区。
(3)西南________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________和宁夏。
台湾
京津唐
青藏高原
甘肃
2.火山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________岛、海南岛等地。
3.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的__________的边缘山区和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
台湾
青藏高原
知识点一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1.地形和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地势特征的影响
名师导航
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②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且分布集中,便于开发。
(2)地形特征的影响
①有利: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东部平原利于耕作业发展;西部高原山地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草场资源丰富,利于林、矿、牧业发展。
②不利: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小,耕地较少,是我国耕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恶劣的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了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2.地形特征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①影响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如青藏高原的纬度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地势却高出4000米以上,因此,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得多。
②影响降水:我国东部的许多山地降水比平原多,是因为山地的一侧多迎着夏季风的来向,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反之,背风坡一侧则降水较少,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降水明显多于西侧。
③影响气流运动:我国许多高大山脉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如秦岭东西横亘在陕西南部,冬季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使其南面的汉中盆地与北面的渭河平原在气温、降水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秦岭是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2)对河流的影响
①制约河流流向: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东西。
②影响河流的流速和落差: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水流形成巨大落差,水能丰富;坡度缓则水流平稳,坡度陡则水流快,易形成峡谷急流。
3.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内蒙古高原
海拔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黄土高原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2000米降到1000米;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柴达木盆地
海拔3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地形区 位置与
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高考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1)~(2)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1)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A
(2)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B
[审答流程]
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 ①“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②“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景观图→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形似羊背。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
第(1)题,根据材料“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可知,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堆积和流水侵蚀地貌广布,B错误。云贵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C错误。内蒙古高原基本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第(2)题,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形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 )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B
2.下列地形结构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山区的比例)其中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 )
3.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噶尔盆地
D
C
第1题,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第2题,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第3题,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而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广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地区,没有绿洲。
读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完成4~5题。
4.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B.地势中高周低,呈阶梯状分布
C.地形山谷相间,纵列分布
D.山区面积广大,山脉构成地形的基本骨架
D
5.有关图中代码表示的地形区,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为柴达木盆地,属第一级阶梯
B.①为云贵高原,属第二级阶梯
C.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属第三级阶梯
D.④为太行山,是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
第4题,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正确。第5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地形起伏判断,图中①为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②为青藏高原,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③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④为巫山,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C正确。
知识点二 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分布
灾害 多发的原因 分布
地震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多沿断裂带分布,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滑坡和
泥石流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且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暴雨等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为重灾区,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2020·山东等级考)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C
D
[审答流程]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河流自北向南流,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部低
②河道西侧的冲沟走向基本与滑坡体一致,说明滑坡体来自西侧,滑坡体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
③③为古河道,形成最早,现在的河道④是滑坡体淹没低地后形成的,形成时间最晚
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结合图例可以推断,滑坡体边界位于西北且向西北方向凸出,被掩埋的古河道的河流阶地位于东南部,据此可以推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C正确。第(2)题,根据滑坡形成产生的影响分析,在滑坡形成前,先有古河道③,滑坡产生后,滑坡掩埋河流阶地②,阻断河流形成古堰塞湖①,④河流是现在的河流,是最后形成的,所以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D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震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C
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D
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上,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3~5题。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暴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A
4.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雨分配不均,暴雨集中
D.气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5.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D
B
第3题,该题强调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的特点,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类型齐全、暴发频繁、规模巨大不是在地域上的特点。第4题,西南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气温差较小;西南地区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降雨分配不均,暴雨集中,易引发地质灾害。第5题,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稳定性,土壤容易被侵蚀,从
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引发的;滑坡是山地斜坡上岩体或土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塌方是指建筑物、山体、路面、矿井在自然力非人为的情况下,出现塌陷下坠的自然现象;植被破坏也可能引发滑坡与塌方,但滑坡与塌方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植被破坏,故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的是泥石流。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沿四条经纬线所绘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限时规范训练
1.线1与线4交点所在的地形区的名称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2.关于线2与线3交点所在的地形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高谷深 B.红壤广布
C.石漠化比较严重 D.近看成山,远看成川
第1题,线1与线4交点为40°N、115°E,靠近北京,为华北平原。第2题,线2与线3交点为25°N、105°E,位于云贵高原上,石漠化现象严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西部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中低山、丘陵地带以荒山草坡为主,正在打造“太阳山”——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和太阳能面板清洁度有关。据此完成3~5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3.在甲、乙、丙、丁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最高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4.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比,该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 )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数多
C.用地成本低 D.面板清扫频次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5.①②③④四条支流的特点及其比较,正确的是( )
A.①河落差超过1400米
B.②河流域多年平均的雨水补给量最多
C.③河春季流量比夏季大
D.④河有凌汛现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第3题,图示乙坡为阳坡,太阳光照条件最好。第4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紧邻沙漠,沙尘多,而该地位于华北平原,为半湿润区,西侧有山地阻挡,空气中沙尘颗粒要少于河西走廊,故太阳能面板清扫频次较少。第5题,四条河流中,②河有支流且流域面积大,同时②河流域位于山地的东南坡,是夏季风迎风坡而降水多,故该河流多年平均的雨水补给量最多;①河穿过6条等高线、等高距为200米,计算可知,落差在1000~1400米之间;该地位于东部季风区,径流量以两水补给为主,汛期集中在夏季;④河位于山地、流速快,落差明显,不易结冰,难以形成凌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了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6~8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6.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7.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8.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第6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说明植被少、坡度大,而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降水多,则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该山体为石灰岩矿山,易出现因水土流失导致的荒漠化,自我修复能力差,故要进行人工修复。第7题,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主要为了收集雨水,则C正确。第8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9.图示区域( )
A.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B.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
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
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10.该区域( )
A.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
B.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C.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可加重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
D.建设水电站可以有效地缓解区域能源紧张的状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第9题,该地纬度低于东北的小兴安岭,海拔较高,则此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更明显,生物种类要多于小兴安岭;该地沿海受台湾山脉影响,处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而降水较少,山地附近多地形雨而降水较多。第10题,该区域降水多、山地多,河流富含水能资源,同时该地由于经济较发达、常规矿物能源缺乏,而能源供应紧张,建设水电站可有效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下图为发生在某地的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1.图示自然灾害为(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12.导致此次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工程建设 B.植被破坏
C.火山喷发 D.大量降雨
第11题,图中房屋和树木整体向山坡滑落,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为滑坡。第1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导致此次滑坡发生的自然原因是大量降雨使得坡体松软层下滑,图中没有工程建设、植被破坏、火山喷发的信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二、非选择题
13.读中国地形局部图,回答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图中山脉①②③④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是 (填数码代号),①山脉南侧地形区是 ,被称为“ ”,②山脉北侧地形区是 。
(2)③山脉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上,④山脉呈 走向,其东侧为 平原,塑造该平原的主力是 。
(3)图中塔里木盆地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 沙漠;甲地形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地表形成了“ ”的特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第(1)题,图中山脉①是昆仑山,②是天山,③是秦岭,④是太行山;其中昆仑山位于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太行山位于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昆仑山南侧是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天山北侧是准噶尔盆地。第(2)题,秦岭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太行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东侧为华北平原,黄河是塑造该平原的主力。第(3)题,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甲地形区为黄土高原,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地表形成了“沟壑纵横”的特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答案:(1)①④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 准噶尔盆地
(2)二 东北—西南 华北 黄河
(3)塔克拉玛干 沟壑纵横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4.(2021·高考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本题以我国祁连山为载体,考查地质作用过程、影响水分条件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题,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和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第(2)题,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和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第(3)题,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限时规范训练
点击进入WORD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