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3张PPT)
第15讲 中国的气候
素养目标 知识网络
1.结合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明确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区域认知)
2.结合中国等温线图或等降水量线图,学会描述并分析气温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原生态图
①温带大陆性 ②高寒 ③热带季风 ④温带季风 ⑤秦岭—淮河
⑥亚热带季风
一、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1.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____________,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________,南北温差小。
必备知识
南北温差大
普遍高温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的温度带的划分
温度带 分布
A 热带 西双版纳、________半岛、________岛、台湾岛南部
B 亚热带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C 暖温带 ______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________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D 中温带 ______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噶尔盆地、东北平原
E 寒温带 __________北段
F 高原气候区 __________、横断山区北部
雷州
海南
华北
黄土
内蒙古
大兴安岭
青藏高原
二、降水分布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
①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年际变化大:主要受夏季风势力强弱和进退早晚的影响。
东南沿海
海陆位置
南多北少
2.干湿地区的分布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A________ >800 降水量>蒸发量
B________ >400 降水量>蒸发量
C_________ <400 降水量<蒸发量
D________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三、中国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1)表现: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2)成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3)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区
A热带季风气候 ________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南部
B亚热带季风气候 ____________以南
C__________气候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D__________气候 西北地区
E高原山地气候 ________地区
云南
秦岭—淮河
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青藏高原
2.季风气候显著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a:_________—b:______—c:贺兰山—d:巴颜喀拉山—e:冈底斯山。
气温年较差
夏季
年际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大兴安岭
阴山
3.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________、海陆位置和地形。
四、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1.寒潮:发生在每年的秋末、________和初春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西藏、云贵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2.台风:指发生在每年________季节的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________。
3.旱涝灾害: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
纬度位置
冬季
夏秋
东南沿海
知识点一 气温时空分布规律
1.冬季
(1)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
名师导航
(2)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2.夏季
(1)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
(2)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3.我国夏季气温最高与冬季气温最低地区及其成因
(1)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吐鲁番盆地。
成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沙漠广布,升温快;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漠河。
成因: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严寒。
(2023·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1)~(2)题。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气象台站 珲春 辽源
经度 130.35°E 125.15°E
纬度 42.86°N 42.90°N
1月各日最高
气温时刻均值 约14时00分 约13时20分
气象台站 珲春 辽源
1月偏离天数/天 20.8 14.4
7月各日最高
气温时刻均值 约14时40分 约13时50分
7月偏离天数/天 19.6 17.2
(1)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2)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B
C
[审答流程]
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 珲春位于日本海沿岸,辽源地处内陆→珲春受海洋影响大,海洋性强,白天升温慢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珲春(42.86°N)、辽源(42.90°N)两地纬度位置基本相同。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较长,辽源较短。原因是两地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升温快慢不同
②辽源1月偏离天数为14.4天,7月偏离天数为17.2天,冬季偏离天数少,主要是因为辽源地处内陆,冬季多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干燥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少,多晴天
第(1)题,珲春(42.86°N)位于日本海沿岸,辽源(42.90°N)地处内陆,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较长,表明珲春升温较慢,这与珲春地处沿海有关。海水比热容较大,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大,B正确,D错误;珲春相对辽源而言,年降水量大,但并不是一直在正午前后降水,故降水量对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时刻影响较小,A错误;冬半年辽源因地处西北风的迎风坡,风力更大,C错误。第(2)题,辽源地处内陆,冬季偏离天数少,表明辽源冬季天气变化幅度不大。辽源冬季多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干燥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少,多晴天,C正确;辽源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量少,雨雪天气少,A错误;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出现时间不稳定,不一定出现在正午前后,B、D错误。
气象部门用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 ℃则为冬季,高于22 ℃为夏季,10 ℃~22 ℃之间为春秋两季。读某年立冬我国大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形成图中我国大陆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 D.各地经度差异
2.此时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B.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C.受山地影响
D.受台风影响
C
B
第1题,我国南北跨度大,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纬度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因此,我国大陆各地在同一天会出现三种季节。第2题,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多晴天,降水少;此时我国开始进入冬季,台风登陆的可能性较小;山地影响形成的降水多在迎风坡而此时南方地区属于背风坡;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大范围的降水最可能是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刻分别为( )
A.8月 22时 B.8月 13时
C.1月 22时 D.1月 13时
4.影响图中39°纬线附近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洋流 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 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A
C
第3题,从纬度与气温值可判断,不可能是冬季,故应该是8月,图中显示同一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则为夜晚。第4题,图中39°纬线附近等温线分布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与海岸线基本平行,说明受海陆分布影响;二是陆地上有一个闭合的低温区,说明该地有山地分布。
知识点二 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南北差异、时空变化规律
(1)中国降水的南北差异
南北差异 成因 影响
共同点: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不同点:南方地区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地区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夏季风
进退规
律决定 北方易出现春旱、夏涝;南方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2)中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空间分布
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技巧点拨]
夏季风的进退规律与雨带推移
1.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
2.雨带的推移规律(如下图所示)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正常年份,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暖气团势力逐步增强,夏季风开始登陆我国的南方,与仍影响我国大陆的冷气团交锋,形成锋面,我国的雨季开始。
(1)5月中旬—6月中旬(约5月10日—6月10日):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地区(南岭以南),如图示a位置,华南地区进入雨季,珠江流域进入汛期。
(2)6月中旬—7月中旬(约6月10日—7月10日):雨带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淮南,南岭北),如图示b位置,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长江水系进入汛期。
(3)7月中旬至8月份:雨带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如图示c、d位置,华北、东北依次进入雨季,黄河水系、松花江水系进入汛期。
9月份,冬季风增强,夏季风迅速南撤;10月份夏季风撤离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3.北方春旱,江南梅雨、伏旱的形成
(1)春旱:春末夏初,华北一带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形成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2)梅雨: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长时间滞留,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梅雨天气。
(3)伏旱:每年七、八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023·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分析长江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
[审答流程]
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 ①“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水汽的输入与输出之差造成大气降水的变化
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为长江流域带来降水的水汽主要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长江流域大致位于30°N附近,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副热带高压控制该区域,但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强度和位置并不确定
②我国长江中下游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会带来强降水,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
解析: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我国长江流域会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副高的强弱受到的影响较多,因此降水变化较大;结合所学可知,长江中下游是季风气候,而夏季风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降水并不稳定;我国夏季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因此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答案: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位置、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变率大。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3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图中等值线为年降水量线,a、b、c之间的关系为( )
A.aC.a=b D.b=c
2.c年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弯曲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山脉 B.湖泊
C.河流 D.城市
3.甲地比乙地( )
A.纬度低、地势高 B.年太阳辐射量小
C.日照时间较短 D.气温年较差较大
B
A
D
第1题,该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中左上角的a、b等值线主要位于新疆,新疆降水总体是西部多于东部,且a处处于天山山脉,故 a>b。我国的降水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b降水变率是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距平数为当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大表示降水不稳定。读中国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图,回答4~5题。
4.图中显示中国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5.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变率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洋流影响
C.地形影响 D.季风环流
C
D
第4题,根据经纬网定位,注意图例——实心圆圈代表的是变率增大,西北地区增大最明显。第5题,降水变率受降水类型的影响,降水的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洋流、地形、季风环流等,东部地区是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
知识点三 中国的气候特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因素
1.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防治措施
梅雨 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高温干燥的天气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灾害 成因 防治措施
台风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受强烈的热带气旋影响,带来狂风暴雨 加强预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春旱 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加上雨季未到,降水少,农业灌溉需水量大,导致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灾害 成因 防治措施
寒潮 冬半年,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形成大风、雨雪、冻害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
天气 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受西北季风影响,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形成沙尘天气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灾害 成因 防治措施
暴雨洪涝 夏秋季节,受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土地管理,加强监测预报,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2023·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典 例 剖 析
经典例题,探究互动
材料二 图1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图2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图1
图2
(1)根据图2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审答流程]
从材料中
获取信息 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的钾盐来自于南部的昆仑山区
从图表中
获取信息 ①图2→察尔汗各月降水量均小于10 mm,蒸发量介于50~550 mm,相对湿度在30%左右;8月气温最高,超过20 ℃,1月气温最低,低于-10 ℃
②图1→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小
解析:第(1)题,根据图2可知,该地常年蒸发量较高,降水量较少,相对湿度较低,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下渗较多,水分不断减少,钾盐的总量无明显变化,所以乙至甲河段含钾量会增加。
答案:(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流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读某城市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图,完成1~2 题。
对 点 演 练
即时即练,随堂巩固
1.该城市最可能是( )
A.辽宁沈阳 B.海南三亚
C.浙江杭州 D.陕西西安
2.该城市6月份降水量最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锋面 B.对流雨
C.台风 D.反气旋
C
A
第1题,该地最低月平均气温0 ℃~10 ℃,为我国亚热带气候区。辽宁沈阳、陕西西安位于温带气候区,A、D错误;海南三亚位于热带气候区,浙江杭州位于亚热带气候区,B错误,C正确。第2题,该城市6月份主要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降水量最大,故其控制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锋面。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 的积温图。读图,完成3~5题。
3.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点是( )
A.东高西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北高南低 D.南北高,中间低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水热条件最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我国境内最不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台风 D.滑坡
B
D
C
第3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和图中的地名拉萨,可以判断图示区域是我国的西南地区,积温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是因为海拔升高,图中河流的源头位于西北部,河流流向也表明图示区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第4题,根据等积温线数值可以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④地的积温最高,④地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是四地中水热条件最好的地方。单从积温情况看,其他三地也不是最好的。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震灾害频发,地势起伏大,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由于该地离海较远,不会发生台风灾害。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 ℃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限时规范训练
1.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2.若③地的纬度较④地低,则③地可能是( )
A.四川盆地 B.渭河平原
C.青藏高原 D.江南丘陵
第1题,纬度越高,一般气温越低,则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 ℃的开始日期越晚,结束时间越早。第2题,若③地的纬度较④地低,但图示③地较④地的气温低,故判断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读我国四大盆地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3.下图为四大盆地地形剖面图,在①②③④四幅图中与上图中四大盆地分布位置对应一致的是( )
A.①②③④四图分别
对应acbd四地点
B.①②③④四图分别
对应bcad四地点
C.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dabc四地点
D.①②③④四图分别对应dcab四地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4.关于四大盆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季风气候区
B.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C.a属于暖温带,b属于高山气候区,c属于亚热带,d属于中温带
D.b属于暖温带,a属于中温带,c属于亚热带,d属于高山气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第3题,由a、b、c、d的经纬网可知它们分别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而由①②③④的盆底海拔、边缘南北的海拔可知:④是柴达木盆地,其盆底海拔最高;③为塔里木盆地,其南侧海拔高;②为四川盆地;①是准噶尔盆地。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柴达木盆地为高山气候,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准噶尔盆地位于中温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读某地区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回答5~6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5.图中甲城市西侧的等温线向南弯曲,乙城市所在地区的等温线向西弯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6.图中所示河流,其中游流经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地震
C.干旱 D.凌汛
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甲城市西侧为太行山脉,乙城市所在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平原,两处等温线弯曲均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图中河流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干旱是其常见的自然灾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7~9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7.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8.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9.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快速上升 B.夏季易形成伏旱
C.秋季晴朗少雨 D.冬季寒冷干燥
第7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干旱的次数大于武汉,读表可知,开封全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特别是4—5月最明显,说明降水稳定程度较差,导致干旱等效频度大,故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武汉与开封相比,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蒸发量大,发生干旱的次数却比开封少,说明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与纬度、气温关系不大;由图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知,武汉、开封都临近河流,故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与河流关系不大。第8题,由材料可知,降水相对变率越大,降水稳定程度越低,导致干旱等效频度越大。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最大,说明春季旱灾最严重。第9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武汉的降水相对变率在7—8月最大,说明武汉夏季旱灾严重,这是由于7—8月当地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武汉春季降水较多,气温回升快,春季武汉旱灾不严重;旱灾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武汉地区秋季农作物进入成熟期,对水分要求不高,秋季晴朗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晴朗少雨也有利于农作物的收获,所以秋季晴朗少雨不会造成武汉旱灾严重;武汉冬季低温少雨,寒冷干燥的说法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022·高考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0.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11.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12.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氦气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说明该观测场近地面风向为偏南风,500~1000米高度盛行东北风。读图可知,1千米以下风向变化近地面风向为南风的只有13时,到1千米高度转为西北风,C正确。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海陆风。根据海陆风原理可知,近地面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读图可知,该海滨城市白天近地面吹偏南风(海风),说明海洋位于陆地的偏南方,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洋应大致位于陆地的东南方,由此可推知,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西北方,D正确。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风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日该市500~1000米高度以偏北风为主,风力以2级为主,风力微弱,说明该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北高南低,梯度小,B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二、非选择题
13.读我国某地区7月平均气温图,回答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A、B两地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
(2)简述B地形区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及原因。
(3)分别简述等温线在E、F两地的走向特点及原因。
(4)分析P地区形成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A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山脉呈东西走向,故判断为南岭;B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山脉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判断为武夷山。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B为武夷山,受东南季风影响,其东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而西侧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的等温线分布可判断其走向,并结合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综合分析对气温分布的影响。第(4)题,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和农业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答案:(1)南岭 武夷山脉
(2)武夷山脉东侧降水量大于西侧降水量。
因为山脉东侧距海近,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山脉西侧距海较远,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3)E地等温线向低纬(南)凸出,主要受地形影响。F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洋影响。
(4)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大河经过,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该区域人口、城市集中,消费量大,市场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等蒸发量线图,图2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下表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情况统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
(2)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的地下水水位曲线图,图2中曲线的一处出现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第(1)题,蒸发量大小与气温高低、植被覆盖率大小及降水量大小有关。第(2)题,地下水位的高低与降水量、蒸发量及工农业用水量有关。第(3)题,城市蒸发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硬化导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加。
答案:(1)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年陆面蒸发量小(或年陆面蒸发量自南向北减少)。南方年降水量大(雨季长);植被覆盖率高(土壤含水量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方年降水量小(雨季短);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含水量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水位应该为下降)。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应该为下降趋势。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限时规范训练
点击进入WORD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