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阶段评估检测(五)
一、选择题
(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二检)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8亿人,与2010年相比,总人口增长5.38%。下图为全国及部分省份人口年龄构成。据此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数量增加过亿
B.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有成效
C.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资源短缺
D.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压力逐渐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B
2.广东省15~59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 )
A.科技水平较高 B.工业产值比重高
C.自然增长率高 D.外来人口规模大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2
D
3.与广东省相比,辽宁省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少儿抚养负担重
C.人口数量增长快 D.劳动年龄人口多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1
A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8亿,与2010年相比,总人口增长5.38%,人口数量增加并没有过亿,A错。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2010年全国相比,2020年全国0~14岁人口比重上升,少儿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有成效,B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劳动力人口总数大,并不一定会出现劳动力资源短缺,C错。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压力增大,D错。第2题,读图可知,广东省15~59岁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高于2020年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广东省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外来人口规模大,D正确。广东省科技水平较高、工业产值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1
比重高,其结果还是吸引了外来人口的迁入,排除A、B。虽然广东省2020年0~14岁少儿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是很高,并不是人口自然增长导致广东省15~59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大,C错误。第3题,读图可知,与广东省相比,辽宁省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严重,A对。与广东省相比,辽宁省0~14岁人口比重小,少儿抚养负担轻,B错。相比而言,辽宁省0~14岁以及15~59岁的人口比重均低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相对较慢,C错。辽宁省15~59岁人口比重低于广东省,且辽宁省人口总数少于广东省,故辽宁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少于广东省,D错。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1
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4~6题。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1
4.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南北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成山
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
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
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1
A
5.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地壳沉降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1
C
6.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
B.夏季为低压中心,多上升气流
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
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1
D
第4题,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的。第5题,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被分割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第6题,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一般不会造成气压场的改变;可以阻挡冬季风,防寒保暖,但不能阻挡夏季风的深入;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秋季抬升南下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形成地形雨。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1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南北向的地形、地质剖面和气候要素图。据此回答7~8题。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1
7.读图可知( )
A.①地海拔700 m左右,1月均温-7 ℃左右
B.该山脉是我国年降水量1400 mm的地理分界线
C.南坡长且缓,沟长水远,北坡陡峭,断层深谷密布
D.该山脉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1
C
8.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侧比南侧水能储量更丰富
B.①地发展草原畜牧业,②地优质苹果是地理标志性物产
C.南侧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较清澈
D.①地区风沙、盐碱和旱涝严重,②地石灰岩广布,地表缺水干旱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1
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第7题,根据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南坡长且缓,沟长水远,北坡陡峭,断层深谷密布,C正确。第8题,根据题意,南坡地区水量丰富,地形平缓,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水土保持,因而水质较清澈。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1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由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冰晶、灰尘、硝酸等悬浮颗粒物组成。下图为2017年1月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据此完成9~11题。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
9.该日上海、成都出现雾霾,共同原因是( )
A.气压高,气温低 B.风力小,湿度大
C.气流下沉,对流弱 D.地形阻挡,风力小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
B
10.此时石家庄( )
A.风雪交加
B.风向为西北风
C.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D.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增多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
C
11.未来几天山东天气变化,与图示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B
第9题,雾霾一般出现在逆温天气,逆温现象解除,雾霾也就减轻或消散。风力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也会产生雾霾。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我国南方的上海和成都等压线比较稀疏,风力小,湿度大,是这两个城市产生雾霾的共同原因,B正确。第10题,此时石家庄处于冷锋锋前,冷锋一般降水在锋后,A错误;从等压线可以判断风向为西南风,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石家庄位于冷锋锋前,即将有冷锋过境,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C正确;处于锋面附近,云量增多,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减少,D错误。第11题,未来几天山东将受冷锋影响,气温将不断降低;因有低压槽过境,气压将由高到低再到高,所以,天气变化与图②相符。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022·安徽鼎尖联盟4月联考)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推进“引凌入沙”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即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库布齐沙漠低洼地,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的目的。在黄河南岸总干渠建成分凌引水闸1座,新建引水渠38.5千米,至2022年1月,该项目累计分凌引水2亿多立方米,形成湿地近100平方千米。该工程计划继续向下延伸扩展,中途建设2条退水通道,与黄河南岸总干渠相接,最终流入黄河。据此完成12~14题。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2.正常年份,“引凌入沙”生态工程黄河干渠分凌引水闸处于打开状况是在( )
A.4月 B.6月
C.10月 D.12月
13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D
13.与传统炸碎冰盖防凌相比,“引凌入沙”工程( )
A.投资省 B.见效快
C.化害为利 D.分凌量大
14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C
14.“引凌入沙”工程最终将水又排入黄河,是为了( )
A.防黄河断流 B.提高水利用率
C.防湿地扩大 D.防土壤盐碱化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第12题,正常年份,“引凌入沙”生态工程黄河干渠分凌引水闸处于打开状况应是黄河凌汛开始出现的时期,凌汛每年有两个时段,秋末冬初河道开始结冰或初春河道开始融冰,一般出现在12月份或3月份。第13题,与传统炸碎冰盖防凌相比,“引凌入沙”工程,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的目的,C选项正确。“引凌入沙”工程需要修建分凌引水闸,比传统炸凌成本投入更大,A选项错误。炸凌可直接将河道疏通,将凌汛洪水释放,其效果要比“引凌入沙”更明显,B选项错误。“引凌入沙”只是将部分结冰河水引入沙漠地区,河道中的大部分冰仍在原有河道,与传统炸凌比分凌量并不大,D选项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错误。第14题,因为沙漠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如果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引凌入沙”工程最终又将水排入黄河,是为了防止土壤盐碱化,D选项正确。“引凌入沙”是为了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此时黄河段的水位较高,并不涉及黄河断流问题,A选项错误。“引凌入沙”其主要功能是防止黄河受凌汛影响,同时将水重新排入黄河,主要是为了防止沙漠地区盐碱化加剧,并不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B选项错误。湿地面积扩大是此工程带来的积极影响,没有必要控制湿地面积的扩大,C选项错误。
15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读下图,完成15~16题。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5.关于我国能源产销状况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各省区大部分能自给,储量不足但需求量小
B.南方各省区大部分不能自给,储量丰富但需求量大
C.西北地区各省区均能自给,储量丰富且需求量小
D.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不能自给,储量不足且需求量大
16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D
16.我国下列省区所采取的缓解能源短缺状况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甘肃发展风能 ②四川发展水能 ③辽宁加大煤炭开发力度 ④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核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B
第15题,北方各省区能源大部分能自给,主要是因为储量丰富;南方各省区大部分不能自给,主要是因为储量不足且需求量大;西北地区中甘肃省不能自给;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不能自给是因为储量不足且需求量大。第16题,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风能丰富;四川省河流众多,多山地,水能丰富;辽宁省煤炭开发较早,现基本已枯竭,故不能加大煤炭开发力度;核能清洁无污染,且能量聚集,适合在东南沿海省区布局。
17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珊瑚礁生长发育主要受海底地质、地貌、海洋动力(如风浪、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它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上意义重大。下图为我国南海区域图(左图)和甲区域风频图(右图)。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判断甲区域岛礁的类型 。
(2)试分析甲区域内岛礁走向及成因。
(3)为什么说甲区域岛礁“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上意义重大”?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解析:第(1)题,甲区域纬度低,气候暖湿且海水相对较浅,适宜珊瑚生长,故岛礁类型为珊瑚岛。第(2)题,由风频图可以推知,该地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况且文字材料中已点明珊瑚礁生长受风向和洋流的影响,故在盛行风的影响下,东北—西南方向的珊瑚虫获得营养物质较多,珊瑚礁发育较快,因而岛礁呈东北—西南走向。第(3)题,从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海岸、净化海水等方面分析即可。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答案:(1)珊瑚岛
(2)东北—西南走向。成因:该海域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夏半年盛行西南风,风浪和洋流多呈东北—西南走向。
(3)保护渔业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抵挡海浪侵蚀,减轻海洋灾害;净化海水(具有固碳作用)。
18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18.(2022·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槽谷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在高海拔山区,冰期前,谷地常发育有河流;冰期时,谷地被冰川覆盖,槽谷逐渐发育。在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槽谷断面形态会有明显变化;待冰川消退后,支冰川槽谷常高挂在主冰川槽谷的谷坡上形成悬谷,悬谷处可形成瀑布。下图为某冰川槽谷断面示意,上游至下游依次为①②③④。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1)概述冰期前后该槽谷所在谷地断面形态的主要变化。
(2)据图推断该槽谷内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的大致位置,并说明理由。
(3)推测悬谷形成的可能原因。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变化特点、地貌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第(1)题,高海拔的山区地势落差大,冰期前河谷常发育有河流,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多形成V形谷;冰期后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谷底变得宽阔,形成U形谷。第(2)题,一般情况下,冰川自上游向下游滑动的过程中,受摩擦力等因素影响,冰体会逐渐缩小,冰川对谷地的侵蚀作用逐渐减弱,槽谷的宽度会逐渐变窄。在主冰川与支冰川的汇流处,槽谷内冰量增大,厚度增大,冰川侧向侵蚀作用加强,谷槽宽度会变大。读图可知,和上游的②断面相比,③断面宽度明显增大,故③断面附近应是主冰川与支冰川的汇流处。第(3)题,悬谷是支冰川槽谷高挂在主冰川槽谷的谷坡上形成的,即支冰川槽谷海拔较主冰川槽谷高。其原因可从主冰川与支冰川的侵蚀作用差异、主冰川槽谷岩性与支冰川槽谷岩性的差异等方面分析。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答案:(1)冰期前为谷底狭窄的深切V形谷;冰期后变成谷底宽阔的U形谷。
(2)③断面附近(或②、④断面之间)。理由:支冰川汇入主冰川会导致谷内冰川量增大(厚度增加),冰川侧向侵蚀作用增强,槽谷宽度变大;和上游的②断面相比,③断面宽度明显增大。
(3)可能原因一:主冰川厚度大,下切力强;槽谷深度大。或支冰川厚度小,下切力弱;槽谷深度小。
可能原因二:主冰川槽谷岩性破碎松软,容易下切。
或支冰川槽谷岩性致密坚实,不易下切。(任答一种可能原因即可)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19.(2021·高考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第(1)题,首先,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制作保暖衣服和房屋的能力弱,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其次,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第(2)题,本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充足。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答案:(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阶段评估检测(五)
点击进入WORD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