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東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
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
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亮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
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基础与文化土壤之中,其知识体系
的构建始终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从《考工记》被尊为工艺典范收入《周礼》,到《墨
经》理论体系在汉代后逐浙散佚的命运对比中,清晰可见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用主义脉络。《考
工记》记我的车轮制造采用“规、矩、水、县”四法检测质量,虽暗含几何学原理却止步于
经验总结:而《墨经》提出的力学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因缺乏实践支撑最终湮没于
历史长河,这种“重术轻学”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重要标识。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古代物理学展现出独特技术智慧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北宋沈
括在《梦溪笔谈》中不仅记录了地磁偏角现象,更通过观察声学共振改良军乐器,但其研究
始终服务于历法修订、军事装备等实际需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系统记载的提花机结
构,虽暗合机械联动原理,其传承却依赖工匠口授而非理论解析。这种知识形态导致技术发
展常陷于螺旋循环:宋代燕肃耗费四十年复现指南车,本质上是对前代机械的经验重构,而
非基于力学理论的创新突破。
中西科技发展路径的差异在近代尤为凸显。李约瑟统计显示,1600年前中国有26项重大
技术发明西传,但伽利略开创的实验科学方法使西方完成质的飞跃。沈括虽早于欧洲四百年
发现磁偏角,却未能像吉尔伯特那样构建地磁学说:《墨经》虽系统论述小孔成像原理,终
究未能催生出开普勒《折光学》般的理论体系。这种分野源于社会认知结构的深层差异:儒
家“经世致用”思想将科技限定为“器用”层面,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最终导向伦理认知,
而西方在资本主义推动下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构建起“理论一实验一技术”的创新链条。
回望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其经验性成就与理论局限共同构成独特的发展逻辑。祖冲之《缀
术》的失传与《考工记》的千年传承,折射出技术经脸与理论体系的失衡。这种特征既造就
了“四大发明”的挥煌,也使近代转型陷入困境。当我们以历史眼光审视这些成就时,既要
避免以现代标准苛责先人,也需清醒认识制度性制约因素,方能真正理解中华科技文明的特
质与价值。
(摘编自《<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绪论》)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