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中国历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都有哪些尝试?
新课导入
失败
失败
失败
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土地政策?
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思考: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国情调整土地政策
建国后为什么还要实行土地改革?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解决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是新中国巩固新生政权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相均泳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为谁辛苦为谁甜——土地改革的背景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耕地占有状况 占全国 农户总数量 占全国
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任务一:阅读材料并结合P13第一段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地主富农私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大多无地或少地。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直接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一、为谁辛苦为谁甜——土地改革的背景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2.巩固人民政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任务一:阅读材料并结合P13第一段内容,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二、分得土地笑展颜——土地改革的过程
任务二:阅读材料并结合P13-14内容,梳理土地改革的内容。
土地改革实施的具体情况 时间
实施地区
法律依据
实施内容
总路线
目的
1950年——1952年底
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二、分得土地笑展颜——土地改革的过程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不同点 所有权 地主占有 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
占有土地
分配形式 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归地主 劳动成果
归农民
是否剥削 地主剥削农民 不存在剥削
相同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政府发放的土地证
土地归私人所有
土地改革的实质: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从“地主私有” 到“农民私有;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的私有性质 )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二、分得土地笑展颜——土地改革的过程
任务二:阅读材料并结合P13-14内容,梳理土地改革的内容。
土地改革实施的具体情况 时间
实施地区
法律依据
实施内容
总路线
目的
1950年——1952年底
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特点: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孤立地主阶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和相关史事说说土地改革的特点和目的是什么?
材料1: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2: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目的: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
富农不动定心,
地主劳动回心。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地区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950年冬
到1951年春
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约1.28亿农业人口地区展开
1951年到1952年春
在华南、西南等约1.1亿农业人口地区展开
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进行
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约3亿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被免除。
分到了土地、耕畜和农具
土地所有权证和房屋执照
地主:剥削者
自食其力的
劳动者
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真正
获得解放
二、分得土地笑展颜——土地改革的过程
三、当家做主换新天——土地改革的意义
任务三:阅读材料并结合P15内容,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辛亥革命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的遗留任务。
三、当家做主换新天——土地改革的意义
任务三:阅读材料并结合P15内容,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农民领得土地证
意义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
三、当家做主换新天——土地改革的意义
任务三:阅读材料并结合P15内容,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195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土地改革》邮票,方寸票幅中,老农手指一台由年轻农民驾驶的大收割机,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
意义3:
(1)赢得了群众支持,巩固了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小结
时期 内容 意义
国共 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各时期执行的土地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既减轻了了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中的开明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
制定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启示:
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符合国情;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2.下表反映了1947-1952年中国新、老解放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情况。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减租减息
B.土地改革
C.土地改造
D.改革开放
B
课堂检测
3.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这是因为它(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D
4.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 )
A.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
课堂检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封建阶级剥削的土地制度
1952年 土地改革的完成
分到属于喜儿一家的土地,喜儿成为土地的主人。欢欢喜喜在自己的地上耕种,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课堂检测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头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 …
(1)上述片段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
(3)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农民对土地改革的态度怎样?
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积极支持和欢迎的态度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