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猜成语】
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世外桃源”
课堂导入
桃花
源记
陶渊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你记忆里的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作者我忆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记”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游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文常我知
游桃源之境
壹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自由朗读全文:1. 读准字音。 2. 划分节奏。
朗读古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顺着
划船前行
东晋太原年间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疏通文意
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古:新鲜美好
今:味道好
遇到
溪水两岸
几
繁多的样子
别的树
落花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
渔人甚 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
名作状,向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非常,很
尽,走尽
又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出现
林子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
隐隐约约
仅仅,只
舍弃,这里指离开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事业
整齐的样子
类
全、都
借代,老人小孩
快乐的样子
一起、都
平坦宽广
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见。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代指这个问题
都
打听消息
于是,就
详细
(那里的人)看见渔人,就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同“邀”,邀请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同乡的人,乡邻
断绝、不通音讯
说
祖先
于是、就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感叹惋惜
向、对
朝代
竟然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款待他)。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
告诉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到处做了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
已经,可以译为“……以后”
找到
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到
拜访
代指这番经历
竟然
郡城
立即
到了武陵郡城,拜访了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不久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探求,访求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名作动,实现
打算
高兴的样子
勾画能表明渔人行踪的词句,并梳理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缘溪行——复前行
进入桃花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
做客桃花源:要还家——各复延至其家——辞去
离开桃花源:既出——及郡下
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梳理行踪
依据渔人行踪,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久远的故事。
比桃源内外
贰
你觉得渔人会对太守说什么呢?(用下列句式说说)
“桃花源里可真好啊!那里 ,是个 的世界。”
环境优美,宽广肥沃;
安居乐业,没有压迫;
远离战乱,和平安宁;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诣太守,说如此。”
桃源之内
你觉得渔人当时对村民们又说些什么,以至于他们叹惋呢?
“唉!外面的世界真乱,那里有的是 。”
严苛的捐税
频繁的战争
困顿的生活
离散的亲人
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历史上的著名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北方的前秦。但东晋却在丞相谢安这个大家族的把持下越来越腐败,晋孝武帝整体迷醉于声色,重用其弟会稽王,会稽王以一批奸人为爪牙,打击功高盖主的谢安,谢安死后,会稽王更加为所欲为,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逼得百姓起而反抗,其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桃源之外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里的村民可能会说什么呢?(站在村民的角度说说)
桃源之外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世事变迁,可如今外面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感叹惋惜;
对桃花源外遭受压迫、战乱的百姓深表同情
“诣太守,说如此”“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两处渔人、村民的言说,作者为什么都不把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第一处如果详写,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第二处不详写,属于“留白”的表现手法,使得文章简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
桃源内外
辩桃源真假
叁
你认为这个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先秦到东晋,外界世人的衣着肯定会发生变化,不应该一样。
“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高尚士”“未果”,应该是不存在的、虚构的。
设置太守、刘子骥两方人马寻而未果的情节,除了体现桃花源是虚构的,还有何作用?
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曲折,一方面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可遇不可求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性,使得桃花源更具有吸引力。
桃源真假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
1.虚构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3.流露出只能虚构理想社会,而无力改变黑暗现实的无奈。
4.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战争、摆脱悲惨境遇、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望。
本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
作者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备受剥削和压榨。
东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建立了宋朝,东晋王朝结束。次年,刘裕杀害了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此时虽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但这些事件依然让他深有感触,激起了他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虚构之因
唐·李白《桃源》
唐·王维《桃源行》
五代十国·李宏皋《题桃源》
宋·李韦之《桃源》
明·刘崧《桃源》
……
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为何后世那么多文人雅士都应和陶渊明写出一首首关于桃花源的诗呢?
“世乱如倾,政朝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虚构之因
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是有很多读者都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给人一种真实感,你觉得呢?你能探究一下原因吗?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
2.桃花源虽然美好,但是里面并不是云雾缭绕的仙境,而是普通人间太平情景。
3.渔人、刘子骥这两位人物,有籍贯、身处时代,似乎真实可信,而且当时也确实有刘子骥这个人物存在。
4.《桃花源记》这一题目给人的感觉是“游记”,让人觉得这是人旅游真实所见。
真实之缘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陶渊明笔下,一个在你心里。
远离战乱、压迫,生活安宁、富足,人民幸福、和善,这是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
在生活环境、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心中的、属于你自己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
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早日明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并努力让其成为现实!!
课后探究
肆
《桃花源记》在描绘桃花源里的景象时,运用了不少写作手法,你能找出哪些呢?
动静结合。土地、房舍、桑竹是静景,鸡犬、人类活动是动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安闲和谐的生活图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桃花源恬静自然、安闲和谐的美景,来寄托自己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由整体到局部。先写进入桃花源看见的整体情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再写具体的田地、池沼、桑竹、鸡犬、男女老幼等景象。
渲染、铺垫的写法。在进入桃花源之前,先描写桃花林的美景,层层渲染出桃花源的意境不凡,为最终进入桃花源看见美景做铺垫。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注释】:[1]泊:停泊 [2]锦幄:华美的帷帐 [3]藉地:藉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这里指地上堆积的花蕊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桃花源记》:语言极简,是简单的叙述,而不是华丽的描写,但正因如此,所以迫人跟随想象。
欣赏上面两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