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新教材·核心素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并建立蒙古政权,蒙古灭西夏、金的基本史实。知道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道元朝在中央、地方、边疆的统治措施,理解行省制度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道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到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国情怀)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导入
你知道这是哪一个少数民族么?他们创造了怎样辉煌的历史?
蒙古族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元朝建立
建立蒙古政权
中央
地方
边疆
元朝统治
根据课前预习说一说元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统一并巩固统治的?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金
民族交融
元灭南宋
统一全国
铁木真统一蒙古
忽必烈继承汗位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史料实证】根据下列图文,你可以获得蒙古族的哪些信息?并据此思考,当时蒙古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长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至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 ——《蒙枢备录》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善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
部落混战,相互征伐。
生活特点
生活状况
渴望统一
是谁统一了蒙古草原,给人民带来了和平的生活?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尼赫鲁《怎样对待世界历史》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成吉思汗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1227
1234
1247
1218
1253
蒙古灭金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西辽
吐蕃依附蒙古
蒙古灭大理
蒙古
对峙
蒙古
南宋
【时空观念】根据教材P58说一说蒙古是如何进一步对外扩张的?
阅读教材P59,归纳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忽必烈(元世祖)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都城
大都(今北京)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易》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历史解释】结合材料思考,忽必烈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接受汉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汉法”“不嗜杀” 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从蒙古到元朝,是从崇力向崇德升进,从野蛮向文明靠拢,从夷狄向中华进化,即汉化了。元朝就是汉化的伟大成果,从军事暴力集团向道德和文明的方向演进的结果。所谓汉化,就是儒化。忽必烈确立儒学为治国理念和指导思想,展开和完成了这次除旧布新的历史性的大转型。
——摘编自《忽必烈儒化:一次华丽的历史转身》
儒学治国
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认可与支持,促进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为后续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时空观念】观察元大都平面图,从其城市布局到机构名称,都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儒学治国
推行汉化
皇权至上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目标导学二:元朝的统一
过程
意义
①1276年,元灭南宋
②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朝
南宋
蒙古
秦、西晋、
隋、元
阅读教材P60,归纳元朝统一的基本史实。
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又重新实现统一的朝代有哪几个?
崖山多忠魂,
后先照千古。
目标导学二:元朝的统一
以身殉国
宁死不屈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秀夫
文天祥
目标导学二:元朝的统一
【唯物史观】有人说元朝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也有人说文天祥抗元值得敬仰,你是如何看待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的呢?
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历史发展,应予以肯定;但元在统一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斗争,是正义之举,其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
目标导学二:元朝的统一
观看视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元朝疆域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结合地图,描述元朝疆域范围。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时空观念】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聚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
——《元史》
【历史解释】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又是如何实行有效统治的呢?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采用汉法来巩固统治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元世祖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视频,结合右侧示意图,说一说元朝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中央
地方
设行中书省,实行行省制度。(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
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
设枢密院负责军政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军政
继承与创新
材料一
材料二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始分立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宋濂《元史》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历史解释】结合材料,说说行省的职权有何特点?
仍受到中央的控制和监督
在地方权力很大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行省制有何作用?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的什么趋势?
行省制是如何防止地方割据的呢?
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得行省无山川险阻可守,难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北庭都元帅府
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
【时空观念】阅读教材P62,归纳元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措施及特点。
东南-台湾
机构:
意义:
机构:
意义:
西南-西藏
机构:
意义:
西北-西域
因地制宜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家国情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面临来自日美等外来势力和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威胁。根据本课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些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及行径
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坚决反对台独、藏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国土的行为!
知识拓展:驿传制度
驿传制度
驿站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元朝是如何及时传递中央政令的呢?
驿站的设立有何影响?
急递铺令牌
目标导学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结合材料思考,方孝孺所言反映了元朝的哪一现象?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民族交融
背景
表现
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①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目标导学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历史解释】结合材料思考,民族交融有何意义?
蒙古、色目人的马奶酒、舍里别等饮食为中原汉族所接受,中原服饰中颇具特色的龙凤纹饰和下衽开襟也为蒙元服饰制度所接纳。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族民族也在逐步融合。 ——摘编自罗贤佑《元代民族史》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中国观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历史解释】“中国观”在元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地域拓展;民族多元;
文化融合;主权扩展;
“小中国”→“大中国”
课堂小结
元朝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建立及统一
蒙古
扩张
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建立
统一
统治
民族交融
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中央
地方
边疆
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宗教和西藏军政
行省制(山东山西河北除外)
台湾:澎湖巡检司;西域: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1.(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A.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B.奠定了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础
C.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
D.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课堂检测
D
B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
②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
③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
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趋同性逐渐加强。元朝建立之后,进入中原的契丹人、金人都被称为汉人,正体现了这种趋同性。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 )
A.各族间实现长久和平 B.社会经济繁荣
C.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课堂检测
C
A/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目标】
①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并建立蒙古政权,蒙古灭西夏、金的基本史实。知道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②知道元朝在中央、地方、边疆的统治措施,理解行省制度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知道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到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行省制度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马奶酒、蒙古包、马头琴、草原......你知道这是哪一个少数民族么?他们创造了怎样辉煌的历史?
答案提示:蒙古族
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根据课前预习说一说元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统一并巩固统治的?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元朝的建立
1、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根据下列图文,你可以获得蒙古族的哪些信息?并据此思考,当时蒙古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答案提示:善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 部落混战,相互征伐。 渴望统一
教师指导:蒙古族的前身蒙古部落是古老民族室韦的一支,在唐代被称为 “蒙兀室韦”.
2、自主学习:是谁统一了蒙古草原,给人民带来了和平的生活?
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尼赫鲁《怎样对待世界历史》
答案提示: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教师指导:铁木真通过个人才能及努力最终使得蒙古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人们尊称其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大海或强大的意思,“汗”是蒙古对于统治者的尊称,是赞扬铁木真是一个拥有海洋四方的伟大帝王。
3、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教材P58说一说蒙古是如何进一步对外扩张的?
答案提示: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蒙古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教师指导: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战争中,病逝于清水县六盘山。他临终前向诸子讲述了联宋灭金的战略,同时叮咛诸子在他死后秘不发丧,以稳定军心。相继继位的窝阔台、蒙哥和忽必烈继续南下西征不断开辟新的疆土。1234年灭金国。1241年一度逼近东欧腹地。1247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蒙古帝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亚欧大陆地域。1260年,蒙古帝国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国包括元朝、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4、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9,归纳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答案提示: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
5、教师指导:【历史解释】结合材料思考,忽必烈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从蒙古到元朝,是从崇力向崇德升进,从野蛮向文明靠拢,从夷狄向中华进化,即汉化了。元朝就是汉化的伟大成果,从军事暴力集团向道德和文明的方向演进的结果。所谓汉化,就是儒化。忽必烈确立儒学为治国理念和指导思想,展开和完成了这次除旧布新的历史性的大转型。
——摘编自《忽必烈儒化:一次华丽的历史转身》
答案提示:儒学治国
接受汉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汉法”“不嗜杀” 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认可与支持,促进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为后续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6、问题探究:【时空观念】观察元大都平面图,从其城市布局到机构名称,都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儒学治国、推行汉化、皇权至上
教师指导: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反映了元朝学习中原王朝的中央官制,实行汉化。孔庙、国子监、太庙等体现了元朝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重视,推崇儒学治国。
(二)目标导学二:元朝的统一
1、自主学习:
①阅读教材P60,归纳元朝统一的基本史实。
答案提示:①1276年,元灭南宋;②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指导: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②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又重新实现统一的朝代有哪几个?
答案提示:秦、西晋、隋、元
教师指导: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西晋是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重新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元朝是结束了辽宋夏金分裂时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教师指导:了解陆秀夫、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从中有何感悟?
答案提示:以身殉国,宁死不屈,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和民族气节。
教师指导: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出任赣州知州。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到元军大营谈判。他遭到扣留,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后来乘机逃出,历经磨难,继续组织南宋余部进行顽强抵抗。后兵败被俘后,关押了近四年,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元世祖忽必烈亲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他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年仅47岁。
崖山海战,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国,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3、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有人说元朝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也有人说文天祥抗元值得敬仰,你是如何看待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的呢?
答案提示: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历史发展,应予以肯定;但元在统一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到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斗争,是正义之举,其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
4、教师指导:①观看视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提示:元朝疆域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②结合地图,描述元朝疆域范围。
答案提示: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教师指导: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
③【时空观念】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答案提示: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教师指导: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都不如元朝的广阔。
目标导学三:元朝的统治
1、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又是如何实行有效统治的呢?
答案提示:采用汉法来巩固统治
教师指导:材料解读:考察前代的历史,北方民族要统治中原地区,必须实行汉族的制度才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北魏、辽、金这些朝代,存在的时间最久。那些不这样做的(北方民族政权),都相继发生动乱而灭亡,这些在史书上有大量记载,是很明显可以考察验证的。假如国家(元朝)仍然在北方大漠地区,那就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了。但是现在要统治中原地区,除了实行汉法,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办法呢?
2、自主学习:根据视频,结合右侧示意图,说一说元朝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答案提示:元世祖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军政;设御史台负责监察;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军政设行中书省,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
教师指导: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和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作“腹里”,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元朝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同时又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创新。
3、教师指导:【历史解释】结合材料,说说行省的职权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在地方权力很大; 仍受到中央的控制和监督;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教师指导:从开始分设行中书省起,它对于地方上的财政钱粮事务、军事兵甲事务、农业屯种事务、水路漕运事务以及其他的军国重大事务,没有不进行统辖管理的。这意味着行省在地方的军政大事等关键事务上发挥着核心作用,权力很大。
问题探究:
①观看视频思考行省制是如何防止地方割据的呢?
答案提示: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得行省无山川险阻可守,难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教师指导:行省区划一改往常山川便利,采取“犬牙交织〞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织和以北制南的场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②行省制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③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的什么趋势?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5、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P62,归纳元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措施及特点。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西藏和台湾首次正式归中央管辖是在元朝,而西域首次归中央管辖是在西汉。公元前60年,
设置西域都护府。
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则不然,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期且较为直接、稳定的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6、问题探究:【家国情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面临来自日美等外来势力和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威胁。根据本课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些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及行径
答案提示: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坚决反对台独、藏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国土的行为!
7、知识拓展:驿传制度
答案提示:驿传制度
驿站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自主学习:
①结合材料思考,方孝孺所言反映了元朝的哪一现象?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答案提示:民族交融
②找出民族交融的背景及表现
答案提示: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教师指导: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蒙古的西征和扩张,致使亚欧陆地民族关系和民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三次西征,导致中亚、西亚各族来华,进而分散全国;元时从海路来华的人口不在少数。他们在进入中国后,与汉族、蒙古族等居民通婚杂居,民族融合空前加剧。他们在生活和发展中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不断壮大自己的信仰群落,逐渐形成一些新生民族。
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结合材料思考,民族交融有何意义?
蒙古、色目人的马奶酒、舍里别等饮食为中原汉族所接受,中原服饰中颇具特色的龙凤纹饰和下衽开襟也为蒙元服饰制度所接纳。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族民族也在逐步融合。
——摘编自罗贤佑《元代民族史》
答案提示: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指导:【历史解释】“中国观”在元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答案提示:地域拓展;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主权扩展;
“小中国”→“大中国”,
教师指导:对后世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步奠定了古代“中国”向近现代“中国”转变的基础。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对外扩张,为后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历长期分裂的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可见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不仅疆域辽阔,而且民族众多。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了行省制度,又因地制宜地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课后检测】
1.(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
②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
③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
A.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B.奠定了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础
C.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 D.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3.(2024·山东枣庄·中考真题)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
4.(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趋同性逐渐加强。元朝建立之后,进入中原的契丹人、金人都被称为汉人,正体现了这种趋同性。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 )
A.各族间实现长久和平 B.社会经济繁荣 C.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提示:BDAC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