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0 12:04:50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上·南关期末)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的将领是(  )
A.王锡朋 B.林则徐 C.郑国鸿 D.陈化成
2.(2024八上·南关期末)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特权的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虎门条约》
3.(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图为太平天国颁布的两部革命纲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治国理念 B.都规定平均分配土地
C.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 D.都未能付诸实施
4.(2024八上·南关期末)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北伐和西征 B.安庆陷落 C.天京事变 D.永安建制
5.(2024八上·南关期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揭帖中写道:“……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与此帖内涵相符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振兴中华”
C.“救亡图存” D.“还我青岛”
6.(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列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著作有(  )
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②《革命军》 ③《狂人日记》 ④《猛回头》 ⑤《警世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2024八上·南关期末)看下侧图片《黄兴绝笔书》,与此相关的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安庆起义
8.(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从专制走向民主
9.(2024八上·南关期末)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10.(2024八上·南关期末)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  )
A.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我国制度变革的一次伟大尝试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11.(2024八上·南关期末)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三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创办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2.(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图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其指挥将领是(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叶挺 D.陈毅
13.(2024八上·南关期末)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时间是(  )
A.1925年 B.1926年 C.1927年 D.1928年
14.(2024八上·南关期末)与“八一”建军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三湾改编 C.秋收起义 D.古田会议
15.(2024八上·南关期末)毛泽东提出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
A.定都瑞金后 B.红军长征途中
C.八七会议上 D.中共七大上
16.(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列关于对遵义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1935年1月召开
②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③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⑤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7.(2024八上·南关期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描写的事件不包括(  )
A.井冈山会师 B.飞夺泸定桥 C.过雪山草地 D.巧渡金沙江
18.(2024八上·南关期末)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的历史事件是(  )
A.一 二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一二 九运动
19.(2024八上·南关期末)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的一次会战,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历史事件。影片中的“一次会战”是指(  )
A.武汉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淞沪会战
20.(2024八上·南关期末)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歼敌一万余人的战役是(  )
A.枣宜会战 B.豫湘桂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21.(2024八上·南关期末)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持久战》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2.(2024八上·南关期末)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23.(2024八上·南关期末)看下侧作战图片,此次战役的重大影响是(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解放东北全境 B.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国民党主力退往台湾 D.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4.(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图所示工厂是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该企业(  )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A.创办于甲午中日战争前 B.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C.在1914—1918年发展受挫 D.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代表
25.(2024八上·南关期末)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重要阵地的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新华书店 D.商务印书馆
26.(2024八上·南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近代梦碎】
明清鼎盛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世界强国。但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并陷入危机。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此后的列强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1)请回答1856年至1901年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及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艰难追梦】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仁人志士,为复兴中华进行了艰难探索,但他们的追梦之路一次次失败。
材料一 读下图
(2)图1、图2、图3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请你为以上三幅地图命名。
(3)写出图1所示运动口号及地方的代表人物。并回答此次运动的进步性是什么?
(4)写出图2中在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报刊的名称。
(5)图3所示的“追梦”活动,结果如何?并加以说明。有何历史意义?(一点即可)
【复兴曙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6)结合所学请回答“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7.(2024八上·南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材料一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摘编自《1936:合作抗战开新局》
材料二 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设想,没有敌后战场,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侵华日军全部压在国民党政府军队上,国民党政府能够坚持两年以上吗?……
——摘编自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
材料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
——摘编自《为民心赴重庆以诚意促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从材料中提取四例史实论证你的观点并写出你的感受),成文,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B正确;
王锡朋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不是领导虎门销烟的将领,A错误;
郑国鸿是清朝爱国将领,鸦片战争期间保卫定海而壮烈牺牲,不是领导虎门销烟的将领,C错误;
陈化成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虎门销烟。解题方法: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A正确;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它是《天津条约》的延续。主要内容是确认了《天津条约》的条款,并进一步割让了领土,并没有首次规定公使驻京的特权,B错误;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主要涉及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美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并没有涉及公使驻京的特权,C错误;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并未涉及公使驻京的特权,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天津条约》。解题方法: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提出了土地平均分配的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实际操作的困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未能完全实施,《资政新篇》由于太平天国后期的混乱局势,也未能得到有效实施,D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关于土地分配和社会改革的纲领,它并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治国理念,而《资政新篇》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其中包含了一些学习西方的治国理念,但并非两者的共同之处,A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确实规定了土地的平均分配,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土地公有,按人口平均分配,而《资政新篇》并没有明确规定土地的平均分配,它更多地是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B错误;
太平天国后期,为了改变不利的局面,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解题方法: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正确;
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A错误;
安庆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西大门洞开,B错误;
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解题方法: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旨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驱逐外国势力。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强烈反抗意志,同时也体现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复杂态度,A正确;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B错误;
救亡图存这一口号与多个历史事件相关,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民族危机时的觉醒和抗争,但并不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C错误;
“还我青岛”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是针对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青岛被割让给日本的抗议,与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义和团运动。解题方法:结合义和团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正确;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小说,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与题干表述不符,③不符合题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黄兴绝笔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兴绝笔书》 是黄兴在1911年4月23日广州起义前夕所写的绝命书。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B正确;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A错误;
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但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安庆起义是由光复会成员在安庆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黄花岗起义。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背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D正确;
中华民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能从屈辱走向独立,A错误;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已被迫开放,B错误;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并未统一全国,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华民国建立。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 ”,可以看出,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因此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正确;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无关,A错误;
对我国制度变革的一次伟大尝试是戊戌变法,B错误;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文化进行了彻底批判,但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解题方法: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B正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与题干信息不符,A错误;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成果,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推向高潮,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国民党一大。解题方法: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这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叶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了第四军独立团团长,该团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叶挺也因此战役而声名鹊起,C正确;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在北伐战争开始前已经逝世,因此不可能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指挥将领,A错误;
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具体指挥并非是他,B错误;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但在北伐战争时期,陈毅并未担任重要军事指挥职务,因此不可能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指挥将领,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伐。解题方法:结合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时间是1928年。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尊奉南京的蒋介石为全国领袖,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这一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尽管实际上各地军阀势力依旧存在,D正确;
1925年是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的前一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A错误;
1926年是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的年份,但南京国民政府是在1927年成立的,B错误;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但这仅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年份,而非统一全国的年份,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解题方法: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发展过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A正确;
三湾改编,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B错误;
秋收起义是1927年秋天,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的起义,起义军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C错误;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南昌起义。解题方法:结合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后在汉口召开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C正确;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与题干信息不符,A错误;
红军长征途中是在1934年到1936年,与题干信息不符,B错误;
中共七大是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中国面临两种前途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是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与题干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八七会议。解题方法:结合八七会议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答案】B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①正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③正确;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正确,B正确;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路线和领导权问题,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②错误,AD项都包含②,AD错误;
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⑤错误,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遵义会议。解题方法:结合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7.【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题干“该诗描写的事件不包括”结合所学可知,“红军不怕远征难”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1934年10月开始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写诗抒发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而井冈山会师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的会师,发生在长征之前,A项符合题意,A正确;
“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和巧渡金沙江”是长征中的事件,在《七律 长征》诗中有描述,BCD项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长征。解题方法:结合长征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经过精心策划,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掉了南满铁路的一小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C正确;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 二八事变,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不符合题意,A错误;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不符合题意,B错误;
一二 九运动是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九一八事变。解题方法:结合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答案】D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历史事件。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电影《八佰》中描述的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的事件,正是淞沪会战中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D正确;
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与电影《八佰》中描述的事件时间不符,A错误;
徐州会战也发生在1938年,同样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与电影《八佰》中描述的事件时间不符,B错误;
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但它主要发生在山西省,与电影《八佰》中描述的上海四行仓库的事件地点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淞沪会战。解题方法:结合淞沪会战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台儿庄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C正确;
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A错误;
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失败,与题干所述不符,B错误;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不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台儿庄战役。解题方法:结合台儿庄战役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答案】B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了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当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B正确;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不符合题意,A错误;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不符合题意,C错误;
1935年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解题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C.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
D.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牢记即可。
23.【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D正确;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错误;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B错误;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此国民党主力退往台湾说法错误,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解放战争。解题方法: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4.【答案】B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之一。1895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B正确;
大生纱厂是由张誉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创办的,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A错误;
1914—1918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错误;
大生纱厂属于轻工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题方法: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5.【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新华书店,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的书店,C正确;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虽然都是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报纸,但它们不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AB错误;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与题干所述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解题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6.【答案】(1) 三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 图1洋务运动;图2维新变法;图3辛亥革命。
(3) 口号:自强和求富。
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进步性: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 名称:《时务报》和《国闻报》。
(5) 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意义: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答一点即可)
(6) 革命道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
(1)三次侵华战争、三次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华可知,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主要有《北京条约》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联军侵华。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 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可得出三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命名:根据材料一图1关键词信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京师同文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一图2“公车上书、时务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维新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之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根据材料一图3关键词信息“武昌起义”地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 为“辛亥革命”,因此图1命名为洋务运动;图2命名为维新变法;图3命名为辛亥革命。
(3)口号、地方代表人物、进步性:根据材料一图1关键词信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京师同文馆”等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民用工业、新式学堂(例如京师同文馆)等,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可知,口号:自强和求富。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进步性: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名称: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因此可知,名称是《时务报》和《国闻报》。
(5)结果: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可知,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意义: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答一点即可)
(6)革命道路:根据材料“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中国革命道路的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因此可得出革命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可知,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挽救危亡的运动、辛亥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解题方法:(1)三次侵华战争、三次不平等条约:依据时间1856年至1901年,再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得出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2)命名: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京师同文馆”“公车上书、时务报”“武昌起义”,结合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为挽救危亡开展的各项运动分析三幅图片即可得出答案。
(3)口号、地方代表人物、进步性:结合洋务运动的发展情况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名称: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结果: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即可得出答案。
意义: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影响。
(6)革命道路: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即可得出答案。
27.【答案】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论述:随着日本向中国华北侵略的深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从全民族利益出发。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专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最终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能够和平建国,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处理各种矛盾,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知识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材料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和“《为民心赴重庆以诚意促和平》”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这些历史事件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可得出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等史实的时间和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论述:随着日本向中国华北侵略的深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从全民族利益出发。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专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最终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能够和平建国,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处理各种矛盾,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解题方法:观点: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材料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和“《为民心赴重庆以诚意促和平》”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这些历史事件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可得出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论述: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等史实的时间和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1 / 1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4八上·南关期末)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的将领是(  )
A.王锡朋 B.林则徐 C.郑国鸿 D.陈化成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B正确;
王锡朋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不是领导虎门销烟的将领,A错误;
郑国鸿是清朝爱国将领,鸦片战争期间保卫定海而壮烈牺牲,不是领导虎门销烟的将领,C错误;
陈化成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虎门销烟。解题方法: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024八上·南关期末)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特权的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虎门条约》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A正确;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它是《天津条约》的延续。主要内容是确认了《天津条约》的条款,并进一步割让了领土,并没有首次规定公使驻京的特权,B错误;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主要涉及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美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并没有涉及公使驻京的特权,C错误;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并未涉及公使驻京的特权,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天津条约》。解题方法: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图为太平天国颁布的两部革命纲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治国理念 B.都规定平均分配土地
C.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 D.都未能付诸实施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提出了土地平均分配的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实际操作的困难、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未能完全实施,《资政新篇》由于太平天国后期的混乱局势,也未能得到有效实施,D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关于土地分配和社会改革的纲领,它并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治国理念,而《资政新篇》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其中包含了一些学习西方的治国理念,但并非两者的共同之处,A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确实规定了土地的平均分配,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土地公有,按人口平均分配,而《资政新篇》并没有明确规定土地的平均分配,它更多地是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B错误;
太平天国后期,为了改变不利的局面,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解题方法: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4.(2024八上·南关期末)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北伐和西征 B.安庆陷落 C.天京事变 D.永安建制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正确;
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A错误;
安庆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西大门洞开,B错误;
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解题方法: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5.(2024八上·南关期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揭帖中写道:“……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与此帖内涵相符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振兴中华”
C.“救亡图存” D.“还我青岛”
【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旨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驱逐外国势力。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强烈反抗意志,同时也体现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复杂态度,A正确;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B错误;
救亡图存这一口号与多个历史事件相关,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民族危机时的觉醒和抗争,但并不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C错误;
“还我青岛”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是针对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青岛被割让给日本的抗议,与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义和团运动。解题方法:结合义和团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列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著作有(  )
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②《革命军》 ③《狂人日记》 ④《猛回头》 ⑤《警世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正确;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小说,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与题干表述不符,③不符合题意,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2024八上·南关期末)看下侧图片《黄兴绝笔书》,与此相关的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安庆起义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黄兴绝笔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兴绝笔书》 是黄兴在1911年4月23日广州起义前夕所写的绝命书。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B正确;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A错误;
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但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安庆起义是由光复会成员在安庆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黄花岗起义。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背景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从专制走向民主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D正确;
中华民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能从屈辱走向独立,A错误;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已被迫开放,B错误;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并未统一全国,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华民国建立。解题方法:结合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2024八上·南关期末)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 ”,可以看出,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 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 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4八上·南关期末)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  )
A.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我国制度变革的一次伟大尝试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因此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正确;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无关,A错误;
对我国制度变革的一次伟大尝试是戊戌变法,B错误;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文化进行了彻底批判,但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解题方法: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1.(2024八上·南关期末)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三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创办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B正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与题干信息不符,A错误;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成果,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推向高潮,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国民党一大。解题方法:结合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图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其指挥将领是(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叶挺 D.陈毅
【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这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叶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了第四军独立团团长,该团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叶挺也因此战役而声名鹊起,C正确;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在北伐战争开始前已经逝世,因此不可能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指挥将领,A错误;
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北伐战争中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具体指挥并非是他,B错误;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但在北伐战争时期,陈毅并未担任重要军事指挥职务,因此不可能是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指挥将领,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伐。解题方法:结合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3.(2024八上·南关期末)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时间是(  )
A.1925年 B.1926年 C.1927年 D.1928年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时间是1928年。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尊奉南京的蒋介石为全国领袖,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这一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尽管实际上各地军阀势力依旧存在,D正确;
1925年是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的前一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A错误;
1926年是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的年份,但南京国民政府是在1927年成立的,B错误;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但这仅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年份,而非统一全国的年份,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解题方法: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发展过程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4.(2024八上·南关期末)与“八一”建军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三湾改编 C.秋收起义 D.古田会议
【答案】A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A正确;
三湾改编,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B错误;
秋收起义是1927年秋天,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的起义,起义军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C错误;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南昌起义。解题方法:结合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5.(2024八上·南关期末)毛泽东提出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
A.定都瑞金后 B.红军长征途中
C.八七会议上 D.中共七大上
【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后在汉口召开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C正确;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与题干信息不符,A错误;
红军长征途中是在1934年到1936年,与题干信息不符,B错误;
中共七大是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中国面临两种前途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是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与题干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八七会议。解题方法:结合八七会议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6.(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列关于对遵义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1935年1月召开
②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③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⑤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①正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③正确;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正确,B正确;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路线和领导权问题,并没有明确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②错误,AD项都包含②,AD错误;
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⑤错误,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遵义会议。解题方法:结合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7.(2024八上·南关期末)“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描写的事件不包括(  )
A.井冈山会师 B.飞夺泸定桥 C.过雪山草地 D.巧渡金沙江
【答案】A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题干“该诗描写的事件不包括”结合所学可知,“红军不怕远征难”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1934年10月开始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写诗抒发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而井冈山会师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的会师,发生在长征之前,A项符合题意,A正确;
“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和巧渡金沙江”是长征中的事件,在《七律 长征》诗中有描述,BCD项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长征。解题方法:结合长征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2024八上·南关期末)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的历史事件是(  )
A.一 二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一二 九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经过精心策划,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掉了南满铁路的一小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C正确;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 二八事变,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不符合题意,A错误;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不符合题意,B错误;
一二 九运动是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九一八事变。解题方法:结合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2024八上·南关期末)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的一次会战,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历史事件。影片中的“一次会战”是指(  )
A.武汉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淞沪会战
【答案】D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历史事件。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电影《八佰》中描述的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的事件,正是淞沪会战中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D正确;
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与电影《八佰》中描述的事件时间不符,A错误;
徐州会战也发生在1938年,同样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与电影《八佰》中描述的事件时间不符,B错误;
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但它主要发生在山西省,与电影《八佰》中描述的上海四行仓库的事件地点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淞沪会战。解题方法:结合淞沪会战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0.(2024八上·南关期末)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歼敌一万余人的战役是(  )
A.枣宜会战 B.豫湘桂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答案】C
【知识点】台儿庄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C正确;
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A错误;
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失败,与题干所述不符,B错误;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不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台儿庄战役。解题方法:结合台儿庄战役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1.(2024八上·南关期末)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持久战》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答案】B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了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当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B正确;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不符合题意,A错误;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不符合题意,C错误;
1935年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解题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2024八上·南关期末)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C.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
D.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牢记即可。
23.(2024八上·南关期末)看下侧作战图片,此次战役的重大影响是(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解放东北全境 B.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国民党主力退往台湾 D.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D正确;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错误;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B错误;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此国民党主力退往台湾说法错误,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解放战争。解题方法: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4.(2024八上·南关期末)下图所示工厂是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该企业(  )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A.创办于甲午中日战争前 B.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C.在1914—1918年发展受挫 D.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代表
【答案】B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创办于清末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之一。1895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属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B正确;
大生纱厂是由张誉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创办的,不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A错误;
1914—1918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错误;
大生纱厂属于轻工业,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题方法:结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5.(2024八上·南关期末)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重要阵地的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新华书店 D.商务印书馆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新华书店,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的书店,C正确;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虽然都是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报纸,但它们不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AB错误;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与题干所述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解题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6.(2024八上·南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近代梦碎】
明清鼎盛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世界强国。但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并陷入危机。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此后的列强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1)请回答1856年至1901年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及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艰难追梦】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仁人志士,为复兴中华进行了艰难探索,但他们的追梦之路一次次失败。
材料一 读下图
(2)图1、图2、图3反映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请你为以上三幅地图命名。
(3)写出图1所示运动口号及地方的代表人物。并回答此次运动的进步性是什么?
(4)写出图2中在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报刊的名称。
(5)图3所示的“追梦”活动,结果如何?并加以说明。有何历史意义?(一点即可)
【复兴曙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6)结合所学请回答“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案】(1) 三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 图1洋务运动;图2维新变法;图3辛亥革命。
(3) 口号:自强和求富。
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进步性: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 名称:《时务报》和《国闻报》。
(5) 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意义: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答一点即可)
(6) 革命道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
(1)三次侵华战争、三次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华可知,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主要有《北京条约》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联军侵华。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 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可得出三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命名:根据材料一图1关键词信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京师同文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一图2“公车上书、时务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维新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之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根据材料一图3关键词信息“武昌起义”地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 为“辛亥革命”,因此图1命名为洋务运动;图2命名为维新变法;图3命名为辛亥革命。
(3)口号、地方代表人物、进步性:根据材料一图1关键词信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京师同文馆”等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民用工业、新式学堂(例如京师同文馆)等,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可知,口号:自强和求富。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进步性: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名称: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因此可知,名称是《时务报》和《国闻报》。
(5)结果: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可知,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意义: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答一点即可)
(6)革命道路:根据材料“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中国革命道路的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因此可得出革命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可知,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点评】本题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挽救危亡的运动、辛亥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解题方法:(1)三次侵华战争、三次不平等条约:依据时间1856年至1901年,再结合近代列强侵华的战争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得出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2)命名: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京师同文馆”“公车上书、时务报”“武昌起义”,结合近代中国各个阶级为挽救危亡开展的各项运动分析三幅图片即可得出答案。
(3)口号、地方代表人物、进步性:结合洋务运动的发展情况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名称: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结果: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即可得出答案。
意义: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影响。
(6)革命道路: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经过28年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分析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即可得出答案。
27.(2024八上·南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材料一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摘编自《1936:合作抗战开新局》
材料二 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设想,没有敌后战场,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侵华日军全部压在国民党政府军队上,国民党政府能够坚持两年以上吗?……
——摘编自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
材料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
——摘编自《为民心赴重庆以诚意促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从材料中提取四例史实论证你的观点并写出你的感受),成文,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论述:随着日本向中国华北侵略的深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从全民族利益出发。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专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最终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能够和平建国,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处理各种矛盾,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知识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材料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和“《为民心赴重庆以诚意促和平》”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这些历史事件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可得出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等史实的时间和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论述:随着日本向中国华北侵略的深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从全民族利益出发。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专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最终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能够和平建国,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处理各种矛盾,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解题方法:观点: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材料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要求,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了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和“《为民心赴重庆以诚意促和平》”可知,与此相关的史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这些历史事件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可得出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论述: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敌后战场抗战、重庆谈判等史实的时间和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