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七上·番禺期末)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这反映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有了审美观念
C.学会种植水稻 D.过着群居生活
2.(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及其特征。这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文化遗存 所在地域 主要特征
兴隆洼文化 辽河流域 以玉器加工和粟、黍种植为主,也有渔猎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以木结构建筑著称
A.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B.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C.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
3.(2025七上·番禺期末)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两地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汇聚中原 B.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4.(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图是龙山文化的黑陶杯,陶杯通体铮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时需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由此推断,当时( )
A.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B.商业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农业发达
5.(2025七上·番禺期末)小明同学参观博物馆,看到以下展板(如下图)。该展板可用于研究( )
A.夏朝的文明 B.西周的礼制 C.商朝的刑法 D.战国的法制
6.(2025七上·番禺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7.(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裂割据的延续
C.中央官制的完善 D.统一进程的加速
8.(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9.(2025七上·番禺期末)《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10.(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表为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编年纪》的记载(部分)。这可用来研究(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口口口口南郡备敬(警)。 廿一年,韩王死。 廿二年,攻魏梁(梁)。 廿三年,兴,攻荆。
A.春秋的兼并战争 B.战国七雄的形成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的刑罚制度
11.(2025七上·番禺期末)《秦律 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 D.注重兴修水利
12.(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它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这一文物可佐证秦朝( )
A.统一岭南 B.统一度量衡 C.开凿灵渠 D.修筑驰道
13.(2025七上·番禺期末)许多成语典故源自历史事件。与下列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匹配正确的成语是( )
刘邦 项羽 韩信 张良
A.四面楚歌 B.揭竿而起 C.草木皆兵 D.纸上谈兵
14.(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汉以后,因为有了便捷的书写材料,著作数量逐步变多,在书法、绘画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家。“便捷的书写材料”指的是( )
A.龟甲 B.绢帛 C.竹简 D.纸
15.(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的做法( )
时间 人物事件
公元前134年 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4年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公元前120年 建立刺史制度
公元前118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09年 巡视并治理黄河决口,止住水患
A.增强了地方势力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建立了世袭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16.(2025七上·番禺期末)西汉前期的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而到了西汉后期,丞相多以经学之士为主。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商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B.地方监察不断加强
C.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D.官员地位越来越低
17.(2025七上·番禺期末)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班超投笔从戎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甘英出使大秦 D.和亲政策的实施
18.(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汉安帝卒,皇后阎氏与其兄合谋,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阎氏兄弟由此身居要职。随后,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19名宦官皆得封侯,宦官权势大为增长。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 )
A.中央官僚机构臃肿 B.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9.(2025七上·番禺期末)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如下图所示战役( )
A.促进了魏对北方的统一 B.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分立的局面
20.(2025七上·番禺期末)制作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政权名称是(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A.东汉、东晋、北周、北魏 B.蜀、东晋、北魏、北周
C.东汉、前秦、北周、北魏 D.蜀、前秦、北魏、北周
21.(2025七上·番禺期末)客家先民是中原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历史上客家人第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出现此次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淝水之战前秦瓦解 B.诸侯争霸相互攻伐
C.北方黄河流域战乱 D.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22.(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搜集并整理出下列资料(如表)。据此推断,其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类型 内容
农业 稻麦兼作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文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东晋农业的兴盛
C.南朝手工业先进 D.北朝文化的发展
23.(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欲将世家大族庚亮的妹妹聘为太子妃,希望通过与士族联姻以巩固皇权,却遭到庚亮的一再推辞婉拒。这反映了( )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C.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24.(2025七上·番禺期末)北魏孝文帝将国家祭礼的对象范围扩大,除祭祀历代先祖外,还加入了对孔子以及尧、舜、禹、文王等上古圣王的礼祭,此外还祭祀汉代诸帝帝陵。给上述史事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制度沿革与文化昌盛 B.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C.中外交往与文明互鉴 D.国家统一与经济繁荣
25.(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晋时期,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文中记录创作的时间为“岁在癸丑”(“癸丑年”)。其运用的纪年法是( )
A.年号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王位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26.(2025七上·番禺期末)农业是经济的根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兵而农,粟爵粟任(按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使民以粟出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汉高祖推行“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首开三十税一的先例,并曾下诏免除农业税,亲率群臣到田间从事象征性劳作。汉景帝则把三十税一作为定制传之后世,要求各级官府务必勤于农桑。
——摘编自赵梦涵《西汉前期的农本思想与农税政策分析》
材料三: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摘编自贾思勰《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内容包括有:卷一,耕田、收种2篇,种谷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卷四,园篱、栽树(园艺)2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并说明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齐民要术》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7.(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智慧篇章”项目式学习。如下图是学生制作的知识卡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你填写卡片③和卡片⑤的横线部分。
卡片③:________
卡片⑤:________
(2)对材料的归纳整理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依据以上知识卡片的内容,对知识卡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表格第一行须写上表头,内容可用卡片序号表示)
表格样式:
(3)选择两张知识卡片,归纳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
示例:
我选择的是卡片④和卡片⑥。
观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
阐述: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钟繇擅长楷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作刻石《宣示表》刚柔兼备。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钟繇书体。东晋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综上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8.(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开展“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主题一:【夏商周时期华夏新生】
材料一:该文物为西周文物,器身侈口鼓版,版身上装饰着精细的象纹,而足部也有精美的装饰。底部有68字铭文,铭文意思是:某年三月,成王(武王儿子)命人宣读册封,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册封与赏赐后,向成王行首礼,表示定能尽职,祭上天祈求永命。
邢侯簋(大英博物馆)
主题二:【秦汉时期一统天下】
材料二: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洞庭郡下辖迁改、酉阳、沅陵等县。
洞庭郡迁陵县简(里耶秦简博物馆)
材料三:该灯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灯身上有“阳信家”和“长信宫”等铭文,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后来窦太后将它赐于侄女窦绾。
西汉长信宫廷灯(河北省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国宝名片”的剩余部分。
名称:邢侯簋
类型:青铜器
所属朝代: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相关的政治制度,阐述汉武帝的调整措施及其作用。
(4)通过本次主题探究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历史研究方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可知,这些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对美有了追求和表达,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装饰自己,反映出他们有了审美观念,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体现的是装饰品,不能说明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A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141件装饰品体现了有了审美观点,无法体现是否过着群居生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可知,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生活在不同地区,其主要特征各不相同,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区域发展各具特色,C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不能说明新石器时代地区之间联系密切,没有体现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明显贫富分化,没有体现拥有财富的多寡,B项不符合题意;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贸易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所在地域主要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可知,这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反映当时已经已经进入文明社会,D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不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汇聚中原,体现的是南北方两处遗址出现了早期文明,良渚古城不在中原,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不涉及经济,无法得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B项不符合题意;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部分内容,不包括墓地形成鲜明对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龙山文化的黑陶杯,陶杯通体铮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时需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可知,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技术高超,制作的手工业品精美,A项符合题意;
B:制陶技术属于手工业,不是商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体现了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和“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制陶技术属于手工业,不是农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立国之初……作汤刑”“盘庚……正法度”“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可知,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他们都注重刑法,C项符合题意;
A: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与夏朝的文明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与西周的礼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与战国的法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刑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推动商业贸易,反映出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中“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指的是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与“通商宽农”主要是鼓励通商,没有提到耕作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虽是鼓励通商,但是没有提到金属货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中虽然鼓励通商,但没有提到中心城市商贾云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商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可知,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诸侯国数量从较多逐渐减少到最终只剩下秦国统一全国。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众多诸侯国逐渐被兼并,国家越来越走向统一,统一进程在加速,D项符合题意;
A: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诸侯国数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这表明分裂割据的局面不是在延续,而是在逐渐走向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央官制的完善主要涉及朝廷内部官员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而示意图展示的是诸侯国数量的变化,与中央官制并无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因此第三单元,墨子爱天下,倡兼爱非攻,A项符合题意;
B: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B项不符合题意;
C: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C项不符合题意;
D:荀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可知,题干反映了《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D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没有比较,不能直接推断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说法太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是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不能说明“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小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廿二年,攻魏梁(梁)”“廿三年,兴,攻荆”可知,这是秦国对六国的军事进攻,展现了秦国逐步消灭六国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
A: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且题干明确是“攻韩”“攻赵”“攻魏梁”等,这些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是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B:战国七雄形成是在春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战争逐渐形成的,而题干记载的是攻伐各国的过程,并非七雄形成的过程,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记载的是秦国攻伐各国的军事行动,并未涉及秦朝的刑罚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秦律·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可知,《秦律·厩苑律》对牛耕有诸多规定,这些规定围绕牛耕展开,体现了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完全没有涉及到徭役和赋税相关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中关于牛耕的规定毫无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等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重视农业生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可知,这件具有中原形制的秦戈出现在广州的秦墓中,说明秦朝的势力已经到达岭南,能够佐证秦朝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有统治活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与度量衡相关的内容,无法佐证统一度量衡,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任何信息与开凿灵渠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戈”与修筑驰道无直接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对全国的管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刘邦、项羽、韩信、张良”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四面楚歌”讲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汉军夜间唱起楚地的歌谣,项羽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所以“四面楚歌”对应的人物是项羽,A项符合题意;
B:“揭竿而起”指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C:“草木皆兵”出自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前秦的苻坚的军队和晋军,C项不符合题意;
D:“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典故,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汉以后”“便携的书写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为文化的传播和著作的增多提供了便捷条件,也促进了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龟甲主要在商朝时期用于占卜记事,即甲骨文,它获取和使用都极为不便,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且书写面积有限,与东汉以后便捷的书写材料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绢帛虽然轻便,但它价格昂贵,不是普通大众能够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不具备广泛的普及性,不能满足东汉以后著作数量增多的需求,B项不符合题意;
C:竹简过于笨重,携带和书写都不方便,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和结合所学可知,该人物是汉武帝,从年谱中列出的事件来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国家边疆统一;设置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治理黄河,促进汉朝经济发展。因此,表格中的措施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B项符合题意;
A:从年谱中看,汉武帝的一系列做法,如确立察举制、建立刺史制度等,都是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而非增强地方势力,A项不符合题意;
C:年谱中并未提及世袭制度,且从该历史人物的做法来看,他更倾向于通过察举和考试来选拔人才,而非世袭,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非汉武帝所开创。他的一系列做法更多的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汉前期的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而到了西汉后期,丞相多以经学之士为主”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随着时间推移,儒学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以经学之士为主担任丞相,说明儒家学说在政治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视,统治者希望借助精通儒学的人来治理国家,通过儒家思想来维护统治秩序,C项符合题意;
A:商品经济发展与丞相人选从功臣或功臣子弟转变为经学之士并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B:地方监察加强主要针对的是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目的是维护地方统治秩序,与中央丞相人选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解释为什么丞相多变为经学之士,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仅阐述了丞相人选来源的变化,并没有提及官员地位高低的问题,无法从这一变化得出官员地位越来越低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中原的文化、制度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使得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
A:班超主要是在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但这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且他的行动并非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内容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同西域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间上晚于题干现象出现的时间,不能作为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民族间的关系,更多侧重于政治和民族关系方面,对于题干所涉及的具体的农畜产品贸易和文化制度传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汉安帝卒,皇后阎氏与其兄合谋,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阎氏兄弟由此身居要职。随后,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19名宦官皆得封侯,宦官权势大为增长”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的是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与中央官僚机构臃肿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外戚宦官专权,无法体现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地图信息“赤壁”等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
A:赤壁在南方地区,魏对北方的统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刘邦进入长安城,标志着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与赤壁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东晋与前秦的建立,形成了南北分立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①处是蜀;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偏安东南,与北方的十六国并立,故②处是东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所以③处是北魏,④处是北周,B项符合题意;
A:①是蜀,不是东汉,A项不符合题意;
C:①是蜀,不是东汉,C项不符合题意;
D:②是东晋,不是前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历史上客家人第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昏庸无能的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项符合题意;
A:383年淝水之战,前秦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相互攻伐,B项不符合题意;
D: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与人口迁徙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农业方面的稻麦兼作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城市方面的建康城人口众多说明了当时城市的繁荣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物方面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展示了当时的陶瓷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文献方面的《六朝经济史》则提供了关于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详细信息。由此可见,这次主题学习最有可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东晋农业的兴盛与南朝青瓷莲花尊手工业发展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朝手工业先进概括不全面,题干还涉及到农业、城市商业和文化等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建康、南朝”体现的是江南地区,无法反映北朝文化的发展的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欲将世家大族庚亮的妹妹聘为太子妃……却遭到庚亮的一再推辞婉拒”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庾亮作为世家大族代表,敢于一再推辞皇帝让其妹妹成为太子妃的意愿,反映出当时门阀士族在政治等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甚至能对皇权有所影响,D项符合题意;
A:晋元帝司马睿想与士族联姻来巩固皇权,且遭到庾亮拒绝,说明皇帝权力并非至高无上,在面对门阀士族时需借助其力量且难以随心所欲,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主要说的是皇帝与士族之间的联姻情况,未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说的是皇帝与士族之间的联姻情况,没有体现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将国家祭礼的对象范围扩大,除祭祀历代先祖外,还加入了对孔子以及尧、舜、禹、文王等上古圣王的礼祭,此外还祭祀汉代诸帝帝陵”可知,北魏孝文帝在祭祀时,除了祭本民族先祖外,还祭祀汉族的圣人,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没有涉及制度沿革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C:北魏孝文帝加入了对孔子以及尧、舜、禹、文王等上古圣王的礼祭,此外还祭祀汉代诸帝帝陵,体现华夏认同,无法体现中外交往和文明互鉴,C项不符合题意;
D:北魏孝文帝时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题干主要内容为民族交融,与经济繁荣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B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年。“癸丑”中“癸”是天干,“丑”是地支,所以“癸丑”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B项符合题意;
A:年号纪年法是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题干未出现年号,A项不符合题意;
C:位纪年法是以君主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题干未体现以君主即位相关信息纪年,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这是现在国际通用的纪年方法,东晋时期还没有这种纪年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奖励农耕。
(2)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顺应天时地利;内容丰富。
(4)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按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可知,商鞅变法规定用捐粟多少授予爵位和官职奖励农耕。
(2)根据材料二“汉高祖推行‘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首开三十税一的先例,并曾下诏免除农业税,亲率群臣到田间从事象征性劳作”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汉初推行休养生息这一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的政策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根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齐民要术》提出顺应天时地利;根据材料三“《齐民要术》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即《齐民要术》内容丰富。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从政策、生产工具、劳动力、农作物品种等角度回答即可,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故答案为:
(1)措施:奖励农耕。
(2)政策:休养生息;影响: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特点:顺应天时地利;内容丰富。
(4)因素: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齐民要术》、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措施:根据材料一“按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可得出,规定用捐粟多少授予爵位和官职奖励农耕。
(2)政策:根据材料二“汉高祖推行‘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首开三十税一的先例,并曾下诏免除农业税,亲率群臣到田间从事象征性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汉初推行休养生息这一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政策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特点:根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齐民要术》提出顺应天时地利;根据材料三“《齐民要术》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即《齐民要术》内容丰富。
(4)因素: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生产工具、劳动力、农作物品种等角度可得出,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27.【答案】(1) 圆周率 张仲景
(2)
医学成就 ①⑤
数学成就 ②③
艺术成就 ④⑥
(3) 示例一:
我选择的是卡片①和卡片⑤。
观点: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有重要贡献。
阐述: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期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是中国古代医疗体操的雏形。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人们的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选择卡片②和卡片③。
观点: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阐述: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高超水平。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南朝祖冲之求得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一千年。故卡片③填圆周率。根据材料“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卡片⑤填张仲景。
(2)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被尊称为“神医”,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医学成就有①⑤。《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祖冲之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数学成就②③。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艺术成就④⑥。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根据这些作品及成就的共同点进行归纳并进行阐述。【示例一】我选择的是卡片①和卡片⑤,确定观点: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有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史论结合,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期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是中国古代医疗体操的雏形。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人们的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选择卡片②和卡片③。确定观点: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史论结合,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高超水平。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答案为:
(1)卡片③:圆周率;卡片⑤:张仲景。
(2)医学成就:①⑤;数学成就:②③;艺术成就④⑥。
(3)示例一:我选择的是卡片①和卡片⑤。观点: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有重要贡献。阐述: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期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是中国古代医疗体操的雏形。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人们的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选择卡片②和卡片③。观点: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阐述: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高超水平。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以六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所属朝代:西周。
历史价值: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
艺术价值: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调整措施:颁布“推恩令”。
作用: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物研究法、归纳法。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青铜艺术;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该文物为西周文物”可知,所属朝代为西周。根据材料一“铭文意思是:某年三月,成王(武王儿子)命人宣读册封,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册封与赏赐后,向成王行首礼,表示定能尽职,祭上天祈求永命”和结合所学可知,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根据材料一“器身侈口鼓版,版身上装饰着精细的象纹,而足部也有精美的装饰”和结合所学可知,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根据材料二“洞庭郡”“酉阳、沅陵等县”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材料三“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后来窦太后将它赐于侄女窦绾”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严重的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通过这些措施,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文献研究法包括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研读,如材料中的铭文记载,了解历史事件和制度;实物研究法,即借助历史文物,如邢侯簋、里耶秦简、长信宫灯等,直观地认识历史,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归纳法,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特征和发展脉络,如从夏商周的分封制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故答案为:
(1)所属朝代:西周。历史价值: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
艺术价值: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调整措施:颁布“推恩令”。作用: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物研究法、归纳法。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西周青铜器、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推恩令”,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所属朝代:根据材料“该文物为西周文物”可得出,西周。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铭文意思是:某年三月,成王(武王儿子)命人宣读册封,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册封与赏赐后,向成王行首礼,表示定能尽职,祭上天祈求永命”及所学知识,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
艺术价值:根据材料“器身侈口鼓版,版身上装饰着精细的象纹,而足部也有精美的装饰”及所学知识,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洞庭郡”“酉阳、沅陵等县”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了郡县制。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后来窦太后将它赐于侄女窦绾”及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严重的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调整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这些措施,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历史研究方法:综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文献研究法包括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研读,如材料中的铭文记载,了解历史事件和制度;实物研究法,即借助历史文物,如邢侯簋、里耶秦简、长信宫灯等,直观地认识历史,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归纳法,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特征和发展脉络,如从夏商周的分封制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 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七上·番禺期末)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这反映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有了审美观念
C.学会种植水稻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可知,这些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对美有了追求和表达,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装饰自己,反映出他们有了审美观念,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体现的是装饰品,不能说明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A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C项不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141件装饰品体现了有了审美观点,无法体现是否过着群居生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及其特征。这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文化遗存 所在地域 主要特征
兴隆洼文化 辽河流域 以玉器加工和粟、黍种植为主,也有渔猎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以木结构建筑著称
A.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B.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C.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表格可知,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生活在不同地区,其主要特征各不相同,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区域发展各具特色,C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不能说明新石器时代地区之间联系密切,没有体现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明显贫富分化,没有体现拥有财富的多寡,B项不符合题意;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贸易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所在地域主要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七上·番禺期末)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两地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汇聚中原 B.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可知,这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反映当时已经已经进入文明社会,D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不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汇聚中原,体现的是南北方两处遗址出现了早期文明,良渚古城不在中原,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不涉及经济,无法得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B项不符合题意;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部分内容,不包括墓地形成鲜明对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图是龙山文化的黑陶杯,陶杯通体铮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时需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由此推断,当时( )
A.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B.商业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农业发达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龙山文化的黑陶杯,陶杯通体铮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时需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可知,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技术高超,制作的手工业品精美,A项符合题意;
B:制陶技术属于手工业,不是商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体现了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和“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制陶技术属于手工业,不是农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七上·番禺期末)小明同学参观博物馆,看到以下展板(如下图)。该展板可用于研究( )
A.夏朝的文明 B.西周的礼制 C.商朝的刑法 D.战国的法制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立国之初……作汤刑”“盘庚……正法度”“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可知,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他们都注重刑法,C项符合题意;
A: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与夏朝的文明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与西周的礼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汤、盘庚、纣都是商朝国王,与战国的法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刑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七上·番禺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推动商业贸易,反映出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A项符合题意;
B:题干中“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指的是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与“通商宽农”主要是鼓励通商,没有提到耕作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虽是鼓励通商,但是没有提到金属货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中虽然鼓励通商,但没有提到中心城市商贾云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商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裂割据的延续
C.中央官制的完善 D.统一进程的加速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可知,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诸侯国数量从较多逐渐减少到最终只剩下秦国统一全国。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众多诸侯国逐渐被兼并,国家越来越走向统一,统一进程在加速,D项符合题意;
A: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诸侯国数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这表明分裂割据的局面不是在延续,而是在逐渐走向统一,B项不符合题意;
C:中央官制的完善主要涉及朝廷内部官员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的变化。而示意图展示的是诸侯国数量的变化,与中央官制并无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因此第三单元,墨子爱天下,倡兼爱非攻,A项符合题意;
B: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B项不符合题意;
C: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C项不符合题意;
D:荀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七上·番禺期末)《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可知,题干反映了《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D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没有比较,不能直接推断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说法太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是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不能说明“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小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表为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编年纪》的记载(部分)。这可用来研究(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口口口口南郡备敬(警)。 廿一年,韩王死。 廿二年,攻魏梁(梁)。 廿三年,兴,攻荆。
A.春秋的兼并战争 B.战国七雄的形成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的刑罚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廿二年,攻魏梁(梁)”“廿三年,兴,攻荆”可知,这是秦国对六国的军事进攻,展现了秦国逐步消灭六国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
A: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且题干明确是“攻韩”“攻赵”“攻魏梁”等,这些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是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B:战国七雄形成是在春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战争逐渐形成的,而题干记载的是攻伐各国的过程,并非七雄形成的过程,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记载的是秦国攻伐各国的军事行动,并未涉及秦朝的刑罚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七上·番禺期末)《秦律 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 D.注重兴修水利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秦律·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可知,《秦律·厩苑律》对牛耕有诸多规定,这些规定围绕牛耕展开,体现了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B项符合题意;
A:题干中完全没有涉及到徭役和赋税相关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中关于牛耕的规定毫无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等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重视农业生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它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这一文物可佐证秦朝( )
A.统一岭南 B.统一度量衡 C.开凿灵渠 D.修筑驰道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可知,这件具有中原形制的秦戈出现在广州的秦墓中,说明秦朝的势力已经到达岭南,能够佐证秦朝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有统治活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与度量衡相关的内容,无法佐证统一度量衡,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任何信息与开凿灵渠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戈”与修筑驰道无直接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对全国的管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七上·番禺期末)许多成语典故源自历史事件。与下列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匹配正确的成语是( )
刘邦 项羽 韩信 张良
A.四面楚歌 B.揭竿而起 C.草木皆兵 D.纸上谈兵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刘邦、项羽、韩信、张良”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四面楚歌”讲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汉军夜间唱起楚地的歌谣,项羽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所以“四面楚歌”对应的人物是项羽,A项符合题意;
B:“揭竿而起”指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C:“草木皆兵”出自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前秦的苻坚的军队和晋军,C项不符合题意;
D:“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典故,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汉以后,因为有了便捷的书写材料,著作数量逐步变多,在书法、绘画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家。“便捷的书写材料”指的是( )
A.龟甲 B.绢帛 C.竹简 D.纸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汉以后”“便携的书写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为文化的传播和著作的增多提供了便捷条件,也促进了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A:龟甲主要在商朝时期用于占卜记事,即甲骨文,它获取和使用都极为不便,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且书写面积有限,与东汉以后便捷的书写材料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绢帛虽然轻便,但它价格昂贵,不是普通大众能够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不具备广泛的普及性,不能满足东汉以后著作数量增多的需求,B项不符合题意;
C:竹简过于笨重,携带和书写都不方便,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5七上·番禺期末)如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的做法( )
时间 人物事件
公元前134年 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4年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公元前120年 建立刺史制度
公元前118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09年 巡视并治理黄河决口,止住水患
A.增强了地方势力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建立了世袭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表格“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和结合所学可知,该人物是汉武帝,从年谱中列出的事件来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维护国家边疆统一;设置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统一铸造五铢钱,治理黄河,促进汉朝经济发展。因此,表格中的措施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B项符合题意;
A:从年谱中看,汉武帝的一系列做法,如确立察举制、建立刺史制度等,都是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而非增强地方势力,A项不符合题意;
C:年谱中并未提及世袭制度,且从该历史人物的做法来看,他更倾向于通过察举和考试来选拔人才,而非世袭,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非汉武帝所开创。他的一系列做法更多的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5七上·番禺期末)西汉前期的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而到了西汉后期,丞相多以经学之士为主。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商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B.地方监察不断加强
C.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D.官员地位越来越低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西汉前期的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而到了西汉后期,丞相多以经学之士为主”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随着时间推移,儒学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以经学之士为主担任丞相,说明儒家学说在政治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视,统治者希望借助精通儒学的人来治理国家,通过儒家思想来维护统治秩序,C项符合题意;
A:商品经济发展与丞相人选从功臣或功臣子弟转变为经学之士并无直接关联,A项不符合题意;
B:地方监察加强主要针对的是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目的是维护地方统治秩序,与中央丞相人选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不能解释为什么丞相多变为经学之士,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仅阐述了丞相人选来源的变化,并没有提及官员地位高低的问题,无法从这一变化得出官员地位越来越低的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5七上·番禺期末)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班超投笔从戎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甘英出使大秦 D.和亲政策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中原的文化、制度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使得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
A:班超主要是在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但这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且他的行动并非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内容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同西域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间上晚于题干现象出现的时间,不能作为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和亲政策主要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民族间的关系,更多侧重于政治和民族关系方面,对于题干所涉及的具体的农畜产品贸易和文化制度传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汉安帝卒,皇后阎氏与其兄合谋,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阎氏兄弟由此身居要职。随后,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19名宦官皆得封侯,宦官权势大为增长。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 )
A.中央官僚机构臃肿 B.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汉安帝卒,皇后阎氏与其兄合谋,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阎氏兄弟由此身居要职。随后,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19名宦官皆得封侯,宦官权势大为增长”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的是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与中央官僚机构臃肿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外戚宦官专权,无法体现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5七上·番禺期末)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如下图所示战役( )
A.促进了魏对北方的统一 B.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分立的局面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地图信息“赤壁”等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
A:赤壁在南方地区,魏对北方的统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刘邦进入长安城,标志着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与赤壁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东晋与前秦的建立,形成了南北分立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5七上·番禺期末)制作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政权名称是(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A.东汉、东晋、北周、北魏 B.蜀、东晋、北魏、北周
C.东汉、前秦、北周、北魏 D.蜀、前秦、北魏、北周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①处是蜀;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偏安东南,与北方的十六国并立,故②处是东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所以③处是北魏,④处是北周,B项符合题意;
A:①是蜀,不是东汉,A项不符合题意;
C:①是蜀,不是东汉,C项不符合题意;
D:②是东晋,不是前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5七上·番禺期末)客家先民是中原人,现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历史上客家人第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出现此次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淝水之战前秦瓦解 B.诸侯争霸相互攻伐
C.北方黄河流域战乱 D.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历史上客家人第一次迁徙是西晋末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昏庸无能的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项符合题意;
A:383年淝水之战,前秦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相互攻伐,B项不符合题意;
D: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与人口迁徙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搜集并整理出下列资料(如表)。据此推断,其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类型 内容
农业 稻麦兼作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文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东晋农业的兴盛
C.南朝手工业先进 D.北朝文化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农业方面的稻麦兼作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城市方面的建康城人口众多说明了当时城市的繁荣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物方面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展示了当时的陶瓷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文献方面的《六朝经济史》则提供了关于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详细信息。由此可见,这次主题学习最有可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东晋农业的兴盛与南朝青瓷莲花尊手工业发展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朝手工业先进概括不全面,题干还涉及到农业、城市商业和文化等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建康、南朝”体现的是江南地区,无法反映北朝文化的发展的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欲将世家大族庚亮的妹妹聘为太子妃,希望通过与士族联姻以巩固皇权,却遭到庚亮的一再推辞婉拒。这反映了( )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C.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欲将世家大族庚亮的妹妹聘为太子妃……却遭到庚亮的一再推辞婉拒”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庾亮作为世家大族代表,敢于一再推辞皇帝让其妹妹成为太子妃的意愿,反映出当时门阀士族在政治等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甚至能对皇权有所影响,D项符合题意;
A:晋元帝司马睿想与士族联姻来巩固皇权,且遭到庾亮拒绝,说明皇帝权力并非至高无上,在面对门阀士族时需借助其力量且难以随心所欲,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主要说的是皇帝与士族之间的联姻情况,未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主要说的是皇帝与士族之间的联姻情况,没有体现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5七上·番禺期末)北魏孝文帝将国家祭礼的对象范围扩大,除祭祀历代先祖外,还加入了对孔子以及尧、舜、禹、文王等上古圣王的礼祭,此外还祭祀汉代诸帝帝陵。给上述史事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制度沿革与文化昌盛 B.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C.中外交往与文明互鉴 D.国家统一与经济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将国家祭礼的对象范围扩大,除祭祀历代先祖外,还加入了对孔子以及尧、舜、禹、文王等上古圣王的礼祭,此外还祭祀汉代诸帝帝陵”可知,北魏孝文帝在祭祀时,除了祭本民族先祖外,还祭祀汉族的圣人,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没有涉及制度沿革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
C:北魏孝文帝加入了对孔子以及尧、舜、禹、文王等上古圣王的礼祭,此外还祭祀汉代诸帝帝陵,体现华夏认同,无法体现中外交往和文明互鉴,C项不符合题意;
D:北魏孝文帝时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题干主要内容为民族交融,与经济繁荣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5七上·番禺期末)东晋时期,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文中记录创作的时间为“岁在癸丑”(“癸丑年”)。其运用的纪年法是( )
A.年号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王位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答案】B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年。“癸丑”中“癸”是天干,“丑”是地支,所以“癸丑”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B项符合题意;
A:年号纪年法是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题干未出现年号,A项不符合题意;
C:位纪年法是以君主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题干未体现以君主即位相关信息纪年,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这是现在国际通用的纪年方法,东晋时期还没有这种纪年方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2025七上·番禺期末)农业是经济的根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兵而农,粟爵粟任(按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使民以粟出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汉高祖推行“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首开三十税一的先例,并曾下诏免除农业税,亲率群臣到田间从事象征性劳作。汉景帝则把三十税一作为定制传之后世,要求各级官府务必勤于农桑。
——摘编自赵梦涵《西汉前期的农本思想与农税政策分析》
材料三: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摘编自贾思勰《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内容包括有:卷一,耕田、收种2篇,种谷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卷四,园篱、栽树(园艺)2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并说明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齐民要术》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奖励农耕。
(2)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顺应天时地利;内容丰富。
(4)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按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可知,商鞅变法规定用捐粟多少授予爵位和官职奖励农耕。
(2)根据材料二“汉高祖推行‘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首开三十税一的先例,并曾下诏免除农业税,亲率群臣到田间从事象征性劳作”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汉初推行休养生息这一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的政策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根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齐民要术》提出顺应天时地利;根据材料三“《齐民要术》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即《齐民要术》内容丰富。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从政策、生产工具、劳动力、农作物品种等角度回答即可,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故答案为:
(1)措施:奖励农耕。
(2)政策:休养生息;影响: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特点:顺应天时地利;内容丰富。
(4)因素: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齐民要术》、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措施:根据材料一“按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可得出,规定用捐粟多少授予爵位和官职奖励农耕。
(2)政策:根据材料二“汉高祖推行‘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首开三十税一的先例,并曾下诏免除农业税,亲率群臣到田间从事象征性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汉初推行休养生息这一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政策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使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3)特点:根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齐民要术》提出顺应天时地利;根据材料三“《齐民要术》内容”可知,《齐民要术》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即《齐民要术》内容丰富。
(4)因素: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生产工具、劳动力、农作物品种等角度可得出,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27.(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智慧篇章”项目式学习。如下图是学生制作的知识卡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你填写卡片③和卡片⑤的横线部分。
卡片③:________
卡片⑤:________
(2)对材料的归纳整理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依据以上知识卡片的内容,对知识卡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表格第一行须写上表头,内容可用卡片序号表示)
表格样式:
(3)选择两张知识卡片,归纳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
示例:
我选择的是卡片④和卡片⑥。
观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
阐述: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钟繇擅长楷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作刻石《宣示表》刚柔兼备。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钟繇书体。东晋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综上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答案】(1) 圆周率 张仲景
(2)
医学成就 ①⑤
数学成就 ②③
艺术成就 ④⑥
(3) 示例一:
我选择的是卡片①和卡片⑤。
观点: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有重要贡献。
阐述: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期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是中国古代医疗体操的雏形。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人们的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选择卡片②和卡片③。
观点: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阐述: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高超水平。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南朝祖冲之求得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一千年。故卡片③填圆周率。根据材料“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卡片⑤填张仲景。
(2)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被尊称为“神医”,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医学成就有①⑤。《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祖冲之利用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数学成就②③。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钟繇是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艺术成就④⑥。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根据这些作品及成就的共同点进行归纳并进行阐述。【示例一】我选择的是卡片①和卡片⑤,确定观点: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有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史论结合,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期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是中国古代医疗体操的雏形。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人们的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选择卡片②和卡片③。确定观点: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史论结合,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高超水平。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答案为:
(1)卡片③:圆周率;卡片⑤:张仲景。
(2)医学成就:①⑤;数学成就:②③;艺术成就④⑥。
(3)示例一:我选择的是卡片①和卡片⑤。观点: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有重要贡献。阐述: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期的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是中国古代医疗体操的雏形。综上所述:东汉时期在医学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人们的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二:选择卡片②和卡片③。观点: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阐述: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高超水平。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以六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5七上·番禺期末)某校七年级开展“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主题一:【夏商周时期华夏新生】
材料一:该文物为西周文物,器身侈口鼓版,版身上装饰着精细的象纹,而足部也有精美的装饰。底部有68字铭文,铭文意思是:某年三月,成王(武王儿子)命人宣读册封,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册封与赏赐后,向成王行首礼,表示定能尽职,祭上天祈求永命。
邢侯簋(大英博物馆)
主题二:【秦汉时期一统天下】
材料二: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洞庭郡下辖迁改、酉阳、沅陵等县。
洞庭郡迁陵县简(里耶秦简博物馆)
材料三:该灯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灯身上有“阳信家”和“长信宫”等铭文,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后来窦太后将它赐于侄女窦绾。
西汉长信宫廷灯(河北省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国宝名片”的剩余部分。
名称:邢侯簋
类型:青铜器
所属朝代: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相关的政治制度,阐述汉武帝的调整措施及其作用。
(4)通过本次主题探究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历史研究方法。
【答案】(1)所属朝代:西周。
历史价值: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
艺术价值: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调整措施:颁布“推恩令”。
作用: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物研究法、归纳法。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青铜艺术;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该文物为西周文物”可知,所属朝代为西周。根据材料一“铭文意思是:某年三月,成王(武王儿子)命人宣读册封,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册封与赏赐后,向成王行首礼,表示定能尽职,祭上天祈求永命”和结合所学可知,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根据材料一“器身侈口鼓版,版身上装饰着精细的象纹,而足部也有精美的装饰”和结合所学可知,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根据材料二“洞庭郡”“酉阳、沅陵等县”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材料三“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后来窦太后将它赐于侄女窦绾”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严重的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通过这些措施,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文献研究法包括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研读,如材料中的铭文记载,了解历史事件和制度;实物研究法,即借助历史文物,如邢侯簋、里耶秦简、长信宫灯等,直观地认识历史,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归纳法,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特征和发展脉络,如从夏商周的分封制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故答案为:
(1)所属朝代:西周。历史价值: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
艺术价值: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调整措施:颁布“推恩令”。作用: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物研究法、归纳法。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西周青铜器、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推恩令”,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所属朝代:根据材料“该文物为西周文物”可得出,西周。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铭文意思是:某年三月,成王(武王儿子)命人宣读册封,赐给邢侯臣奴三种:州人、东人、庸人,邢侯受到册封与赏赐后,向成王行首礼,表示定能尽职,祭上天祈求永命”及所学知识,铭文记载了成王册封邢侯,赐给邢侯臣奴等内容,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统治情况。
艺术价值:根据材料“器身侈口鼓版,版身上装饰着精细的象纹,而足部也有精美的装饰”及所学知识,器身侈口鼓腹,腹部装饰精细象纹,足部也有精美装饰,体现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2)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洞庭郡”“酉阳、沅陵等县”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了郡县制。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后来窦太后将它赐于侄女窦绾”及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严重的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调整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这些措施,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4)历史研究方法:综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文献研究法包括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研读,如材料中的铭文记载,了解历史事件和制度;实物研究法,即借助历史文物,如邢侯簋、里耶秦简、长信宫灯等,直观地认识历史,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归纳法,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特征和发展脉络,如从夏商周的分封制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