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3 15:34:02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遵义月考)毛泽东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2.(2024八下·莘县期末)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反映了(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C.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3.(2024八下·茅箭期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题干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C项正确;
土地改革的完成,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有开创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B项;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4.(2023八下·海南期末) 济南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创始于1907年,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店。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销售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大量销售到海外。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结合所学
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资本丰义工商业讲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走集体化道路,材料反映的就是公私合营现象,故选B项。
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1958年,政府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排除C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5.(2023九上·福州月考)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研究主题活动中展示的漫画。该漫画直接反映了(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 D.改革开放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手工业合作社报名站”“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土地改革,1950年到1952年底,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敌少地的农民,不符合题意;
C.人民公社,1958年开始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6.(2023八下·北林期末)实现了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
A.公私合营 B.农业合作化
C.手工业合作化 D.赎买政策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赎买政策。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D项正确;
公私合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农业合作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手工业合作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7.(2023八下·深圳月考)向社会主义过渡好比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实现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分别是大鸟的两个翅膀。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体两翼”。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A.表明国家正在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要协调发展
C.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完全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实施中发展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工业化属于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B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项;
一五计划是受到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以及历史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2021八下·江阴期中)1954年9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二步,将国家资本主义改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是(  )
A.没收 B.赎买 C.互助 D.过渡
【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没收,不符合史实;
C.互助,不符合题意;
D.过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9.(2022八下·普宁期末)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些做法(  )
A.纵容了资本家的剥削 B.有助于改革的顺利开展
C.体现了“左”倾的思想 D.照搬了苏联的相关做法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改造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这实现了在工商业方面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题干这些做法是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助于改革的顺利开展,选项B符合题意;
纵容了资本家的剥削、体现了“左”倾的思想说法错误,排除AC项;
照搬了苏联的相关做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本)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开展三大改造的重要性 D.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因此该表凸显了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B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交通运输业,A项不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与图示摆脱工业落后没有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发展电力工业这是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的一个方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本)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的是1952-1957年城市职工人数增加,东三省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当时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因此,大量人口流入东三省,为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A项正确。
B项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不符合题意;
C项加快了农业集体化与“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及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相关知识。
12.(2024九下·龙江模拟)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改革开放的推进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3.(2024八下·原阳期末)“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4.(2024八下·历下期末)1954年的《人民日报》中有这样的描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来,从田地里来……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这在共和国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代表们”的主要任务是(  )
A.争取和平 B.发展工业 C.调整经济 D.制定宪法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2024九下·揭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无药可用而牺牲。因此,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抗生素生产大厂……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厂正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全国 156 个大型重点项目之一。这表明“一五计划” (  )
A.将重点发展医药生物产业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保障 D.顺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无药可用而牺牲 ,为此,一五计划中建立了相应的药厂,这表明“一五计划” 顺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将重点发展医药生物产业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 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保障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2023八下·安顺期末)1954年起,经过国内培训的留学生大批赴苏,连续三年有五千多人到苏联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留学,还有七千多实习生到苏联厂矿企业实习,形成一波留苏的高潮。其主要目的是(  )
A.实行三大改造 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加快改革开放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更好的推进五年计划,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到苏联去学习,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实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苏联没有实行过,与苏联无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加快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不符合题意;
D.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国民经济恢复与苏联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理解时代背景回答。
17.(2023·安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 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 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文教卫生的投入增大,棉布、食糖的产生也大幅度提升,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获取正确信息。
18.(2023·东城一模)如表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  )
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度的产量相比,钢产量相当于5倍多,原煤产量相当于2倍多,机床产量相当于4倍多。 1957年与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
A.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可知,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时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阶段,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不符合题意;
中共八大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期间,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C不符合题意;
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9.(2022八下·汕头期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不符合题意;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2八下·尤溪期中)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 人。上述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状况,说明了建国时实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 人。”可知,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中,既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民革和民盟的成员,体现了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
2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下表是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定安
C.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力援助
D.新中国的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材料中的数据正是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收入增加的现状。
题干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A项符合题意;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新中国的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土地改革的影响。
22.(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以上内容表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材料直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项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背景是旧中国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等,B项不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内容包括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等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土地改革相关内容。
23.(2024八下·华安期中)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增长了10.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产量年均增长43.1%。材料说明土地改革(  )
A.有力打击外来侵略势力 B.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C.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D.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24.(2023八下·高安月考)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家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生产的发展推动新政权的巩固
D.土地改革后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25.(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2课 抗美援朝 课时作业本)朝鲜半岛问题是“二战”的遗留问题,也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6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节选
材料三: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材料四: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当时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来,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 710架。
﹣﹣金冲及等《毛泽东传》1949﹣1976年)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高级将领”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的与这位将领有关的事迹吗?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朝鲜核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东北亚局势的紧张。面对当前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你认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彭德怀;百团大战。
(3)《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 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得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与材料二“……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从中可以获取到: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50年10月25日,以彭德怀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抗美援朝;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根据课本所学,由于中朝人民联合抵抗美国的侵略。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迫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根据材料四“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由此总结出抗美援朝的原因是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依据前面的材料,通过抗美援朝的史实,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故答案为:(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彭德怀;百团大战。
(3)《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 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抗美援朝的原因、时间、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事迹、结果与意义。
26.(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七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其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华,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
材料二: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地齐鸣28响……
材料三:1949年前后,西藏地方的分裂势力在英、美、印等国的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元济参加的“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历史事件的场景?指出“28响”所涉及的起止时间及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1921年到1949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共经过28年。
(3)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知识点】人民政协;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华,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指的是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筹建新中国,它的召开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2)依据材料二“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可知描绘的是开国大典的场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8响”所涉及的起止时间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3)依据材料三“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可知表述的是西藏和平解放,1951,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故答案为:(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1921年到1949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共经过28年。
(3)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等相关史实。
2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9 年10月1日,首都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游行。
材料二:1953-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图
材料三:综合来说,这一段探索虽然我们走得很不容易……但是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国家的历史上、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才不会发生苛求于前人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割断历史的问题。
一-《党史知识大讲堂》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1956- -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曲线中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应如何认识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出现的失误。
【答案】(1)严重的“左”倾错误。
(2)曲折发展。“大跃进”的浮夸风。
(3)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不苛求于前人。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据材料“1959年10月1日,首都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游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2)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据材料“1953~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我国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曲折发展。曲线中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的相同原因是大跃进的浮夸风。
(3)本题考查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据材料“综合来说,这一段探索虽然我们走得很不容易……但是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国家的历史上、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才不会发生苛求于前人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割断历史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不苛求于前人。
故答案为:
(1)严重的“左”倾错误。
(2)曲折发展。“大跃进”的浮夸风。
(3)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不苛求于前人。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私合营,对于当时很多资本家来说,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交出去,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材料二 1956年,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集体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在6天内实现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 他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用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
材料三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从材料一叙述的现象到材料二中荣毅仁等 “红色资本家”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2)材料三中“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1)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公私合营。从材料一叙述的现象到材料二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的出现,说明了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三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1)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意义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遵义月考)毛泽东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2024八下·莘县期末)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反映了(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C.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3.(2024八下·茅箭期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4.(2023八下·海南期末) 济南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创始于1907年,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店。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销售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大量销售到海外。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5.(2023九上·福州月考)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研究主题活动中展示的漫画。该漫画直接反映了(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 D.改革开放
6.(2023八下·北林期末)实现了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
A.公私合营 B.农业合作化
C.手工业合作化 D.赎买政策
7.(2023八下·深圳月考)向社会主义过渡好比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实现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分别是大鸟的两个翅膀。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体两翼”。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A.表明国家正在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要协调发展
C.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完全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8.(2021八下·江阴期中)1954年9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二步,将国家资本主义改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采取的政策是(  )
A.没收 B.赎买 C.互助 D.过渡
9.(2022八下·普宁期末)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些做法(  )
A.纵容了资本家的剥削 B.有助于改革的顺利开展
C.体现了“左”倾的思想 D.照搬了苏联的相关做法
1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本)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开展三大改造的重要性 D.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1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作业本)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2.(2024九下·龙江模拟)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改革开放的推进
13.(2024八下·原阳期末)“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2024八下·历下期末)1954年的《人民日报》中有这样的描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来,从田地里来……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这在共和国史上还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代表们”的主要任务是(  )
A.争取和平 B.发展工业 C.调整经济 D.制定宪法
15.(2024九下·揭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无药可用而牺牲。因此,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抗生素生产大厂……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厂正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全国 156 个大型重点项目之一。这表明“一五计划” (  )
A.将重点发展医药生物产业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保障 D.顺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16.(2023八下·安顺期末)1954年起,经过国内培训的留学生大批赴苏,连续三年有五千多人到苏联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留学,还有七千多实习生到苏联厂矿企业实习,形成一波留苏的高潮。其主要目的是(  )
A.实行三大改造 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加快改革开放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17.(2023·安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 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 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18.(2023·东城一模)如表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  )
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度的产量相比,钢产量相当于5倍多,原煤产量相当于2倍多,机床产量相当于4倍多。 1957年与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
A.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2022八下·汕头期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022八下·尤溪期中)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 人。上述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状况,说明了建国时实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下表是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定安
C.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力援助
D.新中国的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22.(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本)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以上内容表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23.(2024八下·华安期中)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增长了10.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产量年均增长43.1%。材料说明土地改革(  )
A.有力打击外来侵略势力 B.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C.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D.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24.(2023八下·高安月考)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家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生产的发展推动新政权的巩固
D.土地改革后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
二、材料分析题
25.(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2课 抗美援朝 课时作业本)朝鲜半岛问题是“二战”的遗留问题,也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6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节选
材料三: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材料四: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当时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来,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 710架。
﹣﹣金冲及等《毛泽东传》1949﹣1976年)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高级将领”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的与这位将领有关的事迹吗?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朝鲜核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东北亚局势的紧张。面对当前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你认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26.(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作业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七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其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华,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
材料二: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地齐鸣28响……
材料三:1949年前后,西藏地方的分裂势力在英、美、印等国的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元济参加的“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历史事件的场景?指出“28响”所涉及的起止时间及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9 年10月1日,首都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游行。
材料二:1953-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图
材料三:综合来说,这一段探索虽然我们走得很不容易……但是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国家的历史上、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才不会发生苛求于前人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割断历史的问题。
一-《党史知识大讲堂》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1956- -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曲线中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应如何认识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出现的失误。
2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私合营,对于当时很多资本家来说,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交出去,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材料二 1956年,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集体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在6天内实现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 他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用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
材料三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从材料一叙述的现象到材料二中荣毅仁等 “红色资本家”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2)材料三中“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2.【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题干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C项正确;
土地改革的完成,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有开创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B项;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4.【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结合所学
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资本丰义工商业讲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走集体化道路,材料反映的就是公私合营现象,故选B项。
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1958年,政府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排除C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手工业合作社报名站”“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土地改革,1950年到1952年底,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敌少地的农民,不符合题意;
C.人民公社,1958年开始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D.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6.【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赎买政策。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D项正确;
公私合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农业合作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手工业合作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7.【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实施中发展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工业化属于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B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项;
一五计划是受到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以及历史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没收,不符合史实;
C.互助,不符合题意;
D.过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9.【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改造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这实现了在工商业方面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题干这些做法是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助于改革的顺利开展,选项B符合题意;
纵容了资本家的剥削、体现了“左”倾的思想说法错误,排除AC项;
照搬了苏联的相关做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因此该表凸显了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B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交通运输业,A项不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与图示摆脱工业落后没有直接关联,C项不符合题意;
发展电力工业这是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的一个方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1.【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的是1952-1957年城市职工人数增加,东三省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当时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因此,大量人口流入东三省,为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A项正确。
B项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不符合题意;
C项加快了农业集体化与“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及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相关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13.【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4.【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志愿军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无药可用而牺牲 ,为此,一五计划中建立了相应的药厂,这表明“一五计划” 顺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将重点发展医药生物产业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题干中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 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保障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包括图片和文字,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更好的推进五年计划,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到苏联去学习,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实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苏联没有实行过,与苏联无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加快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不符合题意;
D.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国民经济恢复与苏联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理解时代背景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文教卫生的投入增大,棉布、食糖的产生也大幅度提升,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获取正确信息。
18.【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可知,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时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阶段,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B符合题意;
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不符合题意;
中共八大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期间,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C不符合题意;
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9.【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不符合题意;
B. 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D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 人。”可知,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中,既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民革和民盟的成员,体现了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
21.【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材料中的数据正是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收入增加的现状。
题干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A项符合题意;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表述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新中国的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表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土地改革的影响。
22.【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材料直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项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背景是旧中国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等,B项不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的内容包括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等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土地改革相关内容。
23.【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24.【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25.【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彭德怀;百团大战。
(3)《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 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得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与材料二“……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从中可以获取到: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50年10月25日,以彭德怀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抗美援朝;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根据课本所学,由于中朝人民联合抵抗美国的侵略。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迫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根据材料四“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由此总结出抗美援朝的原因是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依据前面的材料,通过抗美援朝的史实,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解决国际问题时,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故答案为:(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彭德怀;百团大战。
(3)《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4)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 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抗美援朝的原因、时间、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事迹、结果与意义。
26.【答案】(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1921年到1949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共经过28年。
(3)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知识点】人民政协;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华,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指的是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筹建新中国,它的召开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2)依据材料二“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可知描绘的是开国大典的场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8响”所涉及的起止时间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3)依据材料三“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可知表述的是西藏和平解放,1951,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故答案为:(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1921年到1949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共经过28年。
(3)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等相关史实。
27.【答案】(1)严重的“左”倾错误。
(2)曲折发展。“大跃进”的浮夸风。
(3)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不苛求于前人。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据材料“1959年10月1日,首都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游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2)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据材料“1953~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我国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曲折发展。曲线中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的相同原因是大跃进的浮夸风。
(3)本题考查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据材料“综合来说,这一段探索虽然我们走得很不容易……但是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国家的历史上、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才不会发生苛求于前人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割断历史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不苛求于前人。
故答案为:
(1)严重的“左”倾错误。
(2)曲折发展。“大跃进”的浮夸风。
(3)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不苛求于前人。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公私合营。从材料一叙述的现象到材料二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的出现,说明了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三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1)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意义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