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8 10:45:15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4八上·龙岗期末)1841年张维屏创作《三元里》诗歌“……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中事件表明(  )
A.虎门销烟取得重大成果 B.清政府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广东民众保家卫国的精神
2.(2024八上·龙岗期末)“这是规模空前的新的高峰,它历经 14年,纵横18省,动摇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使沉睡于封建长梦中的中国受到空前的剧烈冲击。”材料旨在(  )
A.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B.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C.概括边疆危机的情况 D.揭示英法联军造成的破坏
3.(2024八上·龙岗期末)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之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税……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基于这一认识,洋务派(  )
A.创办近代新式军队 B.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陆续创办民用企业
4.(2024八上·龙岗期末)1875年,清政府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并且在台湾增设台北府,辖基隆厅、淡水县、新竹县和宜兰县。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完善台湾行省建制 B.扩大地方自主管理权限
C.防止甲午战争爆发 D.加强对东南边疆的管辖
5.(2024八上·龙岗期末)据统计,1894 至 1911年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746220453 两白银,其中 330587160两贷款用于兴建铁路。这表明,晚清政府(  )
A.财政濒于崩溃 B.完全沦为洋人工具
C.重视交通建设 D.无力偿还巨额贷款
6.(2024八上·龙岗期末)“1902 至 1904年,中国几乎一半的翻译书籍与历史和制度有关,对制度改革的兴趣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及日本的影响,是本世纪最初几年翻译作品中的决定性因素。原因是(  )
A.救亡图存的紧迫 B.戊戌变法的需要
C.鸦片激增的压力 D.农民起义的冲击
7.(2024八上·龙岗期末)题7图是 1911 年 11月 10日发表于上海《民立报》上的新闻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变法得到人民拥护 B.农民起义势如破竹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帝国主义联合侵华
8.(2024八上·龙岗期末)题8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建筑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时期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建筑名称 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
先农坛 城南公园
社稷坛 中山公园
太庙 和平公园
A.变法维新思想 B.西柏坡精神
C.民主共和追求 D.井冈山精神
9.(2024八上·龙岗期末)在某次主题学习中,老师推荐了《新文化运动的漫延及局限》《“多镜组合”全景透视“五四运动”》《东方欲晓: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等系列书籍和文章。其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0.(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7年初,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举办祝捷大会,赴会者手持小旗,旗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D.“德先生”“赛先生”
11.(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北上“逼蒋抗日”
C.开展国共合作 D.纠正“左”的错误
12.(2024八上·龙岗期末)某班级开展“从诗词看历史与地形地势”项目式学习,题 12 表是其部分学习成果。据此可知,该项目涉及的历史人物群体是(  )
诗词内容 主要地形区
五岭逶迤腾细浪 南岭的主脉,古道崎岖难行
乌蒙磅礴走泥丸 滇、川、黔三省交界处
金沙水拍云崖暖 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大渡河
大渡桥横铁索寒 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人民解放军 D.东北抗日联军
13.(2024八上·龙岗期末)题 13 表反映了 1931 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影响选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选材类型 1931 年前 1931 年后
国际关系 44.6% 15%
中日关系 9.2% 31.9%
国际经济 19.9% 1.7%
社会民生 10.4% 5.7%
思想文化 10.4% 10.0%
A.政治环境 B.经济水平 C.文化氛围 D.军事技术
14.(2024八上·龙岗期末)从 1938 年起,中国共产党主动开展《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自上海、武汉、香港三地同向发力,毛泽东还亲笔为其英译单行本作序。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宣传中共持久抗战的方针
C.增强人民的抗战决心 D.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15.(2024八上·龙岗期末)“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旨在(  )
A.争取和平、民主 B.赢得抗战最后胜利
C.签订“双十协定” D.粉碎敌人全面进攻
16.(2024八上·龙岗期末)“邓政委指出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像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坚决执行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军(  )
A.开始了战略进攻 B.加强了抗日根据地建设
C.解放了华北全境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17.(2024八上·龙岗期末)图为民国 37年11月3日《东北日报》(局部)。从当天的报道可知(  )
A.局部抗战正式打响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战略决战已经开始 D.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8.(2024八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工业企业(部分)
创办时间 地点 工业企业 历史地位
1865 年 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1866年 福州 福州船政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
1872 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近代中国最早的轮船运输企业
1890 年 汉阳 汉阳铁厂 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895 年,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同年,张謇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至1921年 ,大生纱厂盈利累计 11619000 两,相当于此前13年纯利润总和的 3.61 倍。
——据庄安正《张骞先生年谱》等
材料三: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 分兵工厂 概况
起止时间 兵工厂名称 搬迁路线
1938.6-1940.春 汉阳兵工厂 汉阳-重庆
1937.9-1938.3 金陵兵工厂 金陵-汉口-重庆
1937.7-1938 广东第二兵工厂 清远-重庆
1937.8-1939.1 军用光学器材厂 南京-重庆-昆明
1937.9-1938.10 杭州飞机制造厂 杭州-汉口-昆明
——摘编自王鑫《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工业企业的选址特点,并分析这些工业企业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骞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取得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兵工厂迁移的主要路线。结合所学,说明搬迁这些兵工厂的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
19.(2024八上·龙岗期末)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部分代表性学校(堂)概况
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校长) 课程设置
万木草堂(广州) 1893 年 康有为 ①义理之学:孔学、宋明学等;②考据之学:中国经学、地理学、数学等;③经世之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等:④文字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等。
北京大学 1912 年 严复 蔡元培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文学、法律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黄埔军校 1924 年 孙中山 蒋介石 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步兵操典、实弹射击、马术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 1937 年 毛泽东 林彪 ?
华北大学 1948 年 吴玉章 范文澜 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国文、历史、教育、社会科学、外语、文艺等
(1)任选其中一所学校(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请合理推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可能设置哪些课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校创办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可知,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及各乡数千乡民手持武器包围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题干体现了广东民众保家卫国的精神,D项符合题意;
A:1839年虎门销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清政府坚决抵抗外来侵略,B项不符合题意;
C: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未体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这是规模空前的新的高峰,它历经14年,纵横18省,动摇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使沉睡于封建长梦中的中国受到空前的剧烈冲击”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帝反封建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题干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边疆危机的情况,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英法联军造成的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之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税……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和结合所学可知,为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民用企业,题干李鸿章主张通过创办民用企业来达到“求富”的目的,D项符合题意;
A:创办近代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
B:鼓励民间投资设厂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洋务派并未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875年,清政府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并且在台湾增设台北府,辖基隆厅、淡水县、新竹县和宜兰县”可知,清政府加强对东南边疆的管辖,D项符合题意;
A:完善台湾行省建制不是题干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
B:扩大地方自主管理权限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防止甲午战争爆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政府对东南边疆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94至1911年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746220453两白银,其中330587160两贷款用于兴建铁路”可知,晚清政府的部分贷款用于兴建铁路,说明晚清政府重视交通建设,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晚清政府财政濒于崩溃,A项不符合题意;
B: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工具,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晚清政府无力偿还巨额贷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02至1904年,中国几乎一半的翻译书籍与历史和制度有关,对制度改革的兴趣以及日本的影响,是本世纪最初几年翻译作品中的决定性因”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使人们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意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救亡图存的紧迫,A项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B项不符合题意;
C:鸦片激增的压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农民起义的冲击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救亡图存思潮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11年11月10日”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武昌起义,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项符合题意;
A:漫画反映了武昌起义,未体现变法得到人民拥护,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势如破竹,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帝国主义联合侵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建筑名称的变化”可知,代表性建筑命名体现了民主共和追求,C项符合题意;
A: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改革中国的政治、教育、军事和经济体系,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题干未体现变法维新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柏坡精神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题干未体现西柏坡精神,B项不符合题意;
D: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题干未体现井冈山精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主共和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题干学习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民族危机的加剧,A项不符合题意;
C: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7年”“广州市民”和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派系,其中吴佩孚的势力最大,盘踞湖南、湖北,湖南、湖北成为了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旗上最可能出现的标语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C项符合题意;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项不符合题意;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不符合题意;
D:“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口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率领队伍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改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A项符合题意;
B: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B项不符合题意;
C: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C项不符合题意;
D:纠正“左”的错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国民党集合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该诗词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B项符合题意;
A:国民革命军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人民解放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东北抗日联军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1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和结合所学可知,《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中日关系类增多,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A项符合题意;
B:经济水平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文化氛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军事技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主动开展《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自上海、武汉、香港三地同向发力,毛泽东还亲笔为其英译单行本作序”和结合所学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这一举措有利于宣传中共持久抗战的方针,B项符合题意;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增强人民的抗战决心,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论持久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和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人民渴望和平建国、重建家园,但是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毅然前往重庆与国民党方面进行重庆谈判,A项符合题意;
B: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基本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
C: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C项不符合题意;
D: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党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邓政委指出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像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坚决执行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和结合所学可知,1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符合题意;
B:抗日根据地建设属于抗日战争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不符合题意;
D:正面战场的抗战属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 民国 37年11月3日 ”“解放东北”和结合所学可知,民国37年是1948年,题干体现的是发生在东北地区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切断国民党军逃往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从民国37年11月3日《东北日报》当天的报道可知战略决战已经开始,C项符合题意;
A:局部抗战正式打响,A项不符合题意;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B项不符合题意;
D: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解放战争基本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1)选址特点: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城市(通商口岸城市)。
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军事和经济侵略;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格局。
(2)救国主张:工业是富强之本,提倡实业救国;人才是立国之本,要大力发展教育。
有利因素:民国政府奖励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个人才能出众等。
(3)路线:从东南等地向西南迁徙。
目的:保存工业实力,服务长期抗战需要。
(4)因素:国内政策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技术水平;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
概括:在内忧外患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早期工业企业(部分)”可知,中国早期工业企业的选址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城市(通商口岸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工业企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军事和经济侵略,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格局。
(2)根据材料二“1895年,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知,张謇主张工业是富强之本,提倡实业救国;人才是立国之本,要大力发展教育(或“实业救国、重视人才培养”)。根据材料二“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盈利累计11619000两,相当于此前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和结合所学可知,大生纱厂取得发展的有利因素是民国政府奖励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个人才能出众等。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后期部分兵工厂迁徙概况”可知,这一时期兵工厂迁移从东南等地向西南迁徙(或“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迁往西南内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兵工厂迁移有利于保存工业实力,服务长期抗战需要。
(4)综合上述材料,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是国内政策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技术水平;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内忧外患中曲折发展。
故答案为:
(1)选址特点: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城市(通商口岸城市)。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军事和经济侵略;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格局。
(2)救国主张:工业是富强之本,提倡实业救国;人才是立国之本,要大力发展教育(或“实业救国、重视人才培养”)。有利因素:民国政府奖励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个人才能出众等。
(3)路线:从东南等地向西南迁徙(或“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迁往西南内陆地区”)。目的:保存工业实力,服务长期抗战需要。
(4)因素:国内政策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技术水平;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概括:在内忧外患中曲折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答案】(1)示例1: 万木草堂
时代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以讲学、著书的形式,宣传变法图强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人才。
示例2:北京大学
时代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救亡图存,推动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新式教育。
示例3:黄埔军校
时代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为打倒北洋军阀,培养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示例4: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支持长期抗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毛泽东将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示例5:华北大学
时代背景: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建设人才,党中央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2)课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形势、射击与兵器、游击战争、农业生产劳动等。
历史作用: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例: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证: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②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
结论: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
其它一档观点: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选择万木草堂,根据材料“1893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万木草堂创办的时代背景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以讲学、著书的形式,宣传变法图强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人才。选择北京大学,根据材料“1912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救亡图存,推动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新式教育。选择黄埔军校,根据材料“1924年”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埔军校创办的时代背景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为打倒北洋军阀,培养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选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根据材料“1937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支持长期抗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毛泽东将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选择华北大学,根据材料“1948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华北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是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建设人才,党中央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2)根据材料“1937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可能设置的课程是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形势、射击与兵器、游击战争、农业生产劳动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创办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自拟论题为: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也可自拟论题为: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故答案为:
示例1:万木草堂
时代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以讲学、著书的形式,宣传变法图强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人才。
示例2:北京大学
时代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救亡图存,推动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新式教育。
示例3:黄埔军校
时代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为打倒北洋军阀,培养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示例4: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支持长期抗
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毛泽东将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示例5:华北大学
时代背景: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建设人才,党中央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2)课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形势、射击与兵器、游击战争、农业生产劳动等。历史作用: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例: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论证: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②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结论: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
其它一档观点: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4八上·龙岗期末)1841年张维屏创作《三元里》诗歌“……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中事件表明(  )
A.虎门销烟取得重大成果 B.清政府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广东民众保家卫国的精神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可知,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及各乡数千乡民手持武器包围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题干体现了广东民众保家卫国的精神,D项符合题意;
A:1839年虎门销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清政府坚决抵抗外来侵略,B项不符合题意;
C: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未体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八上·龙岗期末)“这是规模空前的新的高峰,它历经 14年,纵横18省,动摇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使沉睡于封建长梦中的中国受到空前的剧烈冲击。”材料旨在(  )
A.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B.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C.概括边疆危机的情况 D.揭示英法联军造成的破坏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这是规模空前的新的高峰,它历经14年,纵横18省,动摇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使沉睡于封建长梦中的中国受到空前的剧烈冲击”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帝反封建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题干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边疆危机的情况,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英法联军造成的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八上·龙岗期末)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之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税……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基于这一认识,洋务派(  )
A.创办近代新式军队 B.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陆续创办民用企业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之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税……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和结合所学可知,为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民用企业,题干李鸿章主张通过创办民用企业来达到“求富”的目的,D项符合题意;
A:创办近代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
B:鼓励民间投资设厂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洋务派并未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八上·龙岗期末)1875年,清政府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并且在台湾增设台北府,辖基隆厅、淡水县、新竹县和宜兰县。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完善台湾行省建制 B.扩大地方自主管理权限
C.防止甲午战争爆发 D.加强对东南边疆的管辖
【答案】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1875年,清政府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并且在台湾增设台北府,辖基隆厅、淡水县、新竹县和宜兰县”可知,清政府加强对东南边疆的管辖,D项符合题意;
A:完善台湾行省建制不是题干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
B:扩大地方自主管理权限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防止甲午战争爆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政府对东南边疆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八上·龙岗期末)据统计,1894 至 1911年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746220453 两白银,其中 330587160两贷款用于兴建铁路。这表明,晚清政府(  )
A.财政濒于崩溃 B.完全沦为洋人工具
C.重视交通建设 D.无力偿还巨额贷款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894至1911年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746220453两白银,其中330587160两贷款用于兴建铁路”可知,晚清政府的部分贷款用于兴建铁路,说明晚清政府重视交通建设,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晚清政府财政濒于崩溃,A项不符合题意;
B: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工具,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晚清政府无力偿还巨额贷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八上·龙岗期末)“1902 至 1904年,中国几乎一半的翻译书籍与历史和制度有关,对制度改革的兴趣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及日本的影响,是本世纪最初几年翻译作品中的决定性因素。原因是(  )
A.救亡图存的紧迫 B.戊戌变法的需要
C.鸦片激增的压力 D.农民起义的冲击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02至1904年,中国几乎一半的翻译书籍与历史和制度有关,对制度改革的兴趣以及日本的影响,是本世纪最初几年翻译作品中的决定性因”和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使人们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意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救亡图存的紧迫,A项符合题意;
B: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B项不符合题意;
C:鸦片激增的压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农民起义的冲击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救亡图存思潮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八上·龙岗期末)题7图是 1911 年 11月 10日发表于上海《民立报》上的新闻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变法得到人民拥护 B.农民起义势如破竹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帝国主义联合侵华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11年11月10日”和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武昌起义,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项符合题意;
A:漫画反映了武昌起义,未体现变法得到人民拥护,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势如破竹,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帝国主义联合侵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八上·龙岗期末)题8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建筑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时期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建筑名称 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
先农坛 城南公园
社稷坛 中山公园
太庙 和平公园
A.变法维新思想 B.西柏坡精神
C.民主共和追求 D.井冈山精神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建筑名称的变化”可知,代表性建筑命名体现了民主共和追求,C项符合题意;
A: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改革中国的政治、教育、军事和经济体系,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题干未体现变法维新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柏坡精神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题干未体现西柏坡精神,B项不符合题意;
D: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题干未体现井冈山精神,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主共和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八上·龙岗期末)在某次主题学习中,老师推荐了《新文化运动的漫延及局限》《“多镜组合”全景透视“五四运动”》《东方欲晓: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等系列书籍和文章。其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题干学习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民族危机的加剧,A项不符合题意;
C: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7年初,广州市民在第一公园举办祝捷大会,赴会者手持小旗,旗上最有可能出现的标语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D.“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7年”“广州市民”和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派系,其中吴佩孚的势力最大,盘踞湖南、湖北,湖南、湖北成为了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旗上最可能出现的标语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C项符合题意;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项不符合题意;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不符合题意;
D:“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口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八上·龙岗期末)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北上“逼蒋抗日”
C.开展国共合作 D.纠正“左”的错误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率领队伍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改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些文章可能都涉及到的内容是工农武装割据,A项符合题意;
B: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B项不符合题意;
C: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C项不符合题意;
D:纠正“左”的错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八上·龙岗期末)某班级开展“从诗词看历史与地形地势”项目式学习,题 12 表是其部分学习成果。据此可知,该项目涉及的历史人物群体是(  )
诗词内容 主要地形区
五岭逶迤腾细浪 南岭的主脉,古道崎岖难行
乌蒙磅礴走泥丸 滇、川、黔三省交界处
金沙水拍云崖暖 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大渡河
大渡桥横铁索寒 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人民解放军 D.东北抗日联军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国民党集合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该诗词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B项符合题意;
A:国民革命军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人民解放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东北抗日联军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八上·龙岗期末)题 13 表反映了 1931 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影响选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选材类型 1931 年前 1931 年后
国际关系 44.6% 15%
中日关系 9.2% 31.9%
国际经济 19.9% 1.7%
社会民生 10.4% 5.7%
思想文化 10.4% 10.0%
A.政治环境 B.经济水平 C.文化氛围 D.军事技术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31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和结合所学可知,《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中日关系类增多,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前后《申报》报道的题材类型比重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A项符合题意;
B:经济水平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文化氛围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军事技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八上·龙岗期末)从 1938 年起,中国共产党主动开展《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自上海、武汉、香港三地同向发力,毛泽东还亲笔为其英译单行本作序。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宣传中共持久抗战的方针
C.增强人民的抗战决心 D.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
【答案】B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主动开展《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自上海、武汉、香港三地同向发力,毛泽东还亲笔为其英译单行本作序”和结合所学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这一举措有利于宣传中共持久抗战的方针,B项符合题意;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增强人民的抗战决心,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论持久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八上·龙岗期末)“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此行旨在(  )
A.争取和平、民主 B.赢得抗战最后胜利
C.签订“双十协定” D.粉碎敌人全面进攻
【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和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人民渴望和平建国、重建家园,但是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毅然前往重庆与国民党方面进行重庆谈判,A项符合题意;
B: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基本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
C: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C项不符合题意;
D: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党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八上·龙岗期末)“邓政委指出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像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坚决执行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军(  )
A.开始了战略进攻 B.加强了抗日根据地建设
C.解放了华北全境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A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邓政委指出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像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坚决执行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和结合所学可知,1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符合题意;
B:抗日根据地建设属于抗日战争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C: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不符合题意;
D:正面战场的抗战属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八上·龙岗期末)图为民国 37年11月3日《东北日报》(局部)。从当天的报道可知(  )
A.局部抗战正式打响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战略决战已经开始 D.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 民国 37年11月3日 ”“解放东北”和结合所学可知,民国37年是1948年,题干体现的是发生在东北地区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切断国民党军逃往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从民国37年11月3日《东北日报》当天的报道可知战略决战已经开始,C项符合题意;
A:局部抗战正式打响,A项不符合题意;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B项不符合题意;
D: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解放战争基本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八上·龙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工业企业(部分)
创办时间 地点 工业企业 历史地位
1865 年 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1866年 福州 福州船政局 近代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
1872 年 上海 轮船招商局 近代中国最早的轮船运输企业
1890 年 汉阳 汉阳铁厂 近代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895 年,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同年,张謇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至1921年 ,大生纱厂盈利累计 11619000 两,相当于此前13年纯利润总和的 3.61 倍。
——据庄安正《张骞先生年谱》等
材料三: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 分兵工厂 概况
起止时间 兵工厂名称 搬迁路线
1938.6-1940.春 汉阳兵工厂 汉阳-重庆
1937.9-1938.3 金陵兵工厂 金陵-汉口-重庆
1937.7-1938 广东第二兵工厂 清远-重庆
1937.8-1939.1 军用光学器材厂 南京-重庆-昆明
1937.9-1938.10 杭州飞机制造厂 杭州-汉口-昆明
——摘编自王鑫《全面抗战时期的后方工业发展及其长期效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早期工业企业的选址特点,并分析这些工业企业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骞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取得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兵工厂迁移的主要路线。结合所学,说明搬迁这些兵工厂的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情况。
【答案】(1)选址特点: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城市(通商口岸城市)。
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军事和经济侵略;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格局。
(2)救国主张:工业是富强之本,提倡实业救国;人才是立国之本,要大力发展教育。
有利因素:民国政府奖励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个人才能出众等。
(3)路线:从东南等地向西南迁徙。
目的:保存工业实力,服务长期抗战需要。
(4)因素:国内政策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技术水平;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
概括:在内忧外患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早期工业企业(部分)”可知,中国早期工业企业的选址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城市(通商口岸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工业企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军事和经济侵略,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格局。
(2)根据材料二“1895年,张謇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知,张謇主张工业是富强之本,提倡实业救国;人才是立国之本,要大力发展教育(或“实业救国、重视人才培养”)。根据材料二“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盈利累计11619000两,相当于此前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和结合所学可知,大生纱厂取得发展的有利因素是民国政府奖励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个人才能出众等。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后期部分兵工厂迁徙概况”可知,这一时期兵工厂迁移从东南等地向西南迁徙(或“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迁往西南内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兵工厂迁移有利于保存工业实力,服务长期抗战需要。
(4)综合上述材料,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是国内政策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技术水平;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内忧外患中曲折发展。
故答案为:
(1)选址特点: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城市(通商口岸城市)。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军事和经济侵略;带动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工业格局。
(2)救国主张:工业是富强之本,提倡实业救国;人才是立国之本,要大力发展教育(或“实业救国、重视人才培养”)。有利因素:民国政府奖励实业;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个人才能出众等。
(3)路线:从东南等地向西南迁徙(或“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迁往西南内陆地区”)。目的:保存工业实力,服务长期抗战需要。
(4)因素:国内政策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科学技术水平;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概括:在内忧外患中曲折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9.(2024八上·龙岗期末)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部分代表性学校(堂)概况
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校长) 课程设置
万木草堂(广州) 1893 年 康有为 ①义理之学:孔学、宋明学等;②考据之学:中国经学、地理学、数学等;③经世之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等:④文字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等。
北京大学 1912 年 严复 蔡元培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文学、法律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黄埔军校 1924 年 孙中山 蒋介石 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学概论、步兵操典、实弹射击、马术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 1937 年 毛泽东 林彪 ?
华北大学 1948 年 吴玉章 范文澜 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国文、历史、教育、社会科学、外语、文艺等
(1)任选其中一所学校(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请合理推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可能设置哪些课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校创办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示例1: 万木草堂
时代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以讲学、著书的形式,宣传变法图强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人才。
示例2:北京大学
时代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救亡图存,推动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新式教育。
示例3:黄埔军校
时代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为打倒北洋军阀,培养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示例4: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支持长期抗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毛泽东将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示例5:华北大学
时代背景: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建设人才,党中央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2)课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形势、射击与兵器、游击战争、农业生产劳动等。
历史作用: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例: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证: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②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
结论: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
其它一档观点: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选择万木草堂,根据材料“1893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万木草堂创办的时代背景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以讲学、著书的形式,宣传变法图强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人才。选择北京大学,根据材料“1912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救亡图存,推动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新式教育。选择黄埔军校,根据材料“1924年”和结合所学可知,黄埔军校创办的时代背景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为打倒北洋军阀,培养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选择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根据材料“1937年”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支持长期抗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毛泽东将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选择华北大学,根据材料“1948年”和结合所学可知,华北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是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建设人才,党中央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2)根据材料“1937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可能设置的课程是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形势、射击与兵器、游击战争、农业生产劳动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创办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自拟论题为: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也可自拟论题为: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故答案为:
示例1:万木草堂
时代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以讲学、著书的形式,宣传变法图强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人才。
示例2:北京大学
时代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救亡图存,推动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传播新式教育。
示例3:黄埔军校
时代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孙中山为打倒北洋军阀,培养革命军事和政治人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示例4: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支持长期抗
战并赢得抗战最后胜利,毛泽东将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示例5:华北大学
时代背景: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建设人才,党中央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2)课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形势、射击与兵器、游击战争、农业生产劳动等。历史作用: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例: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论证: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②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培养了大批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结论: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才。
其它一档观点:学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教育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
【点评】本题以一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