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19: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如果没有唐诗,中国的文化将失去一大半的精彩。如果没有白居易,就好像大半个长安城熄了灯火。
——北京师范大学 康震教授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与元稹(zhěn)齐名并称“元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怎一个“苦”字了得
——感受《卖炭翁》的悲苦人生
一、简要概括白居易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这是一首以记叙事件为主的诗歌,那么这是一首 诗 (文体)?
叙事
概括事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卖炭翁本想卖炭却被宫使掠夺的故事。
三、全诗围绕卖炭,写了哪些人的哪些行为?
烧炭——运炭——抢炭
卖炭翁
宫使
请你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卖炭翁的现状
可怜

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卖炭翁的现状
——这也是诗人对卖炭翁的情感
苦浸透在卖炭翁生活的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结合“烧炭、运炭、被抢炭”三个环节中的具体词句来分析。(三选其一作答,分组汇报)
烧炭苦,苦在伐薪烧炭南山中。
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艰苦,卖炭翁的辛苦
秋风萧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苦,苦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十指黑”说明老人不爱卫生吗?
木炭是木材或木质原料经过不完全燃烧,或者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所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通常用来暖和烤制食物等。
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文章的卖炭翁一车木炭千余斤,应该是烧了很多炉。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
烧炭苦。苦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cháng口中食。
设问句,一问一答,写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愿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
运炭苦,苦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
矛盾?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路远、雪厚、车重、人苦
运炭的艰难
运炭苦,苦在——
资料助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距离长安城45.5公里。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生活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炭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心里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蓬头垢面
老态龙钟
穷困悲苦
忍气吞声
无可奈何
处在受压迫受剥削且无力反抗的地位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悲苦的穷苦老百姓
和卖炭翁对比
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满面尘灰烟火色
黄衣使者白衫儿
得意忘形、趾高气昂的神情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词:形象地写出了
宫使们蛮横无理、霸道的行为。

皇帝的命令
大声呵斥
chì
chì
动作描写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炭,千余斤”VS“半匹红纱一丈绫”
唐朝时期,半匹红纱一丈绫合计380文钱,而千斤炭最少也得1500文,价值的悬殊一目了然。
对 比
用作货币的绢帛都必须以匹记,不得割裂,以免造成计量标准的混乱和实用价值的损失。在当时纱、绫,属可作为货币的帛一类,人们常常将其制为头巾、地毯。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通过对比,我看到了:这是一场 的买卖!
不公平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从侧面烘托出宦官们的冷酷无情、蛮横无理、仗势欺人、趾高气扬。
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目之所见皆艰苦
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啊!
可怜
可恨
当街欺负一个老头,有没有人上前来制止?为什么?
阅读要用两只眼睛,一只要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要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结合注释①,谈谈造成卖炭翁悲剧人生的根源是什么?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如果有百姓反抗,要拼命,就会遭白衫儿群殴,打得鼻青脸肿,黄衣太监乐得前仰后合。
《卖炭翁》自序:
苦宫市也。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韩愈《顺宗实录 宫市》
在当时,像这样不公平的事情并不只是个例、并不只有卖炭翁一人!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宫使,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价钱)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卖炭翁
——千千万万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悲苦的穷苦老百姓中的一员、缩影!
造成卖炭翁悲剧人生的根源是:
皇帝的昏庸
统治阶级的残暴
恶毒的宫市制度
诗歌借卖炭翁的故事要表达什么?
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百姓受剥削的社会现实,
讽刺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开头要切题,开门见山。结尾要深化主题);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歌颂与讽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可怕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可怕的时代,诗人写下《卖炭翁》,用意是什么?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写诗歌应为反映现实而作。
白居易生于战火纷飞之时,眼见民间疾苦,他立下了要“兼济天下”之愿。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希望尽言官之职责为百姓发声,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轻肥》),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然而他言事的直接,唐宪宗颇感不快。
通过知人论世,我看到了:这是一个 的诗人!
可敬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
——蒋勋
炭可以带来温暖,也可以制造冰寒。
炭是希望,也是绝望。
炭引发怜悯同情,更激起愤慨憎恶。
炭-------被恃强凌弱的宫使夺走,
被娇奢无能的统治者夺走,
被黑暗腐败的现实夺走......
从南山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卖炭翁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站在卖炭翁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一写。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 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hèng跋bá扈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