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19: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与富贵。
课堂导入




争讼
斡旋 静穆
怅惘
锵然
褪色
熙熙然
人情世故
幽悄
zhēng sòng 因争论而诉讼
wò xuán 调停,调解
jìng mù
chàng wǎng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qiāng rán 1. 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2. 形容书声琅琅(诵声锵然)。
tuì sè
xī xī rán 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rén qíng shì gù 指为人处事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yōu qiǎo 幽深寂静
字词把握
目录
CONTENT
01
02
03
04
作者与背景
文章内容感知
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文章总结与文化传承
01
作者与背景
了解作者: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其作品的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主要作品有《羽书》《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过着屈辱且贫困的生活,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吴伯箫这一时期的散文,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对现实的不满,也透露出人民被压抑着的愤怒情绪,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背景链接
02
内容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写了记忆里的哪些灯笼?
(边读边做圈画、批注)
文中作者写了记忆里的哪些灯笼?
①灯笼与乡村生活
挑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乡俗还愿
唐宫山城
元宵灯节
族姊远嫁
纱灯描字
献帝宫灯
将军灯笼
塞外点兵
课文围绕“灯笼”的这些事可以分成哪几方面?
祖父夜行,挑灯相迎(3)
上下灯学,母亲关怀(4、5)
乡俗还愿,灯慰路人(6)
元宵看灯,太平丰年(7)
族姊远嫁,灯照朱门(8)
纱灯描红,迷恋乡俗(9)
宫灯伴帝,历史幽情(10)
挑灯看剑,做马前卒(11)
亲情
民俗
文化
历史
作者由灯笼,联想到汉献帝的灯笼,再联想到塞外点兵时的灯笼。
作者为何这样写?他想表达什么?(结合文章结尾与时代背景思考)
【材料链接】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作者由灯笼联想到古代各大将军的英勇事迹,以此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在《灯笼》中寄托着自己冲上前线、奋勇杀敌的宏愿;抒发着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打败敌人、保卫家园的希望。
由儿女情怀延及家国情怀,由小及大,升华主题
作者借助“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
对灯笼的喜爱
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国家深切的爱恋
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03
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第2段:原文:“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那般至死方休,但小小年纪,经母亲告诫,倒也怕被它烫着。”
赏析: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童年时对灯笼的喜爱和小心翼翼的态度。
第7段:原文:“祖父好,在路上如何小心,见了人总让路,过门道时先打招呼,认真听车把式喊什么,夜宿古庙,他也在大路上打灯笼。”
赏析:通过对祖父行为的描写,展现了灯笼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祖父的善良和谦逊。
第11段:原文:“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赏析:用“记忆的网”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灯笼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与灯笼相关的丰富回忆。
重点段落赏析
细腻的景物
作者对乡村夜晚、节日场景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如“夜幕降临,乡村一片寂静,只有灯笼的微光在闪烁”,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这些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优美的画面,也为文章增添了情感色彩。
真挚的情感
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真挚细腻,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想起童年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的情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种真挚的情感抒发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情景交融的手法
作者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有机结合,使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如灯笼的微光在黑暗中闪烁,照亮了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既描绘了景物,又抒发了情感,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
04
文章总结与文化传承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抒情、情景交融、联想和象征手法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灯笼》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灯笼的描写,展现了灯笼在乡村生活、节日氛围、亲情乡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不仅描绘了生动的画面,还赋予了灯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寓意,使读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内容总结
艺术特色总结
文章总结
在传统文化中,灯笼象征着光明、希望和团圆,常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灯笼与传统文化
灯笼制作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各地的灯笼风格各异。作者通过对家乡灯笼的描写,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情。
灯笼与民间艺术
在战争年代,灯笼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对胜利的渴望。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与灯笼相关的故事,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使灯笼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灯笼与民族精神
灯笼的文化内涵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灯笼”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地方的情感。
阅读拓展: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作品,如《北极星》《忘年》等,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