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19: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竺可桢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科学大众》杂志现面向初中生读者开设专栏“自然物语”,请你在深入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期待你的高质量投稿。
任务一:我为自然代言;
任务二:物候知识竞答
任务三:写作逻辑分析;
任务四:语言特点赏析
任务五:“物候诗语”卡片
情境导入
1.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重点)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重点)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难点)
学习目标
我为自然代言
1
物候知识竞答
2
分析写作逻辑
3
语言特点赏析
4
“物候诗语”卡片
5
第一课时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了解作者
文体知识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说明顺序: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文体知识
说明文(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
(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事理说明文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
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翩然( ) 簌簌( ) 物候( )
载途( ) 农谚( ) 刺槐( )
连翘( ) 短促( ) 孕育( )
悬殊( ) 海棠( ) 销声匿迹( )
预习成果:字音字形卡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táng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相差很远。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
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词语释义
我为自然代言
1
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
自由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格式:当_________ (自然现象)
的时候,那是“我”
要告诉你____________
(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
当杏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耕地了。
当桃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种谷子了。
当布谷鸟唱歌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割麦插禾了。
当蜻蜓飞得低,那是“我”要告诉你天要下雨啦,出门要带笠。
当冬天麦盖三层被(下雪),那是“我”要告诉你来年要丰收啦。
当蚂蚁搬家蛇过道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大雨即将到来。
物候知识竞答
2
理清思路——物候知识竞答
杂志版面的第二个内容是物候知识问答,默读文章,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聚焦几个问题,从文章中快速找到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来临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说明对象
哪些意义?
1.默读文章,筛选主要信息,完成思维导图。
段落 聚焦问题 筛选信息、得出答案
1-3段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11-12段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2.筛选信息,完成表格
筛选信息之法:
(1)关注段首句、中心句、段尾句、过渡句、设问句
(2)关注说明目的。“首先是为了……”
(3)关注代词(这些、那些、其中)、表顺序的词(首先、其次…)
段落 聚焦问题 筛选信息、得出答案
1-3段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11-12段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2.筛选信息,完成表格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分析写作逻辑
3
说明顺序——分析写作逻辑
1.本文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的?
逻辑顺序
1-3段:物候、物候学概念
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段: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11-12段:物候学研究意义
举例:如何介绍天气
2.作者为什么按照此顺序写作?
天气是什么?有哪些不同表现?
观察天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影响天气形成的原因?
气象学研究意义?
整体逻辑
文章按照逻辑顺序符合科学探究规律,也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使读者易于理解。
段落逻辑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 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能否先说第3段“物候”、“物候学”定义?
(1)第1段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出发,写季节变化引起动植物表现变化,第2段承上启下,依然以实例,写动植物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对农事的影响;
(2)第3段从前文中顺势提炼理论,得出“物候”、“物候学”概念;(3)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从生活实例出发,易于读者理解。
不能!
段落逻辑
不能!
课文7-10段说明物候来临时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影响的程度,由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的。
②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
③这样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这是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语句逻辑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D.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A.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E.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请给下列句子排序:( )
语句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B D A E C
第二课时
语言特点赏析
4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同桌听,并从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两个角度赏析。
探究文本——语言特点赏析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 客观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 (引资料) 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作比较 把……与……比较,突出强调了……
打比方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下定义 简明科学、本质概括地说明了……的概念
说明方法 作用
分类别 将……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摹状貌 生动具体地说明了……
作诠释 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画图表 简明直观地说明了……
说明有方法,
事理更清晰
示例:
(第4段)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分析: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具有复杂、灵敏的特点。
学习任务:请阅读课文,
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第5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分析: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7段)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分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了早晚春,南京、北京两地花开时间差异,客观准确、真实具体地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列数字:客观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把……与……比较,突出强调了……
(第2段)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引用/引资料: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分析: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农谚,生动地说明了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语言特点
不能删去。“许多”表示很多,但不是全部,起限制作用。如果去掉,就是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
语言特点
不能删去。“北京的物候记录”指出事例的依据和现象的地域, “左右”和“五六天”表示推测。如果删去,就变成了确数,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不能!
语言特点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开放 翩然归来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①这一段紧扣课文标题,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更迭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四季的风光画卷,引人入胜,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②诗意地、艺术地引出了“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话题,引出了对物候、物候学的介绍。
(2)朗读1——2自然段,梳理成语
和四字词语,感悟它们的妙处。
语言特点
(3)朗读下面两段文字,你发现语言文字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说明文的语言要保证严谨、准确,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增加直观想象等,语言应生动、典雅一些。
语言特点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物候诗语”卡片
5
物候诗语
思考探究——物候诗语卡片
物候学规律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诗句摘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阅读以下表现物候知识的诗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体现了什么物候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物候诗语”小卡片。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
纬度
五原
长安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经度
玉门关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春夏两季
高下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是科学家竺可桢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文章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丰富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总结升华
作业布置
1.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
课后去收集一些有关物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