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19: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陶世龙
学习目标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明确事理性说明文的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中说明方法,体会严谨准确又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难点)
1.
2.
3.


理清思路,拟定讲座提纲
筛选信息,丰富讲座内容
品味语言,关注科普语句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日子总是一去不复返,我们用什么来记录时间呢?
时间是没有脚的,从古到今人们想出哪些方法来记录它的踪迹?






























































































































岩石能记录时间?
字词梳理
低洼 腐蚀 孔隙 刨刮
山麓 沟壑 沉淀 地壳
粗糙 琥珀 帷幕 龟裂
沙砾 楔形文字

fǔ shí
bào


diàn
qiào

jūn

xiē
cāo

wéi
词语解释
腐蚀
踪迹
沙砾
山麓
沟壑
海枯石烂
释义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释义
行动所留的痕迹
释义
沙和碎石块
释义
山脚
释义
山沟
释义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作者介绍
陶世龙
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
系,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
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
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理清思路
拟定讲座提纲

确定讲座的
主要内容
任务一
确定讲座的
主要内容
任务一
理清思路
拟定讲座提纲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为讲座板块设计标题和副标题
任务二
要求:标题要有趣味性,副标题要有较强的概括性
跳读 找过渡 理结构
理清思路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并拟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1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1-4)
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29)
第7段: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14)
第11段: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5-18)
第22段: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29)
第24段: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3-24)
第27段: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6-28)
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一 ( )
二 ( )
第一层 ( )
第二层 ( )
三( )
1~ 4
漫谈时间,引出话题: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5~ 30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 21
岩石的“毁灭”和“新生”导致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22~ 30
岩石通过保存历史痕迹来记录时间。
31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逻辑顺序
标题 副标题
石头的前世今生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石头上的故事
岩石将怎样记录时间
石头造福人类
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筛选信息
丰富讲座内容

追溯岩石的前世今生,完成“石烂”到“新生”的变化图
任务一
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破坏,又是如何形成了新的岩石?
追溯岩石的前世今生,完成“石烂”到“新生”的变化图
任务一
思考: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破坏,又是如何形成了新的岩石?
筛选信息
丰富讲座内容

影响因素
阳光烘烤
霜雪冷冻
风吹雨打
酸类腐蚀
水和空气
地面和地下的生物
人的作用
破 碎
岩石
分裂
小石子
砂砾泥土
分裂
新岩石
讲述石头的故事
任务二
1. 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的“毁灭”和“新生”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21自然段)
探究文本
1.岩层厚度: 1米厚(3000-10000年)
推断时间
2.排列顺序: 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3.地壳运动: 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推断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岩石结构 —— 反映地壳的运动
石头颜色 —— 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 —— 反映历史的发展
石头痕迹 —— 反映自然界某些转眼即逝的活动
2.阅读22-30段,说说岩石是怎么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 石
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
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3.岩石保留了哪些历史痕迹
连连看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生物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大树木化石
“寒武纪”时代
温暖潮湿
长毛象化石
“第四纪”冰期
气候寒冷
三叶虫化石
“石炭纪”时代
海洋宽广
读懂石头记录时间的意义
任务三
阅读31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读懂岩石记录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宝藏”,更探寻地下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品味语言
关注科普语句

请同学们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语句和段落思考和分析怎样才能让高深的科普知识通俗易懂。
提示:可以从标题的作用、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
1.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品味语言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也说明了时间不是无痕的。

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新颖鲜明,吸引人的眼球。
2.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引用的说明方法。文章开篇引用小诗,新颖别致,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思考;
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紧扣题目,起到点题的作用。
3.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12段)
分析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4.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31段)难些。
分析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岩石记录难以读懂。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19段)
说明方法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语言特点 :“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大概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6.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分析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爬”字形象地写出冰河移动的缓慢;“碎石” “沙砾” “泥土” 被狂风河水裹挟着到处流动说成是“旅行”,表达有趣。
本课,我们再次复习了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总结升华
请你在课后,走进大自然,用心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你家乡的大自然的秘密,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300字的科普小品文。
课后作业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