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惊弓之鸟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生字卡片、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片。
指导学生巩固生字,熟读并理解词意。
四、思考、讨论
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
提示: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五、默读全文,理清叙述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
1“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初读课文后明白吗?
(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
2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预设: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3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1带着疑问默读全文。
(1)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2)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南方飞回北方。
(4)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讲解边板书),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才使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3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得有感情呢?要边读边想象画面。
(3)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课件播放相应画面)
(4)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为“↑”;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
(5)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4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2)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师: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5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的第2题。
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群”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才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掉了下来↓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这个成语中的鸟可以换成人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样?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内容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如果引导不好的话学生很容易以为这篇课文只是在赞扬更羸射箭本领高,对“惊弓之鸟”的真正含义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作为切入点,引出对两个重点句的研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既承接了题目“惊弓之鸟”,又为下文的“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埋下伏笔。用箭头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则是典型的图解文字的方法。这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成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问他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惊弓之鸟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过类似的事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惊弓之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