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以及本金、利率、存期、利息等概念,能准确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熟练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各类与储蓄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利息、到期本息和等。通过对利率知识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理财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合理理财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等概念,熟练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即利息 = 本金 × 利率 × 存期,并能准确运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利息计算公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不同储蓄方式下收益的比较、已知利息求本金等逆向思维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一些常见的银行存单样本、不同时期银行利率调整的数据资料,设计与利率相关的练习题,涵盖基础计算、实际应用和拓展提升等多种类型。
四、教学过程
(一)开启储蓄之旅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家里暂时不用的钱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把钱存入银行的好处,引出储蓄的概念,讲解储蓄不仅能让个人钱财更安全,还能增加收入,同时支援国家建设。介绍银行存款的常见方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储蓄和利率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储蓄的意义和方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解密储蓄术语
拿出银行存单样本,向学生介绍上面的关键信息,如账号、存款种类、存入日期、存入金额、存期、年利率等,重点讲解本金、存期、利率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利率是在一定存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不同的存期和存款方式对应不同的利率。引导学生思考利息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借助真实的存单样本,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储蓄中的重要术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为学习利息计算做好铺垫。
(三)探寻利息算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利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和讨论。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本金 10000 元,年利率 1.95%,存期 1 年,让学生尝试计算到期时能得到的利息。在学生尝试计算的基础上,讲解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 = 本金 × 利率 × 存期,并结合例子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利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四)实战储蓄计算
问题:王奶奶把 5000 元按整存整取存入银行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一:先根据利息公式算出利息,再加上本金得到取回的总钱数;方法二:把本金看作单位 “1”,先算出到期时的本息和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用本金乘以这个百分比得到取回的总钱数。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理解不同解法的思路。
给出类似的练习题,如张爷爷把 8000 元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定期,年利率为 2.75%。让学生计算到期支取时的利息和一共能取出的钱数。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利息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
(五)拓展理财视野
问题:妈妈有 1 万元,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三年期国债,年利率 3.35%;另一种是买银行一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 3.6%,每年到期后可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 年后,两种理财方式的收益相差多少?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理财方式的收益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计算。
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一年期理财产品每年的本金变化。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点评,讲解正确的计算过程和思路,让学生理解不同理财方式收益的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同理财方式的收益,拓展学生的理财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财意识。
(六)回顾总结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储蓄的意义、方式,本金、利率、利息等概念,利息的计算公式以及不同理财方式收益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提出还存在的疑问。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储蓄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收益。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储蓄的话题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计算练习。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题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基本的储蓄问题。但在解决复杂的理财问题,如涉及到每年本金变化的理财产品收益计算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复杂情境下的练习,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率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