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黄生借书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黄生借书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3 13: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
板书:黄生借书说 袁枚 随园主人
二、简介作者
看课本注释,教师适当补充。
三、指导预习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读。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同学之间可以商量。
2.教师补充注释。
释词: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
俟异日:等他日。候,等。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译句: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 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背诵)或放朗读录音。
3.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订正读错的字音。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
5.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有关段落。如作者对黄生说的“余幼好书……”一段。
6.讲析课文1~3段。
讨论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沦焉。”
讨论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同学们看看这样的例证
有几个?
明确:三个。①天子——七略四库,②富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木屑一提。厉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板书:反证)
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9.指导读第4~5段。
讨论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的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2: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 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贫穷,②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
讨论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导完成课文后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六、布置作业。
全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