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动向
专题二 核心素养解读
历史课程五个核心素养是史学理论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构成了中学历
史教学基本要求的有机整体。图示如下:
一、唯物史观
含义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
和方法论
理论 (1)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2)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
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
用。
理论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
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它们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
级的发展序列,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
阶段,但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
续表
二、时空观念
含义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
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类型 识别历 史地图 的方法 (1)看标题(图名),明确历史地图的类型和主题。
(2)看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与颜色所代表内容的
说明,通常集中于地图的一角),确定各符号及颜色所代
表的时间、路线、疆界、区域等地理事物。
(3)分类型,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取信
息。古代疆域图看疆域四至,注意都城,通过显著的地
名,确定政权名称、历史背景;战争图、形势图看箭头指
向、交会处的地名,看用特殊符号标记的地名,明确重要
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路线图看线条走向所代表的活动轨
迹;布局图观察空间分布的区域及特点
续表
类型 计算历 史时间 的方法 (1)干支纪年法,如甲午年、辛丑年、辛亥年等。
(2)年号纪年法,如贞观五年、康熙十八年、光绪元年
等。
(3)公元纪年法,年份换算成世纪:1世纪是100年,年
份换算成世纪时,在年份的百位数字上加“1”。
续表
类型 计算历 史时间 的方法 (4)公元纪年法时期划分:每一世纪分为前期、中期、
后期,前30年为前期,中间40 年为中期,后30年为后
期;公元后世纪的较小数字所表示的年代为前期,较大数
字所表示的年代为后期;公元前世纪则相反,较小数字为
后期,较大数字为前期。
(5)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是以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
的纪年法。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民国□年+1911年
=公元◇年;公元◇年-1911年 =民国□年
续表
类型 掌握历史发 展线索、阶 段特征 归纳总结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与阶段特征,是
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厘清历史发展的主要
脉络,掌握核心主干知识
续表
三、史料实证
含义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
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 的主 要类 型 (1)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的史料,是史料
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书信及日
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等。
(2)实物史料: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
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
址、遗迹;等等。
(3)口述史料: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主要包括回忆
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等等。
原则 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注意将史料背后的
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相结合
续表
四、历史解释
含义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原则 (1)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并能对各种解释加以
辨析、作出价值判断。
(2)透过历史表象探究历史本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作
出解释。
(3)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和历史现象,做到史论结合、 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家国情怀
含义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体现了
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
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原则 (1)认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民族观、国家观的形成及由此确立
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2)认同中华文化,传承民族气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47张PPT)
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动向
专题一 跨学科主题学习
1.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2.近代货币发展历程
类型 名称 特点(优缺点) 总结
金属 货币 晚清、民 国银币 优点:坚固耐磨、易于保存等;不足:随着 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数量不能满足 商品流通的需要;远距离携带多有不便等 货币不仅关系
国家经济的发
展,而且影响
社会的稳定,
货币安全是国
家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
类型 名称 特点(优缺点) 总结
纸币 人民币、 欧元、美 元 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流通,更方便交换, 使得商品的流通和服务更顺畅,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 货币不仅关系
国家经济的发
展,而且影响
社会的稳定,
货币安全是国
家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
电子 货币 数字人民 币 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是有国家信用背 书、有法偿能力的法定货币;更加便捷;相 对纸币、硬币更加节省成本 续表
3.沟通世界和平交往的货币
时期 概况 影响 认识
汉 张骞带着金币、丝绸 等财物走访乌孙等西 域许多国家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 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唐 日本的和同开珎;唐 朝墓葬出土东罗马金 币 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 繁、范围广阔 (1)钱币的流通
有助于世界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
时期 概况 影响 认识
宋元 中国纸币输入西方 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 (2)掠
夺钱币是
列强侵略
扩张的主
要目的
明 郑和下西洋携带大 量的金银货币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交流 2002年 欧盟成员国开始使 用统一货币——欧 元 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说明欧盟是 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续表
时期 概况 影响 认识
中共十八 大以来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进程 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 是我国国力增强和改革开放的历 史必然,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 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2)掠
夺钱币是
列强侵略
扩张的主
要目的
续表
1.古代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2.近代中西方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西方文明成就 在中国的新发展 影响
进化论 严复所译《天演论》宣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 物进化理论 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的 政治学说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 起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
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
而持久的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
王朝的反动统治,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西方文明成就 在中国的新发展 影响
自由、平等、 民主等启蒙思 想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体现了资产 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分权制衡理念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
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
自由原则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 主与科学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
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
流
续表
西方文明成就 在中国的新发展 影响
先进生活方式 装束、礼节、称谓等发生深 刻变化,近代交通管理和通 信事业发展,饮食、服饰、 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 开放 风俗习惯体现出自由
平等的新风尚;生活
方式出现崇洋逐新的
趋向
续表
西方文明成就 在中国的新发展 影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 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指导下,中国
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
成就
续表
1.交通工具的演进
2.沟通世界的水陆交通
1.探寻红色文化
2.红色文化与中国革命、建设
3.红色革命文化
革命理论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
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
总方针;等等
革命论断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革命道路 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
道路
革命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
泽东思想
革命战线 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人民解放战争)
革命精神 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中共一大)、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抗战
精神(抗日战争)、延安精神等
续表
革命遗迹 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会址、黄埔军校旧址、南昌起
义总指挥部旧址、古田会议会址、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旧址、遵义会议会址、西安事变谈判旧址、中共七大会址、
重庆谈判旧址等
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等
续表
革命文艺 (1)小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2)绘画: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3)歌曲: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黄河
大合唱》。
(4)歌剧:《白毛女》等
总结 弘扬中国革命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人物 《英雄郑成 功》 讲述了郑成功满怀爱国理想,经过 不懈努力,于1662年收复台湾,维护 国家主权 影片体现历史
人物责任与担
当,不屈不挠
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和追求民主、
进步的精神
《林则徐》 讲述了1839年虎门销烟到1841年三 元里抗英这段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 史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人物 《孙中山》 讲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 1894 年创办兴中会到1925年去逝,长 达30余年的革命生涯,将其救国救民 的核心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体现历史
人物责任与担
当,不屈不挠
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和追求民主、
进步的精神
《周恩来》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为 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故事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人物 《焦裕禄》 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以坚 强的毅力和炽热的情怀带领全县干 部群众治理三害,战天斗地、感人心 魄的故事 影片体现历史
人物责任与担
当,不屈不挠
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和追求民主、
进步的精神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事件 《我的1919》 以外交官顾维钧的所思所为作为线 索,介绍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 的情况 通过观看影
片,了解相关
史实,感受革
命精神,接受
革命传统教
育、爱国主义
教育、民族精
神教育
《建党伟业》 再现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运 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突出 描绘了近代中国共产党从筹备到成 立并扬帆起航的史实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事件 《红船》 以“红船精神”为纲,以第一批中国 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 为视角,全方位呈现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过程与历史必然性,从原点解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和 初心 通过观看影
片,了解相关
史实,感受革
命精神,接受
革命传统教
育、爱国主义
教育、民族精
神教育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事件 《建军大业》 讲述了从南昌城打响第一枪,到毛泽 东、朱德带领红军井冈山胜利会师, 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以星星之火 燎原中国大地的历史伟业 通过观看影
片,了解相关
史实,感受革
命精神,接受
革命传统教
育、爱国主义
教育、民族精
神教育
《血战台儿 庄》 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正面战场 的台儿庄战役,弘扬了中国军民视死 如归、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事件 《大转折》系 列、《大决 战》系列、 《大进军》系 列 此系列电影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的 历史,通过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通过观看影
片,了解相关
史实,感受革
命精神,接受
革命传统教
育、爱国主义
教育、民族精
神教育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事件 《开国大典》 《建国大业》 两部电影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历史,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 国热情
《上甘岭》 《英雄儿女》 《长津湖》 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热情 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爱国 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 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的伟 大抗美援朝精神 通过影片,感受
新中国成立以
来各行各业的
工作者,响应
国家号召,捍卫
国家安全,
续表
类别 影片 简介 感悟
历史 事件 《十八洞村》 该影片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 察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为 背景,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 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 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了一场 脱贫攻坚战的故事 紧跟时代潮
流,立足本
职,拼搏创新,
助推国家发展
的时代精神
《我和我的祖 国》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与 国家息息相关的故事 续表
1.由历史地图解读世界格局演变
项目 格局特点:相对孤立分散,呈现多元特征
古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古代亚非文明都地处大河流域,原始农业发
达,大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古代西方文明地处海洋沿岸,工商业
发达,多实行民主政治,这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近代 格局特点:以欧洲为中心,亚非拉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近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打破了各大洲彼此孤
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大西洋沿岸西班
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实力增强,逐步取代了意大利等地中海强
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中心。此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国力强
盛,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
续表
近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确立
了世界经济霸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美
国发生南北战争,俄、日成功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统治在
全球确立。此时,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续表
近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美、德等国崛起,资本
主义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整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列强在瓜分世
界的过程中矛盾越来越尖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越来
越不平衡。此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完全陷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极其低下
现代 格局特点:以欧洲为中心→以美苏为中心→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续表
现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两部分构成: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
亚、非洲(西半球)统治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半球)统治新秩序的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一
方面维持了一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为二战埋下祸
根。此时,中国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续表
现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
基本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1955年,华约建立后,形成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此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
量,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
雅尔塔体系
续表
现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
束。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
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欧盟、日本、中
国、俄罗斯等力量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续表
认识 世界格局演变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国家间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性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决
定世界政治格局的根本因素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的对比;等等
续表
2.世界史教材重要地图解读
地图名称 地图内容释读
亚历山大东征示 意图 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
灾难,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古代罗马的扩张 示意图 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
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此时,罗马帝国
(大秦)、东汉王朝雄踞欧亚大陆的两端,东西方之间通
过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地图名称 地图内容释读
阿拉伯帝国示意 图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拜占庭帝国和奥 斯曼帝国示意图 14世纪,元明时期的中国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中外交往频
繁;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奥斯曼帝
国崛起,阻断东西方商路
续表
地图名称 地图内容释读
新航路的开辟示 意图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世界开始连
为一个整体。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实
力增强,逐步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中心。此时,中国处于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
流
续表
地图名称 地图内容释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欧洲和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的 欧洲 两幅地图展示了一战前后欧洲各国国家名称和疆域的变
化。对比一战前后的欧洲,德国的疆界被重新划分,奥匈
帝国解体,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了一些国家。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一方面维持了
一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矛盾重重,为二战
埋下了祸根
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和华沙条约组 织 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形成对峙局面,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续表
1.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典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