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专题6 物态变化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专题6 物态变化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18 23:30: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6 物态变化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物态变化 ☆☆ 物态变化涉及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难度较小,通常与生活的现象与应用结合蒸发快慢的因素通常以实验为主,熟悉控制变量法熟悉沸点与气压关系,沸腾的条件等
考点2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
■考点一 物态变化
(1)熔化与凝固: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晶体熔化过程:熔化时从外界吸收热量。在一定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和非晶体区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一定的熔化温度。
(2)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并且不剧烈。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考点二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考点一 物态变化
◇典例1:(2023·衢州)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镜片变得模糊,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得清晰。这一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汽化 B.汽化 液化 C.凝固 汽化 D.凝固 液化
【答案】A
【解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房间内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因此镜片变得模糊。进入室内后,水珠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A正确,而B、C、D错误。
◆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确定物质的初始状态和终末状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变式训练2:(2024·杭州二模) 为了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热管。如图所示为热管传热的原理示意图,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由多孔材料做成的吸液芯,芯中充有某种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整体温度趋于平衡。
(1)下列对于热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热端吸热升华,冷端放热凝华 B.热端吸热汽化,冷端放热液化
C.热端放热汽化,冷端吸热液化 D.热端放热升华,冷端吸热凝华
(2)为了能够更快地调节整体温度的平衡,吸液芯中的液体应该选   (填“水”或“酒精”) , 原因是   。
【答案】(1)B (2)酒精;比热容小, 温度变化更快
【解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更快。
【解答】(1)在朝阳面时,液体在热端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在背阳面时,气体在冷端放出热量,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选:B。
(2)为了能够更快地调节整体温度的平衡,吸液芯中的液体应该选酒精,酒精比热容小,温度变化更快。
故答案为:(1)B;(2)酒精;比热容小,温度变化更快。
◆变式训练3:(2023九下·庆元模拟)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l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华认为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
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l的冷水;
②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沸水直至B处;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为t3,若t3低于   (选填“t1”或“t2”),则可以说明“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会放出热量。
(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   。
【答案】(1)液化 (2)t2 (3)B
【解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100℃的水蒸气先液化放热,变成水后再继续放热,因此它比100℃的水多一段放热的过程,那么对应的冷水吸收的热量多,最终温度就会偏高;
(3)注意开盖时水蒸气是否会伤到人即可。
【解答】(1)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2)t3为只有热水放热温度,t2为水蒸气液化和热水放热后的温度,即前者小于后者,即t3低于t2;
(3)观察可知,B中开盖后,蒸屉中的水蒸气只能从左侧排出,而人在右侧,此时水蒸气不会伤到人,故选B。
■考点二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典例1:(2024·浙江)某同学冲泡了一杯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热饮降温的是(  )
A.向杯口不断吹气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
C.向杯中加入冰块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
【答案】D
【解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向杯口不断吹气,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加快,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的,加快热饮降温,故A不符合题意;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加快液面上空气流动、增大液体表面积,从而加快蒸发,加快热饮降温,故B不符合题意;
C.向杯中加入冰块是通过热传递来加快热饮降温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减慢,不能加快热饮降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训练1:(2023·杭州模拟)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1)高山或高原地区,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我们可以用高压锅来煮饭,那么高压锅运用了实验    (选填“甲”或“乙”)的原理。
(2)天宫课堂上,西藏分会场的同学提问:我们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容易把水烧开,太空中是否容易把水烧开呢?王亚平答:因为在失重条件下,水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对流,所以不容易烧开。
【答案】(1)甲 (2)不能
【解析】(1)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高山或高原地区,因为气压低沸点低,所以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高压锅是利用气压高沸点高的原理。
(2)对流时,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失重条件下,冷水不能下沉,所以不能进行对流。
【解答】(1)甲图注射器往烧瓶内充气,使瓶内气压高,沸点高,所以答案为:甲
(2)失重时冷水不能下沉,所以不能进行对流。所以答案为:不能
◆变式训练2:为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组的对照,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流速有关。
(2)在研究水的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对水滴进行加热 (如图C)直至沸腾,且水滴 比对照组先消失。该实验结果能否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
(3)小明同学想改进实验,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操作: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 (如右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
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快。请分析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是
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AB (2)不能 (3)不合理 存在质量和表面积两个变量
【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解答】(1)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水的质量、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只改变表面积,故选实验AB。
(2)在对照实验A和C中,水的质量、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因此可以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3)根据图片可知,小明设计的实验不合理,理由:存在质量和表面积两个变量。
◆变式训练3:小海在学习了沸腾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1)图甲为该实验的装置,小海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不同,图乙中   (填“A”或”B”)是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
(2)给一定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曲线c所示(实线部分)。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减少,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应是曲线   。
(3)临海美食核桃炖蛋,在制作时可将装有蛋液的碗直接放入水中煮熟,由此小海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水中进行加热(如图丁),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却未出现沸腾现象,原因是  。
【答案】(1)B (2)a (3)试管内外水的温度相同,试管内的水无法吸热
【解析】水沸腾时的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直到液面破裂开,水未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体积变小。水量越大,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越长。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1)水沸腾时的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直到液面破裂开,因此图乙中B是水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
(2)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减少,则会缩短水到达沸腾的时间,而水的沸点不变,因此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应是曲线a。曲线b,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减少,说明水量减少,沸腾时的温度升高,说明沸点升高,可能时气压变大。曲线d,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减少,说明水量减少,沸腾时的温度降低,说明沸点降低,可能时气压变小。
(3)水沸腾吃了温度达到沸点并要继续吸热;烧杯内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沸点,试管内的水温度也达到沸点后就不能再继续吸热了,所以未出现沸腾现象。
1.(2023·衢州)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引力变大
【答案】B
【解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当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时,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因此质量保持不变。由于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分子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那肯定是分子间隔增大了。分子之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因此引力减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2.(2021·衢州)夏天,可在室内放上冰块降温。一段时间后,冰块会变成水、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冰块为固体,而水为液体,因此冰块变成水的过程,就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叫熔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3.(2023·衢州)中国是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茶水升温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现象
D.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液体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A. 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A错误;
B. 茶水升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B错误;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现象,C错误;
D. 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正确;
4.(2023·台州)抬尾芥虫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神奇昆虫。在大雾的深夜,抬尾芥虫会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尾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它的身体上逐渐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最后将小水珠汇集后吞人体内。抬尾芥虫的这种行为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   。
【答案】液化(凝结);适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液化的相关知识,物体在一定温度下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为液化过程。
【解答】水蒸气变为小水珠为液化过程;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一般会出现形态结构上的变化。
5.(2023·台州)如图是电热液体蚊香器,工作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蚊香液加热,一段时间后,其项部有“白雾”飘出,房间里弥漫着蚊香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
(1)发热部件使蚊香液温度升高,该过程主要通过   ,使蚊香掖的内能增加(填“做功"或“热传递”);
(2)“白雾”是蚊香液先汽化后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3)房间里弥漫着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
【答案】(1)热传递(2)液化(3)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解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同时还考查了分子的动理论的相关知识。
【解答】(1) 发热部件使蚊香液温度升高 ,该过程为热传递;
(2)白雾为液态,故是液化的结果;
(3)房间里弥漫着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
6.(2023·衢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答案】(1)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2)汽化(3)温室效应
【解析】(1)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不断改变,而定日镜只有正对太阳才能吸收最多的太阳能,因此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
(2)水吸收热量后,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3)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温室效应。
7.(2023·台州)中国自主研发的“造雪机”简易结构如图,它确保了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制雪主要过程如下:
A管喷出的“压缩空气"迅速膨胀降温,高速气流将B管喷出的水“打碎”成水雾。部分水雾迅速变成水蒸气,还有部分水雾在C处快速变成晶核(固态)。大量的晶核、剩余水雾、大量水蒸气等被高速气流推出造雪机,水蒸气和水雾在冷空气环境中经过变化后附着在晶核上,使晶核变大形成小冰晶,小冰晶不断聚集形成雪花。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造雪机”工作过程中的科学道理。
【答案】示例:A管喷出的“压缩空气"快速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同时高速气流将水变成水雾,增大了水的表面积,部分水雾快速蒸发,形成大量水蒸气。在C处低温环境下,一部分水雾遇冷凝固形成晶核。被高速气流推出的晶核、水雾、水蒸气进入低温的空气中,外界寒冷的环境利于水雾凝固、水蒸气凝华成固体附着在晶核周围,使晶核变大形成小冰晶,小冰晶不断聚集形成雪花。
【解析】(1)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3)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8.(2021·衢州)冬天,青菜不易被霜冻死,被霜冻过的青菜吃起来反而更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根据以下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材料一:淀粉不溶于水,无甜味,葡萄糖溶于水,有甜味。
材料二:淀粉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与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类似。
材料三: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至0℃及以下,会引起植物体内液体凝固,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溶液中可溶性糖的浓度高低变化会引起溶液凝固点的变化。
材料四:谚语“箱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答案】①青菜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低温下呼吸作用减弱,淀粉积累的多;②淀粉在青菜体内分解成葡萄糖;③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导致其中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不易凝固,不易被冻死;④青菜细胞中的淀粉分解产生的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
答案示例:
冬天有霜的日子往往是晴天,光照强,青菜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有机物)多;冬天有霜的日子气温低,青菜呼吸作用减弱,消耗淀粉(有机物)少,积累的淀粉(有机物)增多;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同时,由于青菜细胞中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
示例: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同时,由于青菜细胞中有甜味的葡萄糖增加,使青菜更甜了。
示例:青菜体内的淀粉会转化为葡萄糖;为防止短时间内气温低引起体内液体凝固,青菜细胞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使液体的凝固点降低,青菜细胞中的液体就不易凝固,因此青菜不易被冻死。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凝固点是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不同晶体具有不同的凝固点。呼吸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
1.(2023·宁波模拟)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冬奥会,人工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此过程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是 (  )
A.凝华 吸热 B.凝华 放热 C.凝固 放热 D.凝固 吸热
【答案】C
【解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白雾”变成“白雪”的过程,其实就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向外放热,故C正确,而A、B、D错误。
2.(2023·镇海模拟)“复方氯乙烷喷雾剂”的主要成分氯乙烷的沸点为12.5℃。运动员发生急性损伤时,医生用它喷射受伤部位,可使该处皮肤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氯乙烷喷到患处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熔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之为汽化,此过程的进行需要吸热。
【解答】 复方氯乙烷喷雾剂原为液态,后来在皮肤表面吸热汽化为气体。
3.(2024·金东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
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答案】C
【解析】①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的熔化是应该变软变稀的过程,温度持续上升。
②物质从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③ 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需要放热。
④物质从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⑤物质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液化包括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
【解答】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3九下·义乌模拟)如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40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100℃
C.在第35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物质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
【答案】D
【解析】(1)根据图片确定温度不变的时间;
(2)根据图片确定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即可;
(3)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4)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熔化的时间持续:25min-10min=15min,故A错误;
B.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为80℃,故B错误;
C.第35min时温度不断升高,则此时为液态,故C错误;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晶体正在熔化,物质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故D正确。
5.如图,烧瓶里装了半瓶水,加热至沸腾。接着,用软木塞把瓶口塞紧,并把烧瓶翻过来,这时水已经停止沸腾。然后把碎冰渣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这时瓶内的水就又重新沸腾起来了。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底部热的水跑到上面,所以水再次沸腾了 B.瓶内的气压变小,所以水再次沸腾
C.冰把热量传给了水,所以水再次沸腾了 D.瓶内的气压变大,所以水再次沸腾
【答案】B
【分析】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减小而降低;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增大而升高。
【解析】把碎冰渣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烧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导致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使水再次沸腾,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6.(2024·湖州模拟)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科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答案】D
【解析】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汽化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力的增大而升高。
真空环境,气压很小,这样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沸腾(汽化),从而实现脱水,使蔬菜成为脱水蔬菜。
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7.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答案】B
【解析】①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需要吸热,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非晶体的熔化是应该变软变稀的过程,温度持续上升。
②物质从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需要放热,液态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③ 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需要放热。
④物质从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⑤物质从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液化包括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
⑥图中根据分子空隙看,甲、乙、丙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解答】A、甲→乙的过程是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
B、BC段是晶体熔化的过程,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DE段是液体沸腾的过程,对应的温度为液体的沸点,故C错误;
D、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某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分别是0℃和100℃
C.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固态时小
D.在BC和DE段,温度保持不变,但需吸热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先熔化后沸腾。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BC段温度不变,是该晶体的熔点;DE段温度不变,是该晶体融液的沸点。
【解答】A、该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是晶体,A正确;
B、BC段是熔化时温度不变,对应的是该物质的熔点;DE段是沸腾时温度不变,对应的是该物质的沸点,B正确;
C、由图可知,吸收相同的热量(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体现),液态时的温度变化比固态时慢,所以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固态时大,C错误;
D、晶体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不变;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不变;在BC和DE段,温度保持不变,但需吸热,D正确;
故答案为:C
9.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B.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C.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D.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答案】A
【解析】根据液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前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无论夏天还是冬天,挡风玻璃的温度都很低,则要求水蒸气的温度要高一些才行。夏天时,车外的水蒸气温度高,因此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时,车内的水蒸气温度高,则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2024·杭州模拟)小峰同学的家坐落在绿树环抱、翠竹簇拥的山岔湖畔。清晨,朝阳初现,叶下露珠晶莹剔透,院前湖面波光粼粼,屋上炊烟随风飘荡,好一幅乡村美景。下列对此景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叶下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而形成的
B.绿树翠竹的蒸腾作用,可调节房舍的气温
C.“炊烟随风飘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湖水因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炎夏时节能降低周边地区的气温
【答案】A
【解析】(1)(2)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3)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相同情况下水吸收热量比较多。
【解答】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绿树翠竹的蒸腾作用,实际上是水的蒸发过程,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吸收热量,所以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房舍的气温,故B正确。
C、“炊烟随风飘荡”,风改变了炊烟的运动状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湖水因比热容大,相同情况下水吸收热量比较多,所以炎夏时节湖水能降低周边地区的气温,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1.(2024九下·钱塘模拟)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的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B
12.(2024九下·萧山模拟)2024年1月,哈尔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尝试“泼水成冰”游戏。“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
A.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霜的形成
D.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答案】A
13.(2024·拱墅二模)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
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
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
D.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答案】D
【解析】(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两种,蒸发随时随地地进行,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答】A、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试管里的冰不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故内能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故C不符合题意。
D、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它不能沸腾,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3·舟山模拟)某小组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海波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32 36 40 44 48 48 48 48 48
(1)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第5分钟时,海波处于   状态。
(3)试管要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理由是:   。
【答案】(1)
(2)固液共存
(3)均匀受热
【解析】(1)将表格中的时间和温度在方格纸上对应位置描点,然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
(2)晶体熔化前为固体,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3)根据“水浴法”加热的优点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将表格中每组数据中对应的时间和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像可知,从4~8min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海波处于熔化过程中,则第5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试管要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理由是:均匀受热。
15.(2021·余杭模拟)在“水的沸腾实验”中,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A、B两套实验装置(酒精灯的规格和水的质量相同),小乐选取了B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优点是   。
(2)当水温到达90℃时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几分钟为止,根据记录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关系图像,实验中,是通过   (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方式增加水的内能;水的沸点是   ℃。
(3)水沸腾时,小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的原因是   (写出2点)。
【答案】(1)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少
(2)热传递;99
(3)气泡壁上的液态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体积逐渐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减小,水的压强减小,气泡体积逐渐变大(合理即可)
【解析】(1)B和A相比,烧杯上面有盖子,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节约燃料和时间;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①做功,本质是能量的转化;②热传导,本质是能量的转移。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
(3)可从气泡的形成以及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变化规律两个角度分析气泡变大的原因。
【解答】(1)小乐选取了B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优点是: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少。
(2)实验中,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水的内能;根据乙图可知,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99℃,则水的沸点是99℃。
(3)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的原因是:
①气泡壁上的液态水不断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减小,水的压强减小,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16.(2024九下·临安模拟)同学们观察到冬天教室窗内的玻璃上,特别容易起一层水珠(如图甲).查阅资料发现:水珠是因为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气刚好液化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如果玻璃表面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就会液化.当教室内水汽含量为50%和80%时,露点温度与教室内气温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甲 乙
(1)根据图乙,当教室内气温为、水汽含量为50%、玻璃表面的温度为时,教室窗玻璃上   (选填“易”或“不易”)出现小水珠.
(2)小明用小风扇对着玻璃吹风,玻璃上的水珠很快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3)小明发现,有一种电热镜可防止镜面起雾.请说明冬天洗澡时,对电热镜加热可以防止镜面起雾的原因:   
【答案】(1)不易
(2)风吹加快了水珠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水珠的蒸发。
(3)电热镜加热后,镜面的温度升高,高于露点温度,水蒸气就不会在镜面上液化,因此可以防止镜面起雾。
【解析】液化是高温水蒸气预冷液化,所以温度越低,液化可能性越大,低于露点温度才可能液化。
【解答】(1)由图可知室内温度为24℃时,水汽含量50%时,露点温度为10℃, 玻璃表面的温度为时 ,高于露点温度,不易液化出现小水珠。
(2) 小明用小风扇对着玻璃吹风,玻璃上的水珠很快就消失了,其原因是风吹加快了水珠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水珠的蒸发。
(3) 冬天洗澡时,对电热镜加热可以防止镜面起雾的原因是:电热镜加热后,镜面的温度升高,高于露点温度,水蒸气就不会在镜面上液化,因此可以防止镜面起雾。
17.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的特点,他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观察物质的状态,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写一点即可)。
(2)图乙中4min时,物质处于   态。
(3)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   。故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1)使物质均匀受热
(2)固液共存
(3)不变;晶体
【解析】(1)根据水浴法加热的优点解答;
(2)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3)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解答。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解答】(1) 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使物质均匀受热;
(2)根据乙图可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为熔化过程,此时为固液共存态,因为第3min恰好在BC之间,因此为固液共存态;
(3)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即有熔点,那么故该物质是晶体。
18.小明同学在网络微课上看到了两个有趣的实验,但是他对实验原理不是很清楚,请你结合情景帮助他解释一下。
(1)“降温沸腾”的实验:在玻璃瓶内倒入半瓶水,在微波炉里加热,当瓶子里的水大量沸腾时,立即关掉微波炉,带上绝热手套,取出瓶子并盖紧盖子后,发现水停止沸腾。在瓶盖上放上冰块,又可以看到水重新沸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下“降温沸腾”的原理
(2)“舞动的葡萄干”:刚倒入玻璃杯的汽水会产生许多气泡。此时,将一些葡萄干放入杯中,有些葡萄干沉入杯底后,一会儿向上浮起,上浮到液面后又会重新沉入杯底,请你解释葡萄干上下“跳舞”的原因。
【答案】(1)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放上冰块后,瓶内气体降温,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
(2)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气泡附着在葡萄干上,葡萄干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浮力变大,大于重力,上浮。浮出液面后,气泡破裂,排开的液体体积变小,葡萄干受到的浮力变小,小于重力,重新沉入杯底。
【解析】(1)液体的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质量和体积相同的气体,当温度降低时,压强减小;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据此分析汽水释放出的气泡对葡萄干受到浮力的影响,最后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即可。
1.(2023·衢州)小科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答案】(1)液化
(2)节能环保
【解析】(1)根据水的物态变化分析;
(2)根据淡化装置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分析。
【解答】(1) 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流入容器。
(2)“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还需从节能、环保、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
故答案为:(1)液化;(2)节能环保。
2.(2023·江山模拟)《加油!向未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有一期节目中,实验员将三个装有部分水的铁桶(未加盖)加热至水沸腾后,分别倒扣在冰块,液氮和常温水中,结果发现倒扣到冰块(A池)和液氮(B池)中时,铁桶没有明显变化;而倒扣在常温水(C池)中时,铁桶迅速变瘪。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铁桶中的水加热到沸腾时,桶中的水变为水蒸气把桶内的空气排出。A组铁桶倒扣入冰块池中,铁桶内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但因为冰块是固体,固体间会有空隙,外界的空气会从空隙中进入到桶内,使桶内外无法形成气压差,桶不变瘪;B组铁桶倒扣入液氮池中,液氮容易汽化吸热,铁桶内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但由于液氮容易汽化为气体补充入铁桶内,使桶内外也无法形成气压差,桶不变瘪;C组铁桶倒扣入常温水池中,铁桶内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铁桶被压瘪。
【解析】将水桶倒扣后,根据水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大小关系分析。
3.(2023·江山模拟)“轻纱薄雾间,云瀑笼山城”,庐山云瀑(如图甲所示)景观壮美,仙气十足,极富中国水墨画丹青点染的诗情画意。云瀑是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
材料1:庐山所处地理位置如图乙所示。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材料2: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
材料3:云瀑一般发生的时间为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发生的地点为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
如图丙所示。请根据提供的信息,解释庐山云瀑形成的原因。
【答案】示例:庐山周边有鄱阳湖和长江,水汽充沛。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地形起伏很大,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当水汽沿着山峰爬升时,温度下降较快,容易液化成小液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爬上山顶的云由于重力作用向下俯冲,形成云瀑。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由于温度下降较快,水汽更易凝结成云。当有风时,水汽更易爬升,更容易形成云瀑
【解析】①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②小水滴、冰晶分别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③山峰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水蒸气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 ④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由于重力作用,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⑤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温度较低,水汽更易凝结成云。⑥有风时,水汽更易爬升。
【解答】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小水滴、冰晶分别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而在山峰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所以当水蒸气沿着山峰爬升时,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 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由于重力作用,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
所以答案为:庐山周边有鄱阳湖和长江,水汽充沛。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地形起伏很大,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当水汽沿着山峰爬升时,温度下降较快,容易液化成小液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爬上山顶的云由于重力作用向下俯冲,形成云瀑。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由于温度下降较快,水汽更易凝结成云。当有风时,水汽更易爬升,更容易形成云瀑 。
备考指南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
真题在线
专项练习
思维拓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6 物态变化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 物态变化 ☆☆ 物态变化涉及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难度较小,通常与生活的现象与应用结合蒸发快慢的因素通常以实验为主,熟悉控制变量法熟悉沸点与气压关系,沸腾的条件等
考点2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
■考点一 物态变化
(1)熔化与凝固: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晶体熔化过程:熔化时从外界吸收热量。在一定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和非晶体区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一定的熔化温度。
(2)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并且不剧烈。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考点二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考点一 物态变化
◇典例1:(2023·衢州)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镜片变得模糊,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得清晰。这一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汽化 B.汽化 液化 C.凝固 汽化 D.凝固 液化
◆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变式训练2:(2024·杭州二模) 为了控制卫星内部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热管。如图所示为热管传热的原理示意图,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由多孔材料做成的吸液芯,芯中充有某种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整体温度趋于平衡。
(1)下列对于热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热端吸热升华,冷端放热凝华 B.热端吸热汽化,冷端放热液化
C.热端放热汽化,冷端吸热液化 D.热端放热升华,冷端吸热凝华
(2)为了能够更快地调节整体温度的平衡,吸液芯中的液体应该选   (填“水”或“酒精”) , 原因是   。
◆变式训练3:(2023九下·庆元模拟)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l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华认为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
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l的冷水;
②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沸水直至B处;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为t3,若t3低于   (选填“t1”或“t2”),则可以说明“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会放出热量。
(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   。
■考点二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典例1:(2024·浙江)某同学冲泡了一杯热饮。下列选项中不能加快热饮降温的是(  )
A.向杯口不断吹气 B.取一空杯子互倒热饮
C.向杯中加入冰块 D.拧紧杯盖静置于桌面
◆变式训练1:(2023·杭州模拟)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1)高山或高原地区,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我们可以用高压锅来煮饭,那么高压锅运用了实验    (选填“甲”或“乙”)的原理。
(2)天宫课堂上,西藏分会场的同学提问:我们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容易把水烧开,太空中是否容易把水烧开呢?王亚平答:因为在失重条件下,水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对流,所以不容易烧开。
◆变式训练2:为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两组的对照,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流速有关。
(2)在研究水的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对水滴进行加热 (如图C)直至沸腾,且水滴 比对照组先消失。该实验结果能否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
(3)小明同学想改进实验,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操作: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 (如右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
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快。请分析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是
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变式训练3:小海在学习了沸腾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1)图甲为该实验的装置,小海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不同,图乙中   (填“A”或”B”)是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
(2)给一定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曲线c所示(实线部分)。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减少,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应是曲线   。
(3)临海美食核桃炖蛋,在制作时可将装有蛋液的碗直接放入水中煮熟,由此小海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水中进行加热(如图丁),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却未出现沸腾现象,原因是  。
1.(2023·衢州)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引力变大
2.(2021·衢州)夏天,可在室内放上冰块降温。一段时间后,冰块会变成水、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3.(2023·衢州)中国是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煮茶”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茶水升温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现象
D.茶香扑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2023·台州)抬尾芥虫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神奇昆虫。在大雾的深夜,抬尾芥虫会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尾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它的身体上逐渐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最后将小水珠汇集后吞人体内。抬尾芥虫的这种行为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   。
5.(2023·台州)如图是电热液体蚊香器,工作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蚊香液加热,一段时间后,其项部有“白雾”飘出,房间里弥漫着蚊香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
(1)发热部件使蚊香液温度升高,该过程主要通过   ,使蚊香掖的内能增加(填“做功"或“热传递”);
(2)“白雾”是蚊香液先汽化后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3)房间里弥漫着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
6.(2023·衢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7.(2023·台州)中国自主研发的“造雪机”简易结构如图,它确保了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制雪主要过程如下:
A管喷出的“压缩空气"迅速膨胀降温,高速气流将B管喷出的水“打碎”成水雾。部分水雾迅速变成水蒸气,还有部分水雾在C处快速变成晶核(固态)。大量的晶核、剩余水雾、大量水蒸气等被高速气流推出造雪机,水蒸气和水雾在冷空气环境中经过变化后附着在晶核上,使晶核变大形成小冰晶,小冰晶不断聚集形成雪花。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造雪机”工作过程中的科学道理。
8.(2021·衢州)冬天,青菜不易被霜冻死,被霜冻过的青菜吃起来反而更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根据以下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材料一:淀粉不溶于水,无甜味,葡萄糖溶于水,有甜味。
材料二:淀粉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与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类似。
材料三: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至0℃及以下,会引起植物体内液体凝固,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溶液中可溶性糖的浓度高低变化会引起溶液凝固点的变化。
材料四:谚语“箱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1.(2023·宁波模拟)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冬奥会,人工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此过程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是 (  )
A.凝华 吸热 B.凝华 放热 C.凝固 放热 D.凝固 吸热
2.(2023·镇海模拟)“复方氯乙烷喷雾剂”的主要成分氯乙烷的沸点为12.5℃。运动员发生急性损伤时,医生用它喷射受伤部位,可使该处皮肤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氯乙烷喷到患处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熔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
3.(2024·金东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
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4.(2023九下·义乌模拟)如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40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100℃
C.在第35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物质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
5.如图,烧瓶里装了半瓶水,加热至沸腾。接着,用软木塞把瓶口塞紧,并把烧瓶翻过来,这时水已经停止沸腾。然后把碎冰渣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这时瓶内的水就又重新沸腾起来了。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底部热的水跑到上面,所以水再次沸腾了 B.瓶内的气压变小,所以水再次沸腾
C.冰把热量传给了水,所以水再次沸腾了 D.瓶内的气压变大,所以水再次沸腾
6.(2024·湖州模拟)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科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7.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
8.(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某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分别是0℃和100℃
C.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固态时小
D.在BC和DE段,温度保持不变,但需吸热
9.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B.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C.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D.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10.(2024·杭州模拟)小峰同学的家坐落在绿树环抱、翠竹簇拥的山岔湖畔。清晨,朝阳初现,叶下露珠晶莹剔透,院前湖面波光粼粼,屋上炊烟随风飘荡,好一幅乡村美景。下列对此景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叶下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而形成的
B.绿树翠竹的蒸腾作用,可调节房舍的气温
C.“炊烟随风飘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湖水因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炎夏时节能降低周边地区的气温
11.(2024九下·钱塘模拟)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的二氧化碳气体
12.(2024九下·萧山模拟)2024年1月,哈尔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尝试“泼水成冰”游戏。“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
A.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霜的形成
D.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13.(2024·拱墅二模)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
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
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
D.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14.(2023·舟山模拟)某小组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海波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32 36 40 44 48 48 48 48 48
(1)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第5分钟时,海波处于   状态。
(3)试管要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理由是:   。
15.(2021·余杭模拟)在“水的沸腾实验”中,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A、B两套实验装置(酒精灯的规格和水的质量相同),小乐选取了B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优点是   。
(2)当水温到达90℃时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持续几分钟为止,根据记录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关系图像,实验中,是通过   (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方式增加水的内能;水的沸点是   ℃。
(3)水沸腾时,小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的原因是   (写出2点)。
16.(2024九下·临安模拟)同学们观察到冬天教室窗内的玻璃上,特别容易起一层水珠(如图甲).查阅资料发现:水珠是因为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气刚好液化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如果玻璃表面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就会液化.当教室内水汽含量为50%和80%时,露点温度与教室内气温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甲 乙
(1)根据图乙,当教室内气温为、水汽含量为50%、玻璃表面的温度为时,教室窗玻璃上   (选填“易”或“不易”)出现小水珠.
(2)小明用小风扇对着玻璃吹风,玻璃上的水珠很快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3)小明发现,有一种电热镜可防止镜面起雾.请说明冬天洗澡时,对电热镜加热可以防止镜面起雾的原因:   
17.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的特点,他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观察物质的状态,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写一点即可)。
(2)图乙中4min时,物质处于   态。
(3)该物质的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   。故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8.小明同学在网络微课上看到了两个有趣的实验,但是他对实验原理不是很清楚,请你结合情景帮助他解释一下。
(1)“降温沸腾”的实验:在玻璃瓶内倒入半瓶水,在微波炉里加热,当瓶子里的水大量沸腾时,立即关掉微波炉,带上绝热手套,取出瓶子并盖紧盖子后,发现水停止沸腾。在瓶盖上放上冰块,又可以看到水重新沸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下“降温沸腾”的原理
(2)“舞动的葡萄干”:刚倒入玻璃杯的汽水会产生许多气泡。此时,将一些葡萄干放入杯中,有些葡萄干沉入杯底后,一会儿向上浮起,上浮到液面后又会重新沉入杯底,请你解释葡萄干上下“跳舞”的原因。
1.(2023·衢州)小科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咸水淡化装置”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2.(2023·江山模拟)《加油!向未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有一期节目中,实验员将三个装有部分水的铁桶(未加盖)加热至水沸腾后,分别倒扣在冰块,液氮和常温水中,结果发现倒扣到冰块(A池)和液氮(B池)中时,铁桶没有明显变化;而倒扣在常温水(C池)中时,铁桶迅速变瘪。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3.(2023·江山模拟)“轻纱薄雾间,云瀑笼山城”,庐山云瀑(如图甲所示)景观壮美,仙气十足,极富中国水墨画丹青点染的诗情画意。云瀑是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当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就会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
材料1:庐山所处地理位置如图乙所示。庐山各处山峰十分陡峭,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材料2: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
材料3:云瀑一般发生的时间为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发生的地点为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
如图丙所示。请根据提供的信息,解释庐山云瀑形成的原因。
备考指南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突破
真题在线
专项练习
思维拓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