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3.2物态变化(3)教学设计
课题 3.2物态变化(3)……熔化与凝固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节《物态变化》的第3课时,主要介绍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掌握和本课时内容是突破本节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在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已学过海波是晶体、松香是非晶体,但仅是从粒子排列角度解释,本课时中通过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以进一步了解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进一步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熔点和凝固点;了解海波和松香熔化过程的不同;知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熔化曲线的含义;科学思维:能根据熔化图像分析并准确描述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与物质状态变化关系及特点;利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究实践:经过海波和松香的熔化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巩固温度计测量技能,初步学会对数据的图像描绘处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态度责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树立操作规范、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及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 探究海波和松香熔化规律,知道熔化图像的含义;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体质区别;
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特性,通过物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质的行为和性质。 物质的状态变化涉及固、液、气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六种主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物态变化 1、物态: 一般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例如,水(液态),冷的时候会结成冰(固态),加热到较高温度时,会变成蒸汽(气态)。 3、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讨论交流: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如冰遇热熔化成水。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凝固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如水遇冷凝固成冰。 探究实践: 1、问题提出: 冰熔化过程中,固态和液态是分明的,未熔化的冰仍然坚硬;而石蜡熔化过程中却是先变软再变成液体。那么,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方案设计: (1)材料的选择:海波与松香是两种不同的固体,海波内部粒子排列有规则,属于晶体,松香内部粒子排列不规则,属于非晶体;这两种物质受热时熔化温度较低,且加热不易分解。所以通过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来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2)实验器材:铁架台(含铁圈、铁夹)、酒精灯、烧杯、试管、秒表、温度计、海波、松香、水。 (3)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1)按图示组装器材,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 (2)待温度升到40 ℃开始,每隔0.5 min记 录一次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3)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数据。 (4) 将表格中的每组数据先用点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再用平滑的曲线将坐标图上的各个点连接起来,找出海波熔化的规律。 (5)使用相同的方法,测量松香熔化过程的温度值,并绘制熔化曲线。 参考:视频1:海波的熔化 视频2:松香的熔化(6)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总结海波和松香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温度变化的特点。 海波熔化前:吸热、升温; 熔化中: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后:吸热、升温。 松香熔化前:吸热、升温; 熔化中:吸热,升温; 熔化后:吸热、升温。 讨论交流:1)根据实验现象,哪种物质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比较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请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海波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而松香没有固液共存现象出现。 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中: ①相同之处:都需要吸热才会熔化;熔化前和熔化完成后,温度都升高;熔化前都是固态,熔化完成后,全部为液态; ②不同点: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松香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 2)图3.2-15中,AB、BC、CD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参考: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1)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中有固液共存现象;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上升。 (2)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持续上升,熔化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现象。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①晶体内部粒子排列规则;非晶体的粒子排列无规则; ②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4)晶体熔化图像: 4、熔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 (2)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冰的熔点为0℃。 讨论交流: 南极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0 ℃至-50 ℃,若把普通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带去南极,哪支温度计可能无法使用?请说明理由。参考: 南极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0℃至-50℃,在这种极端低温环境下,普通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相比,更适合使用酒精温度计。 原因: 根据晶体的熔化温度可知,酒精熔点为-39℃,所以-40℃至-50℃时,水银可能已经凝固,导致温度计无法正常使用。相反,酒精的熔点约为-117℃,远低于南极的最低气温,所以在南极地区,酒精温度计能够保持液态并发挥作用。 5、凝固点: (1)凝固点:液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 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 (2)一般情况下,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如水的凝固点为0℃。 (3)非晶体没有凝固点。(4)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方法与技能:演绎思考讨论:把湿餐布贴在刚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食品表面,可以将食品粘住并提起,请解释这个现象。参考: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湿餐布上的水分在接触到冰冷的食品后迅速凝固成冰,从而将湿餐布与食品粘合在一起。 具体过程如下:①湿餐布上的水分与冰冷的食品接触;②水分因低温而迅速凝固成冰;③冰将湿餐布与食品粘合在一起,使得食品可以被提起。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液晶 物态变化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熔化和凝固更是频繁冰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物态变化由生活所见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态的变化情况,降低了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实验时间较长,还不易成功,所以实验是难点更是重点通过实验数据来说明晶体熔化的特点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若实验不易成功,也可通过视频来代替,但效果相对弱一些绘制图像最好由学生来操作,既可增加动手动脑机会,又在绘图过程中巩固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特点的不同同时还通过图像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增强读图能力熔点和凝固点的教学,通过图、表来强化
课堂练习 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A ) A. 没有熔化 B. 熔化一半 C. 熔化小于一半 D. 熔化超过一半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B.海波、冰、各种金属都是晶体C.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比它的凝固温度要高3、如图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正确的是(A)A.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温度是52℃4、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是______(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2)在冰或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或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或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______热量。参考:(1)冰 (2)吸收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熔化的特点”的装置,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1)由数据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 (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分子运动 (选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参考:(1)晶体;0 (2)b (3)加快 (4)寻找普遍规律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2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下
3.2 物态变化
第三章
“第3课时”
物质的特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熔点和凝固点;了解海波和松香熔化过程的不同;知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熔化曲线的含义;
科学思维:能根据熔化图像分析并准确描述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与物质状态变化关系及特点;利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经过海波和松香的熔化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巩固温度计测量技能,初步学会对数据的图像描绘处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树立操作规范、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及协作的团队精神。
新知导入
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特性,通过物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质的行为和性质。
物质的状态变化涉及固、液、气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六种主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探究新知
一、物态变化
1、物态:
一般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例如,水(液态),冷的时候会结成冰(固态),加热到较高温度时,会变成蒸汽(气态)。
3、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讨论交流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滴水成冰
冰雪消融
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
固态的冰雪变成液态的水
凝固
熔化
探究新知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如冰遇热熔化成水。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凝固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如水遇冷凝固成冰。
探究实践
1、问题提出:
冰熔化过程中,固态和液态是分明的,未熔化的冰仍然坚硬;而石蜡熔化过程中却是先变软再变成液体。那么,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方案设计:
(1)材料的选择:海波与松香是两种不同的固体,海波内部粒子排列有规则,属于晶体,松香内部粒子排列不规则,属于非晶体;这两种物质受热时熔化温度较低,且加热不易分解。所以通过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来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探究实践
(2)实验器材:铁架台(含铁圈、铁夹)、酒精灯、烧杯、试管、秒表、温度计、海波、松香、水。
(3)实验装置:
探究新知
3、实验步骤:
(1)按图示组装器材,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
(2)待温度升到40 ℃开始,每隔0.5 min记 录一次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3)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数据。
(4) 将表格中的每组数据先用点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再用平滑的曲线将坐标图上的各个点连接起来,找出海波熔化的规律。
(5)使用相同的方法,测量松香熔化过程的温度值,并绘制熔化曲线。
探究新知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8
48
48
49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视频:
视频1、海波的熔化特点
视频2、松香的熔化特点
(点击图片播放)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6)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总结海波和松香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温度变化的特点。
海波熔化前:吸热、升温;
熔化中: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后:吸热、升温。
松香熔化前:吸热、升温;
熔化中:吸热,升温;
熔化后:吸热、升温。
晶体熔化特点
非晶体熔化特点
讨论交流
1)根据实验现象,哪种物质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比较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请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海波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而松香没有固液共存现象出现。
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中:
①相同之处:都需要吸热才会熔化;熔化前和熔化完成后,温度都升高;熔化前都是固态,熔化完成后,全部为液态;
②不同点: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松香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
2)图3.2-15中,AB、BC、CD各段分别表示
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思考讨论
AB段为晶体熔化前,晶体处于固态;此时晶体吸热,温度升高;
B点表示晶体开始熔化,为仍为固态;
BC段为晶体正在熔化过程中,此时固体液共存的晶体,吸热温度不变;
C点表示晶体熔化结束时,晶体全部为液态;
CD段为晶体全部熔化后的液态,吸热,温度上升。
探究新知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1)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中有固液共存现象;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上升。
(2)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持续上升,熔化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现象。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①晶体内部粒子排列规则;非晶体的粒子排列无规则;
②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4)晶体熔化图像:
4、熔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
(2)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冰的熔点为0℃。
南极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0 ℃至-50 ℃,若把普通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带去南极,哪支温度计可能无法使用?请说明理由。
思考讨论
南极内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40℃至-50℃,在这种极端低温环境下,普通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相比,更适合使用酒精温度计。
原因:
根据晶体的熔化温度可知,酒精熔点为-39℃,所以-40℃至-50℃时,水银可能已经凝固,导致温度计无法正常使用。相反,酒精的熔点约为-117℃,远低于南极的最低气温,所以在南极地区,酒精温度计能够保持液态并发挥作用。
5、凝固点:
(1)凝固点:液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 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
(2)一般情况下,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如水的凝固点为0℃。
(3)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4)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方法与技能
把湿餐布贴在刚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食品表面,可以将食品粘住并提起,请解释这个现象。
思考讨论
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湿餐布上的水分在接触到冰冷的食品后迅速凝固成冰,从而将湿餐布与食品粘合在一起。
具体过程如下:
①湿餐布上的水分与冰冷的食品接触;
②水分因低温而迅速凝固成冰;
③冰将湿餐布与食品粘合在一起,使得食品可以被提起。
科学·技术·
社会·环境
课堂练习
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 没有熔化 B. 熔化一半
C. 熔化小于一半 D. 熔化超过一半
A
课堂练习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B.海波、冰、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C.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比它的凝固温度要高
B
课堂练习
3、如图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正确的是( )
A.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温度是52℃
A
课堂练习
4、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
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
(1)图是______(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在冰或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或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或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______热量。
冰
吸收
课堂练习
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熔化的特点”
的装置,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1)由数据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
(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分子运动 (选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晶体
0
b
加快
寻找普遍规律
课堂总结
3.2 物态变化(3)
……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吸热;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放热;
2、熔点:物质开始熔化的温度;
凝固点:物质开始凝固的温度;
3、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金属、金刚石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蜡、松香等;
4、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上升。
5、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汽化和液化”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3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3.2物态变化(3)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知道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海波和松香熔化过程的不同; 4、知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熔化曲线的含义;
5、利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点梳理:
1、熔化是指物质由 变成 ;而凝固是指物质由 变成 ;
2、海波在熔化前,吸热,温度 ;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 ;
3、松香在熔化前,吸热,温度 ;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 ;
4、图像:
熔化图像 熔化图像
5、熔点是指,同一种物质,其凝固点和熔点 ;如水的凝固点和熔点都是 。
6、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 没有熔化 B. 熔化一半 C. 熔化小于一半 D. 熔化超过一半
例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B.海波、冰、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C.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比它的凝固温度要高
例题3、如图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温度是52℃
例题4、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是______(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在冰或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或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或蜡
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______热量。
例题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熔化的特点”的装置,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1)由数据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
(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分子运动 (选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三、课后练习:
1、 “滴水成冰”所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熔化和凝固 D.液化
2、物体在吸收热后,它的温度将( )
A. 一定上升 B. 一定不变
C. 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不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各组物质中,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相似的是( )
A.铁、食盐、松香 B.萘、食盐、水晶 C.铝、石蜡、玻璃 D.冰、沥青、松香
4、在标准大气压下,萘是一种与海波熔化规律相似的固体,萘的熔化温度是80℃,则此温度下的萘(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某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正确地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其中可能属于冰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6、夏天用同样多的0 ℃的水和0 ℃的冰来冷却饮料,结果是( )
A.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 B.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饮料瓶容易接触
C.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要吸热 D.两者效果相同
7、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温度为48℃的海波的状态是( )
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三种状态都可能
8、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易熔化和凝固的微胶囊物质。下列关于这种微胶囊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胶囊物质熔化时温度一定保持不变 B.微胶囊物质的比热一定越小越好
C.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D.熔化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
9、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 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 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一直升高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如图是某种固体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图像并回答:
(1)固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 ,固体的熔化温度 ;
(2)这种物质在固态时的名称为 ;
(3)图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物质
在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 分钟
11、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最先结冰的是 (填“土路表面”或“水泥桥面”);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 ;某同学上网“百度”“盐水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见表)
盐水浓度(%) 小于0.1 2.9 4.3 11 15 23 23.8 25 26 36.3
凝固点 (℃) 0 ﹣1.8 ﹣2.6 ﹣7.5 ﹣11 ﹣21 ﹣17 ﹣9.4 ﹣1.8 0
分析数据得出简要结论: ;
电影《泰坦尼克号》较真实的还原了该邮轮在大海上撞到冰山后沉没的场景,该海域的海水可以看成4.3%的盐水,难怪许多落水者无法忍受寒冷,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约为 。
12、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
(3)如图丙中 (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4)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
13、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图象,从A到D整个过程是 的(填“吸热”或“放热”),BC段物质处于 状态,第5分钟末时物质处于的状态是 。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与 (选填海波或松香)相似,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15、小明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_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是吸热,温度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
(4)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固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2、升高 吸 不变
3、升高 吸 升高 4、海波 松香
5、物质开始熔化时的温度 0 ℃ 6、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但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A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A.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热,故A错误;B.海波、冰、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故B正确;C.晶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升高;如果温度等于熔点,那么温度就不变,故C错误;D.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它的凝固温度相同,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例题3、A
解析: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熔化过程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B.在BC段在熔化过程,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8℃,凝固点为48℃,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
例题4、(1)冰 (2)吸收
解析:(1)冰是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而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图中是冰的熔化图像;(2)烧杯内的温水或热水温度高于冰或蜡,低温物体会从高温物体外吸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或蜡停止熔化。从烧杯中拿出来后,冰和蜡都无从吸热,故停止熔化。而将试管放回烧杯后,烧杯内温水或热水都可给冰或蜡提供热量,故它们又开始熔化。说明冰和蜡熔化时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例题5、(1)晶体;0 (2)b (3)加快 (4)寻找普遍规律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该物质在2~6min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说明它有熔点,即熔点为0℃,那么该物质是晶体;(2)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相平,因此正确的是B;(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分子运动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三、课后练习:
1、B 2、C 3、B 4、D 5、C 6、C 7、D 8、C 9、C
10、(1)50℃ 0℃ (2)冰 (3)固液共存 4
11、水泥桥面;熔点;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2.6℃。
12、(1)从下至上(2)-4 (3)A;4 (4)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不能继续吸热
13、吸热 固液共存 固态
14、海波 吸热 大于
15、较小 不变 固 固体物质受热不均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