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20 08: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点2:人口合理容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河南南阳联考)元阳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之一,面积约2 200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年平均气温25 ℃,年平均降水量899.5毫米。元阳梯田位于该县哀牢山南部,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红河哈尼梯田是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的农业文明奇观,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完成第1~2题。
1.制约元阳县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森林资源
2.未来一段时间内元阳县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接纳大量海外移民
C.开垦荒地,发展山地农业
D.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知识点1](2024年广西钦州期末)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标志着贵州省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与各子系统承载力关系密切。下图为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承载力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对贵州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最显著的子系统是(  )
A.经济承载力  B.社会承载力
C.环境承载力  D.资源承载力
4.为促进贵州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  )
A.积极引进重化工业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扩大矿山开采规模
D.大力增加城市数量
[知识点1](2023年云南期末统考)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出现资源承载问题的时间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6.图中e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濒临枯竭 B.消费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环境质量提高
[知识点2]读不同气候区人口容量表,完成第7~8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数据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8.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知识点2](2024年广东深圳期中)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市某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完成第9~10题。
要素相对 剩余量 经济 总量 水资源 土地 资源 产业 结构 森林 资源
EBC/万人 826 326 283 1 021 109
9.成都市(  )
A.人口最高容量为109万人
B.经济总量ECC为826万人
C.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环境承载力
D.限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10.近年来,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放宽,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
A.EBC增加  B.EBC降低
C.ECQ不变  D.ECC降低
[知识点1、2]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几十千米,是典型的河谷城市。下图示意兰州人口容量。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  )
A.311万人、338万人
B.207万人、338万人
C.227万人、345万人
D.311万人、345万人
12.制约兰州市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13.为增大人口容量,目前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城镇已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C.利用“一带一路”机遇发展经济
D.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
[知识点1](2024年江苏扬州期末)下图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2015—2025年山西省(  )
A.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
B.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C.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降低
D.可承载人口数减少
15.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B.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C.大力增加耕地面积
D.全面推行“三孩”政策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1、2](2024年广东惠州期末)根据某地区常住人口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弹性区间的数量关系,可判断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包括不超载、临界超载和超载)。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下图示意2000—2020年兰州—西宁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常住人口的时间演变。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该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由人口临界超载向人口不超载转变的年份是(  )
A.2000年  B.2006年
C.2012年  D.2018年
17.推测该城市群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年降水量逐年增加
B.常住人口逐年减少
C.新能源产业发展
D.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北京昌平区期末)下图示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数量的一种假设情景。读图,完成第1~2题。
1.若某地区水资源可承载6 000万人,耕地资源可承载7 000万人,矿产资源可承载8 000万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可能是(  )
A.小于6 000万人    
B.6 000~7 000万人
C.7 000~8 000万人    
D.大于8 000万人
2.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自然资源枯竭 ②科技水平提升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读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引起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解析
【A基础培优练】
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哀牢山南部,地势起伏大,可用耕地资源数量少,限制了其环境人口容量,A项正确。
2.D 
【解析】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可能会导致当地人口数量激增,超过环境承受能力,A项错误;元阳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吸引海外移民到此定居,且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难以接纳大量海外移民,B项错误;当地地势起伏较大,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C项错误;当地有独特的梯田风光,发展生态旅游既具备一定的优势,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D项正确。
3.D
【解析】图中显示,贵州省经济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A、C项错误;社会承载力先下降后上升,按发展趋势未来也呈上升趋势,B项错误;资源承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趋势未来还将下降,D项正确。
4.B 
【解析】读图可知,资源承载力已呈下降趋势且将长期持续,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B项正确。
5.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b、c三个时间点人口消耗资源量都是在环境供给资源量以下,故没有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d时间点的环境供给资源量和人口消耗资源量达到了平衡,此点过后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环境供给的资源量,会出现资源短缺问题,D项正确。
6.A
【解析】图中e阶段表示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了环境供给资源量,会导致该地区资源很快濒临枯竭,A项正确;由于该阶段的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了环境供给资源量,造成资源供给不足,会造成消费水平降低,同时由于过度开发资源,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D项错误;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C项错误。
7.B 
【解析】气候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气候属于自然因素。
8.D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原始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表格中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其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9.C
【解析】读表可知,森林资源的EBC为最短板,限制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森林资源,所以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环境承载力,C项正确。
10.B
【解析】材料“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即成都市将吸引大量人才迁入,随着人口的增加,要素相对剩余量就会减少,即EBC降低,B项正确,A项错误;人口增加,实际的环境承载量增加,即ECQ增大,C项错误;ECC短期内变化不大,长期会因人口整体素质提升而增加,D项错误。
11.B
【解析】从兰州的人口容量图可以看出,根据木桶“短板效应”原理,可知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图中阴影表示适宜人口容量,其中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是207万人,是最小值;最大人口容量338万人是最低值。
12.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均建设用地不足,适宜人口容量数值最小。兰州市土地资源不会改变,兰州位于河西走廊,地形是决定兰州可利用土地资源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13.D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限制兰州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是“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基于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指标与用地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兰州市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最大人口容量,故限制因素中土地限制更加突出,但兰州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过,主城区已无潜力可挖,因而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是兰州市未来发展的有效措施;治理环境不能扩大人口容量;发展经济见效较慢。
14.D 
【解析】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上升,A、C项错误;耕地面积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口总量,经计算,山西省耕地面积总量增加,B项错误;读图可知,山西省可承载人口数减少,D项正确。
15.A
【解析】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可更好地利用外界资源,能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A项正确。
不定项选择题
16.B
【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由人口临界超载向人口不超载转变的年份是2006年,B项正确。
17.CD
【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群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空气污染降低,能源承载力的快速上升;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环境承载力快速上升,C、D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资源承载力上升的幅度较小,与年降水量逐年增加关系不大,A项错误;图中信息体现常住人口波动很小,没有逐年减少,B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环境承载力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即最少资源的数量。由材料可知,水资源可承载6 000万人,耕地资源可承载7 000万人,矿产资源可承载8 000万人,水资源可承载人数最少,故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可能是小于6 000万人,A项正确。
2.B 
【解析】随着人口增加,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甚至枯竭,环境承载力降低,①正确;科技水平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会上升,②④错误;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③正确。
二、非选择题
【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资源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
(3)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