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新课导入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作者介绍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梁思成与家人
梁启超
林徽因
林洙
梁思成
父 子
夫妻
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梁从诫、梁再冰。林徽因于1954年4月1日因病逝世。
夫妻(师生)
1948年相识,1962年与小自己二十七年岁的林洙再婚
第一任
第二任
人物关系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写作背景: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科普说明文
文体知识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
究
对
象
研
究
方
向
探究重点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析 题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厢(xiāng)廊 墁地(màn)
屋檩(lǐn) 接榫(sǔn)
额枋(fāng) 水榭(xiè)
穹(qióng)窿 琉(liú)璃
抱厦(shà) 辉煌(huáng)
总体感知
全文结构:
一、(1-2)中国建筑的影响(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二、(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四、 (18-20)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外形
装饰
结构
感受
梳理文章结构
1.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依何顺序写中国建筑的特征的?
新知讲解
九大特征
总体特征
(一)(二)
结构特征
(三)——(五)
装饰特征
(六)——(九)
一 、个体建筑构成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作诠释
台基
房屋
屋 顶
二、群体建筑构成
鸟瞰故宫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 打比方
小结:
总体
特征
作诠释 举例子 打比方
(一)立体构成:由台基、主体(房屋 )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局:一个建筑群落,左右呈轴对称,主房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结构方法,立柱和横梁之间形成“间”,墙、门窗设臵极为自由。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
民居典型
(三)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立柱
举架
横梁
斗拱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列数字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四
民居典型
(四)斗拱特征。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摹状貌下定义
列图表举例子
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
现代建筑
(五)举折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举架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摹状貌
下定义
屋顶,“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六
滕王阁
(六)屋顶翘角。翘起如翼的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
“翘起如翼”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
颜色,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七
豪门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举例子作比较
部件装饰作用,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八
门
环
脊
吻
桃尖梁
脊吻
瓦
当
(八)露头装饰。所有构件交接部分都露出并加工成装饰部分。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
例
子
材料装饰作用,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九
彩漆
木刻
琉璃
浮雕
雕花的房梁
(九)琉璃砖瓦。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主
次
整体
局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特
征
结
构
方
法
思考:
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1.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2.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是什么——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建筑的“文法”】
从哪来——它们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语言和文字 建筑学
文章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或建筑群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各民族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在文中,作者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写出文字作品。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将我们身边的建筑跟文中所归纳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对照,看看还有哪些属于“中国建筑”?对于古建筑的破坏与保护问题你怎样看待?
【讨论】
或许回到刚才“可译性”那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
现代中国的建筑满足了我们哪些需要、解决了哪些问题、承载了哪些情感?
审美需求。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建筑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居住需要,还要成为审美的对象。这意味着建筑需要融合过去与未来,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平衡,保护城市文脉和乡村的自然、社会和谐。
建筑的审美功能是其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并影响公众的要求和目标。
1、宜居、安居、乐居。
新时代的好房子应满足宜居、安居、乐居三大标准。这意味着建筑设计需要从自然、社会、人性三个层面考虑,以创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活环境。
2、结构功能。
建筑还应具备以下功能要求,包括在正常施工和使用时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足够的耐久性能以及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
1.文化认同感:
现代建筑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接续中华文化的根脉,给予人们亲切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这体现了建筑与地域特征、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
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建筑契合了人们对中国式诗意栖居的憧憬与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城市形象与生活的体现:
建筑构成城市的空间,彰显城市形象,并护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不仅是人工环境的创造,也记录和传承着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4.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记忆:
建筑是人类沧桑历史的积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无限体现。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到现代社会的艺术化风格,中国古建筑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5.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当代中国建筑中,追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空间,既不简单套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也不流于形式拼贴,而是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作品。
综上所述,现代中国的建筑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形象的体现、历史积淀的记忆以及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追求。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建筑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越南
顺化
王宫
缅甸
曼德勒皇
宫
日
本
建
筑
地震中百年老屋屹立不倒
天津蓟县独乐寺
山 西 应 县 木 塔
D.文法和词汇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和庙宇等
小品 山亭或水榭等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