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09: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导 入
提到“变形”,你想到了什么?
导 入
“变形”一定象征着美好和正义吗?
不一定。
早在20世纪末,奥地利作家弗兰茨 卡夫卡就用作品《变形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亮 标
01
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现代派文学的风格特点。
03
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特征,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形。
学习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02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Franz Kafka——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3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生平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08年起在布拉格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年仅41岁。
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辈子,一直都在做小职员,一生不得志,临终前他立的遗嘱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烧掉,还好执行人没有执行他的遗嘱,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期,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等都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
生平简介
作品简介
卡夫卡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品简介
卡夫卡的小说,分三种情况:
一是生前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等;
二是生前没有发表的和没有完稿的短篇小说约34篇,其中以《地洞》《乡村教师》等篇为最佳;
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知识链接
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在艺术领域,变革同样剧烈。
与传统古典美术相区别,20世纪初现代美术中的一些流派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被统称为现代派。
此概念后来也运用于建筑领域和文学领域。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知识链接
孤独的人生
卡夫卡敏感而封闭。事实上他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紧张的父子关系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
《变形记》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变形记》内容梗概
格里高尔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格里高尔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格里高尔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初读正音
穹顶(qióng) 重听(zhòng) 积攒(zǎn )
休憩( qì ) 下颚( è ) 隐匿( nì )
颤抖(chàn) 汩汩( gǔ ) 笨拙(zhuō)
羞赧(nǎn ) 更事(gēng) 癫狂(diān)
层次划分
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格里高尔的甲虫生活。
第三部分
甲虫格里高尔凄然死去。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艰难生存,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格里高尔出于对妹妹小提琴音的欣赏而走出房间,吓到了在寓所的三个租客,妹妹决心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父亲看着他的样子,竟然气坏了,将一个个苹果无情地掷向了格里高尔,一只苹果“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从此以后腐烂的苹果就和格里高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父亲萨姆沙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母亲竟“带着忧伤的笑容”。“卧室的门打开了。萨姆沙穿着制服走出来,一只手搀着太太,另一只手挽着女儿。
线索结构
格里高尔变形
家里亲人态度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惊慌同情
逐步憎恨
把他弄走
线索:双线结构交互展开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1.《变形记》主要是写“变”。围绕着“格里高尔的遭遇”,小说写了哪些“变”呢
围绕着格里高尔的遭遇,小说主要写了三种“变”,或者说是三种变形关系,即“生理”“心理”和“伦理”。
第一是生理的“变”。格里高尔早晨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
第二是心理的“变”。格里高尔变形后,更加渴望周围人的理解;周围人尤其是家人心理上或突然地或渐渐地变形。
第三是各种人际关系即伦理的“变”。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跟社会、跟家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颠覆了。
2.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
①丑陋——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都会全部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1
问题探究
②笨拙——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1
他想到他的父亲和侍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
问题探究
③脆弱——不过他的下颚却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因此会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 …… 23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里,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29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 …… 29
问题探究
④失语——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 21
【小结】:
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
问题探究
3.研读文章,格里高尔变形原因有哪些?
①“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成天都在 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店里做生意大太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的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谊……(第4段)
工作的辛苦、
饮食的低劣、
心里烦恼、友情淡薄。
问题探究
② 要是我在我的老板这里也试这一把的话,我保准即刻就被解雇……假如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
(第5段)
受老板的气,有还债的心理压力, 生活在重压之下。
问题探究
还有其他导致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吗?
家庭的原因
心理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
例如:
家人的冷漠
同事的猜忌与不满
生存的压力
自我施加的压力......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问题探究
4.得知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后,家人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
发现前 发现后 语言 行为 语言 行为
妹妹
母亲
父亲
协理
关心
悄悄传话、抽泣
温柔、关心、帮忙解释
哭着喊了起来
询问、催促、不耐烦、着急
轻轻地敲门、急得直拍掌、请女佣找锁匠
友好、怀疑、不满
惊呼“啊”
倒下、垂头,试图逃离,尖叫
握起拳头、一脸敌意,手捂着眼睛哭,慌乱地逼格里高尔回房
双手捂嘴、往后退,转身向门走去,逃跑
大喊“救命,老天爷”
问题探究
父亲专横暴躁,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甚至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并为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妹妹在哥哥最初变形后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甚至痛哭请求父亲:“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并狡猾地辩解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人物链接
①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冷静、顺从、压抑、无可奈何
抱怨工作,想到反抗又说服自己要顺从,忍耐,寄希望于未来。工作赚钱的念头一旦生起,他个人体验、自我意识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想要“病假”,感到急迫、惶惑、压抑、无可奈何
虫身人心
5.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内心活动如何?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探究
②在协理的步步紧逼下: 激动、焦虑
格里高尔的挣扎,是尽力争取“暂时坐稳了奴隶”。格里高尔的焦虑不安源于他对自己价值的认定只是作为工作机器的价值,没有了工作,他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
问题探究
③暴露虫身后 :保持镇静—恳求—战战兢兢—痛苦
他想到的依然是工作,他努力劝说,证明自己的工作才能,奉承讨好,想要重新赢得协理的心。
普通人在异化的社会的典型遭遇:丧失了作为个体的价值,又过分压抑自己而最终被物化成了一只“甲虫”。普通人生存的荒谬处境由此得到充分展示。
问题探究
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他工作认真、努力;他对家庭负责、担当;他对亲情渴望、忍耐;他对自己却麻木、压抑。他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同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小人物。
问题探究
人物形象
格里高尔的形象
对工作
对家庭
对自己
恪尽职守、勤奋努力
负责、善良
对亲情渴望
压抑、向往自由
格里高尔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谨小慎微,对家庭勇于承担债务,孝顺父母,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同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了解和接受。
5.甲壳虫有哪些象征意义?
大身躯、小足:体现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
有“甲”:说明人际关系冷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
弱小、任人宰割:说明对自身命运感到无法掌控的恐惧。
问题探究
格里高尔
生活沉重
工作艰辛
拼命还债
养活全家
活动艰难
无人理解
满身创痛
亲人厌弃






善良
忠厚
有责
任感
孤独
无助
痛苦
绝望
人异化为虫
象征
人的异化
人性异化
人际关系异化
问题探究
6.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格里高尔的身体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
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亲情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
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问题探究
7.《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荒诞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问题探究
①虚幻与现实的结合
人变成了甲虫,这是虚妄而不可能的。甲虫还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更是不可思议的。
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 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
②鲜明强烈的对比
a.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后,总是为家庭着急、担忧,直到死前还“想着自己的一家人”。这同他家人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b.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
7.《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问题探究
②鲜明强烈的对比
a.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后,总是为家庭着急、担忧,直到死前还“想着自己的一家人”。这同他家人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b.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
问题探究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人变成虫子的荒诞写法,如同中国作家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怪异一样,其实都是为了写实。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8.有人评论《变形记》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你认为“格里高尔的遭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
“真实”是指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仅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问题探究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变形
职业疲惫
交际困难
环境恶劣
原因
虫形人心
冲突对立
金钱与自我的对立
动物与人性的对立
门里与门外的对立
畸形的金钱观念
冷漠的人际关系
本质
人的异化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小说揭示了现代人怎样的生存困境?
①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
②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
比较阅读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以及缘由,进而找出共同规律。
比较阅读
《变形记》与《促织》如何比较
两篇小说里,都有人变成虫子的情节,都暗含社会批判意味。
(1)不同的情节和吸引力
《促织》采用传统的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展现、作品主旨的实现,都是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实现。
《变形记》则弱化情节叙事,而将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如外科手术一样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情感震撼。
(2)不同的悲剧和意蕴
《促织》中,人主动变成虫、虫形虫心、悲剧开头喜剧结尾的悲喜变化,表面上稀释了悲剧性,但正是这种表层喜剧和深层悲剧的反差,引发读者去探索、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更加接近作者的“批判”创作意图,悲剧意蕴反而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但他是虫形人心,保留了人的正常思维和感情,作者将格里高尔在克服变形带来的痛苦、坚守人性和自我责任的过程中遭受的心理煎熬,通过心理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冷峻客观、真实残忍,使悲剧意蕴更表面化、更直接,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在读者心理上形成的感染力更大。
(3)不同的审美感受
《促织》结尾以喜剧结束,运用浪漫主义笔法,这种手法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满足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
它其实是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的,这样以喜衬悲,更见其悲。正是这种带有美好愿望的心理需要,使文学作品往往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陡然出现逆转;而情节叙事支撑了这种情节陡然逆转需求,使本来是悲剧故事的发展趋势向“大团圆”的结局发展,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
《变形记》结尾以悲剧结束,表现了西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西方注重自然真实、注重科学分析,将社会现实的真相刻画出来,让人受到悲剧冲击,获得“崇高美”的艺术享受。
西学求真,面对个人反抗社会,即使主人公的追求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但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结局是“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基于此,在注重分析、思辨的西方人思维模式下,卡夫卡让格里高尔一直处在极为清醒的心理状态中,独自面对和承受“虫形人心”的所有苦难、悲伤、绝望,最终毫无悬念地走向死亡。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