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宋代有一位富有责任和担当的改革家,面对积贫积弱的危局,他挺身而出,反驳司马光强加的罪名,强调臣子应该帮助君主“除弊”,他就是王安石。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与名臣对话,从中获得启示。
新课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的基础知识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学习说理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理解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文学家 、改革家 。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作者介绍
文学思想及作品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
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
变法之弊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人物介绍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即司马光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书”:文体名,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题目解读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御史: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
谏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奏章,奏议,如秦李斯《谏逐客书》。
文化常识
课文朗读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实词积累:蒙:覆盖之意,引申①蒙蔽②遭受③愚蒙,无知④敬辞,承蒙。⑤同“矇”眼睛失明,昏暗不明。
持
常常
同游共处,交往
鄙人王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
解读第一段
方法,主张
判断
认为
蒙受
本人陈述。
谦辞,私下里。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勉强
说话声嘈杂
详细地
又考虑到
简单,简略
看待,对待
表被动
理解
古:敬辞,给您回信
今:向上级汇报
同“辩”,分辩,辩解
或许
古:书信往返
今:重复再三;变化无常
粗疏草率,“卤”同“鲁”,粗鲁。
……的原因
原谅我;“见”,第一人称,“我”。
古汉语中 “见” 的常见用法
1.和“看”有关
2.同“现”
3.表示被动,可译成“被”。和“于”连用表示被动(见……于)格式。
例:是以见放。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终必不蒙见察。(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可译成“我”。
例:慈父见背。“见谅” “见笑” “有何见教”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是书信的开头。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两人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变法不被理解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目的:
回应司马光的抨击,
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第一段有何作用?
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
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
措辞有何特点?
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雍容的政治家形象。
①措辞彬彬有礼 ——蒙教 上报 见恕……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 不宜卤莽 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语气暗藏锋芒 ——终必不蒙见察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施行
不是,不算
解读第二段
来
批驳
认为
形作动,排斥
主管官吏,有关部门
不正确的言论
形作名,有利的事业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佞人
本来
预先
状后
判断
判断
定后
判断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句首语气词
怨恨和诽谤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
认为
表凭借,用来.....的
名和实(是否相符)
侵官: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古:因而招致。
今:表结果的连词
概括本段内容。
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辨别是非的原则)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第二段: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一一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如何辩驳?
以致天下怨谤也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变法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
习惯
把……作为
献媚讨好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形作名,上策
解读三段
才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
宾前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相怨
的人
不仅
因为
原因
认为正确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来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名作动, 办,做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无由 会晤,
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解读第四段
没有缘由
见面
不胜
仰慕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第三段
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
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
3.以退为进反驳
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措辞委婉
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第三段层次梳理
解读第三、四段
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上乃欲变此。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又是怎样分析这些情形出现的原因的呢?
①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②司马光认为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是,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试概括王安石对待变法的态度,并找到相关语句。
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相关句子:“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资料补充: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
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举了盘庚迁都的确凿史实,说明反对者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对,就没有后悔的必要。
“盘庚之迁”连老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盘庚改变计划,
那当前实施新法只是遭受到朝廷中士大夫保守派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王安石借“盘庚之迁”表达变法的坚定性、正确性、有效性,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抨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展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整体鉴赏
论证特色
1.中心论点:
反驳政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摆事实讲道理 ②举例论证
书信体 驳论文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
在这封书信中,王安石既对司马光谦敬有礼、敬重有加,又犀利地批驳对方,隐晦地指责司马光是“壬人”“邪说”。他们究竟是敌是友?
示例1:
是敌——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于改革政见不合,文章第一段就点明了。即“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文中注释“每”意为“常常”,“所操之术”意为“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合”和“多异”更是明确表明二人是政敌关系。
示例2:
是友——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谈到“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这表达了自己虽然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是却依然仰慕对方。“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著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表明二人曾经关系密切,了解对方的爱好。文中还多次称赞王安石为“大贤”,发自内心钦佩对方的才华。在《一对政治敌手的不同进击方式》一文中作者讲述了“司马光与吕晦相遇,吕晦告知欲弹劾王安石,司马光惊愕地问:‘王介甫素有学行,命下之日,众皆喜于得人,奈何论之?’”。这也表明了司马光对王安石才华的充分肯定。
为人品格:
“却羡临川王介甫,爱君独上万言书。”
“商君持国是,介甫定朝章。”
“文章王介甫,种棘满朝廷。”
“介甫不晓事,执拗新法行。”
匡世济民,勇于担当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
思考:从回信中能够看到王安石的怎样的精神品格?
本文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请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深度解读
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列出依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依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明确有力,言简意赅。
概括艺术特色。
(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 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二)论证方法多样。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全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