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 1.1 氓 课件(共5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下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 1.1 氓 课件(共51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10:04:54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一单元
氓 《诗经》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
2.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4.领会对比手法在描写人物中的妙处。
新课导入
1.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追求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

课文诵读

文本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
隋唐五代:
A、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B、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D、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E、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
1、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2、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
明代:高启、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
清代 :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
内容:
形式:
手法:
收入 时期的诗歌 首。
汉以前被称为 或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
诗歌
从西周到春秋
305
《诗》
《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重章叠唱)
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
1、“风”“雅”“颂”
“风”:《周南》、《召南》、《邶(bèi风》、《鄘(yōnɡ)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ài风》、《曹风》、《豳(bīn)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国风的主要内容:
1、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兵役、劳役的痛苦与反感。如《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达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2、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的欢快之情;
3、表现爱国情怀。如《秦风·无衣》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及其为了国家利益,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情怀。
4、表现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的婚姻与命运。如《掷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有生活情趣。
“国风”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是《诗经》的精华。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2、“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课文诵读

文本翻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诵读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课文诵读

文本翻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通“嗤”,忠厚的样子。
交换,买或卖
通“非”,不是

商量,计议
你。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拖延
愿,请
通“毋”,不要
聘婚制
聘婚是周代的合法婚姻,聘婚制是周代的合法婚姻形态,聘婚礼是周代婚礼的集中反映。
1、纳采。即男家遣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
2、问名。即男家派媒人问女子之名。以龟卜其吉凶。
3、纳吉。这是男家卜得吉兆,备礼(礼物一般为大雁)告知女家。
4、纳征。这是男家在纳吉之后,送聘礼于女家以成婚礼。
5、请期。即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告于女家,征得同意。
6、亲迎。指到了婚期,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完成婚礼。
三书六礼
三书是结婚过过程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代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聘书:即定亲之文书。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礼物和数量
迎书 :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给女方的文书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登,升
倒塌的墙。
垝,毁坏、倒塌

动词词头,无义
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用蓍草的茎占卦
卜筮的卦象
灾祸
财物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润泽的样子
感叹词。于,通“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男子的通称
沉溺
通“脱”,脱身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
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坠落
嫁到你家。徂,往
多年
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水势很大的样子
溅湿、浸湿
车两旁的布幔
过错
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标准
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毫发不爽:毫发:细毛和头发。爽:差错。一根头发也不差。比喻一点点细小的差错也没有。也作“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第三节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由“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联想到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喻体 本体

其叶沃若
女子
女子的青春年华


斑鸠
桑葚
女子
男子
第四节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
比:
由“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联想到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原因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其黄而陨
女子
女子年老色衰
喻体 本体
两个意象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男子的钟情
③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③比喻爱情的消逝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斑鸠贪食桑葚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意象1:
两次桑叶
以兴起,引出观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无、没有
家里的劳苦活儿
早起
晚睡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助词,没有实义
顺心、满足

助词,无实义
自身
伤心
望风披靡: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就溃散了,形容军队丧失战斗意志。
靡:顺风倒下
靡靡之音:柔弱颓废,让人委靡不振的音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靡:无、没有。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低湿的地方
通“畔”,边岸
指代少年时代
快乐
形容欢乐的样子
诚恳的样子
违反,指违背誓言
这,指誓言
止、了结




垂髫
总角
束发
及笄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花甲
古稀
皓首黄发
耄耋
期颐
童年
少年
15岁左右
女子15岁
男子20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老年
八九十岁
100岁

诗歌赏析
1、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将诗歌分成几个场面,并概括场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情感基调。
故事情节
恋爱生活
三个场面
婚后生活
自省决绝
(1—2)
(6)
(3—5)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比兴
赋、比、兴
1、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将诗歌分成几个场面,并概括场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情感基调。
故事情节
恋爱生活
三个场面
婚后生活
自省决绝
(1—2)
(6)
(3—5)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比兴
赋、比、兴
2、按照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场面一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憨厚老实
对爱情的执着
性格急躁
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
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
场面一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
谨慎
场面二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年轻貌美
沉迷爱情
善于反思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容貌衰老
品德的败坏
吃苦耐劳
场面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勤劳持家
自我反思,聪明伶俐
性格暴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清醒认识
性格刚强
男子行为没有准则
背信弃义
总结形象
女主人公
氓是个憨厚老实,对爱情执着的男子,但是婚后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勤劳能干,淳朴善良,任劳任怨,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刚烈,坚强。
作为恋人:温柔痴情
----可爱
作为妻子:贤惠勤劳、不畏贫苦
---可敬
作为弃妇:理智坚毅、自尊自爱
---可怜、可贵
当代学者鲍鹏山:“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文中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①人物形象的对比。
②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③“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及感情变化,也间接反映出当时男女在婚恋中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
2、《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是比兴句。好处:
内容上:
①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以桑叶的润泽与凋零分别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
合作探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
①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意象:
三次淇水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变化:第一处穿越淇水时,正是卫女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难舍难分。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第二处看到淇水,卫女与氓处于婚变期,此时的女子感慨万千,内心情绪如同这淇水一样汹涌澎湃;第三处,卫女看清男子面目,此时的淇水尽管无边无际,但卫女却感到波澜不惊,因为卫女已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心静如水。
“淇水”出现了几次?是简单的重复吗?
合作探究
3、文中反复出现“淇水这一意象,分析其作用。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合作探究
3、文中反复出现“淇水这一意象,分析其作用。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恋爱时,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合作探究
3、文中反复出现“淇水这一意象,分析其作用。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合作探究
4、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氓”,意为“民”。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子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②“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意思。
合作探究
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
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⑤“士”是指未婚男子,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士”之变心说:“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等说明“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诗歌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塑造了一个 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