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B(“材料一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力主要来自《春秋》”有误,材料一开头两段的相关信息是“司马迁写作的历史以
类似的方式运转”,后面也有信息说“他提出他的《史记》以《春秋》为蓝本”,是说《史记》的写作受《春秋》影响很
大,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书写历史是其职责,所以不能说创作动力主要来自《春秋》。)
2. C(“就能成为历史学家”有误,材料二最后一句说“这样的思维路径能使每位读者都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是对侯格瑞的
阅读方式体现出的意义所做的评价,指出它的重要作用,但未必 者成为历史学家。以侯格瑞为例,他有这样的阅读方
式,只是被称作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学者。)
3. C(C 项是对《史记》在文学、史学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赞誉,与材料一没有关联。A 项指出《史记》中关于人物传记的三
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属于司马迁塑造的模型,把人物根据地位分为三类,也符合“正名”的思想。B 项显示出司马迁对“礼”
的重视,与材料一有关论述一致。D 项说“把孔子、陈涉等身份低微之人”抬升到“世家”之内,照应材料一最后一段中“通
过识别有价值但被遗忘的个体”,并给予“正名”。)
4.①通过《春秋》来推究司马迁的写作意图。作者看到了《春秋》对司马迁的深刻影响,认为司马迁也想通过写作建构自己的
世界模型,从而达到影响世界的目的。②以孔子的“正名”思想来阐释司马迁的写作原则。作者认为司马迁继承了孔子重视
礼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编写历史,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①用凌空鸟瞰的阅读方式整体把握《屈原列传》,除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外,还要体会司马迁本人的创作思想
和情怀。
②要学会演示历史学家的创作过程,《屈原列传》把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启发读者思考忠臣与国家兴
亡的关系;屈原与渔父对话和投江自尽的细节,展示了一个忠臣的内心世界和高洁品质等。这样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塑
造屈原的形象。(能引用观点 2 分,能结合《屈原列传》2 分,能用观点分析《屈原列传》2 分。意思对即可)
6. D(“照应第③段结尾的‘家家饭菜香’”有误,第③段的“家家饭菜香”是由鸡啼之声带给人的美好想象,与第⑨段的“鸡
鸣春耕”没有直接的照应关系。)
7. C(“植入天真的孩子形象,目的是再现作者的童年生活”有误,作者描写秋日鸡鸣,目的是展现乡村风物之美,在鸡鸣图中
植入一个天真的孩子形象,主要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并不是为了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
8.(1)第④段写“犬吠”,主要是把它与第③段的“鸡鸣”放在一起描绘乡村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2)第⑧
段写“犬吠”,写它在深夜带给人的恐惧,与“啼晓鸡”形成对比,突出啼晓鸡鸣带给人的安慰。(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引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引出下文的鸡鸣犬吠,从外部表现乡村风物之美。②引用唐明皇的故事,先批评对鸡、犬之
类不正常的喜爱,又引用孟尝君的故事把话题转到“啼晓鸡”上,分别表现啼晓鸡给人盼头、催人勤奋和准时等特点,赞美
乡村风物的内在美。③引用闻鸡起舞等典故,启发读者在雄鸡唱晓声中感受安慰和鼓舞的力量。(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0. BDG(断句加标点: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11. A(A 项“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日”是名词“太阳”,没有活用。B 项前一个“也”表示判断语气,后一个“也”表示祈使
语气,二者用法不相同;C 项后一个“顾”意思是“但、不过”,和前一个意思不相同;D 项后一个“弘”意思是“光
大”,和前一个意思相同。)
12. C(“唐太宗虽然不具备玉的美好品质”错,不具备玉的美好品质是唐太宗自谦的说法,不能看作事实。)
13.(1)您请回席就座,如果没有您,我就没有办法听到指教了。(“就席”“微”翻译正确分别给 1 分,大意正确给 2 分)
(2)哀公拜了两拜说:“寡人虽然不聪慧,也要实践您的这番教导。”(“敏”“事”翻译正确分别给 1 分,大意正确给 2 分)
14.①孔子针对的是哀公从来不懂什么叫危险的情况,目的是想要哀公感受并懂得什么叫危险。②魏征针对的是唐太宗明确意识
到百姓力量的可畏的情况,目的是肯定唐太宗的清醒,使他更坚定自己的认识,谨慎治国。(答出第一点给 1 分,答出第二
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孔子道:“寡人出生在公侯的深宅大院之中,在奶妈宫女的手中长大,寡人从来不懂什么叫悲哀,从来不懂什么
叫忧愁,从来不懂什么叫劳苦,从来不懂什么叫恐惧,从来不懂什么叫危险。”孔子离开坐席,说:“我的主公所问的问题,
是圣明君主才会提出的问题,我是个见识浅薄的人,哪配谈这个问题呢 ”哀公说:“不然。您请回席就座,如果没有您,我就
没有办法听到指教了。”孔子回到坐席上,说:“主公您进入宗庙的大门,从东面的台阶登上大堂,仰头看看椽子和栋梁,低
头看看几案,这里陈设的器皿都还在,而当初使用这些礼器的人却早已死去了,主公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是悲哀,那
么悲哀之情怎么能不油然而生呢 主公您在天将明未明之际就梳洗穿戴,天刚亮就上朝与大臣们议论国事,若有一项制度推行不
下去,那就是国家不安定的征兆,主公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是忧愁,那么忧愁之情怎么能不油然而生呢 主公您天刚亮
就上朝与大臣们讨论国事,日落西山才退朝休息,这中间一定有一些诸侯的子孙在主公您的门下侍候听命,主公您根据这种情
形品味一下什么叫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怎能不感同身受呢 主公您走出曲阜四面的城门,来眺望曲阜的四郊,在满目罗列的古
代亡国的废墟之上一定有些人建房居住了,您根据这种情形品味一下什么叫恐惧,那么国破家亡的恐惧之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我听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把船浮起来,水也能把船打翻,主公您用这船和水的比喻想想什么叫危险,那么危险的感
觉怎么能不涌上心头呢 掌握国家大权,身在万民之上,就像用一根烂绳子来驾
【高三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 页)】
H-G
驭飞跑的骏马。《周易》说:‘踩在老虎的尾巴上。’《诗经》说:‘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那不也是很危险吗 ”哀公拜了
两拜说:“寡人虽然不聪慧,也要实践您的这番教导。”
材料二: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
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
失,最终到了灭亡的结局。我已经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况。千
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尚书》说:‘值得爱的不是君吗 值得畏的不是民吗 ’做天子的,如果有道
那么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那么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实在可怕啊。”魏征回答说:“从古以来丧失国家的君
主,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
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心态,国家的气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君主,是
船;百姓,是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打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值得敬畏,确实是这样。”
太宗坚持竭力实行,毫不懈怠,几年之间,天下安康和睦,突厥被打败臣服,于是太宗对群臣说:“贞观初年,人们都持
不同意见,认为当今一定不能实行帝道、王道,只有魏征劝我推行。我听了他的话,不过几年,就做到中原安宁,边远的外族
臣服。使我终于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征的功劳。”又回头对魏征说:“玉虽然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没有遇上好
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块碎石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我虽然没有美好的本
质,被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能有今天这样的功业,你也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匠啊。”
15. A(“暗示百官朝见皇上的宏大场面”有误,此处描写大明宫的建筑,肃穆中透出春天的生机,但还没有写到百官朝见皇上
的场面。)
16.①银烛朝天,作者已经早早赶往朝廷,体现出恪尽职守的精神。②剑珮声响,御香薰衣,走在大殿的台阶上,暗含朝廷官
员的自豪之意。③勉励两省僚友,共沐皇恩,为朝廷建言献策,体现积极治国的情怀。(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7.(1)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3)示例: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第 3 小题如有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也给分)
18.①表明这场冷雨下的范围之广,突出了其连绵不绝的特点。(1 分)②表明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逐步地变得开阔。(2 分)③
与前文的短句搭配,给读者错落有致、酣畅淋漓的感觉。(2 分)
19.①“迷换”应为“迷幻”。②“必竟”应为“毕竟”(每处 2 分)
20.①都是从小被激发出科学热情的 ②更要提醒孩子注意防范安全隐患(每处 2 分,只要意思对,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1.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入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原料,那些原料经历了多个环节的再生产,毒性仍然存在。(“加入了”前
加“被”;“但是”前后不存在转折关系,所以删除“但是”一词。每处 2 分。其他答案修改正确且不改变原意,酌情给分)
22. C(材料中的“科学玩具”和 C 项“木”“树”的引号都表示强调。A 项“慈祥”引号表示反语,B 项“活菩萨”引号表示比
喻义,D 项“杂交水稻之父”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3.审题指导:材料所选名言都是有关学习的句子,大多为考生所熟悉,有的甚至出自教材。但三组名言各有对比之处,如果
不细加思考,可能会被“情理相悖”所误导。审题时要弄明白每句名言所处的情境、论述的对象。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习”与“反思”的辩证关系,这个“思”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的反思,针对
的是只会努力学习不善于思考的情况。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思”,是指不愿意学习的情境下的
胡思乱想。两句话中的“思”内涵不一样。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强调的是读书的“量”,由“量”的积累最终会引起“质”的变化,但里面的
“破”也是对“质”的要求,读书要读破、读通,这一点与朱熹的主张相同。朱熹说“读书要精读”,就是把书读透,在没
有读透一本书的情况下不要贪多。朱熹在此强调精读,并没有反对多读。
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读书多了之后,人的气质就会得到升华。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批评读书,这
句话的背景是面对外敌入侵时,读书人恨自己不能用所读之书与敌人作战,是知识分子一种爱国的表现。
写作提示:①可以立足于学习本身,就其中一组名言展开议论发表看法;②可以从名言的背景出发,弄清楚它们针对的
特殊情况,不可错误理解古人,甚至胡乱引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③不拘泥于古人对问题的成见,只要自己投入学
习,也一样会有深刻的感悟。至于孰是孰非,用自己的实践去体会。
【高三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 页)】
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