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是全方面的,涉及多领域,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是重点任务。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那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抓好搞活农村流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统筹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产业的根本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那如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加强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不要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抓紧补上短板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上,回应群众关切。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城和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有效治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那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要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设平安乡村。
(摘编自顾仲阳、李晓晴《统筹“三个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材料二:
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全面振兴。
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加大乡村产业规划引导,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要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土地资源条件、产业优势等,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引导产业科学转型,提升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促进农旅融合,激发产业新活力。
注重乡村文化振兴,重视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加强乡村振兴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划定保留历史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记忆、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非物质要素,结合保护当地乡村世代传承,与村民生活具有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以及特色的文化空间。加强乡村文化复兴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人文乡村建设的试验,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加大乡村生态振兴,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坚持绿色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优势、田园风光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修复生态环境,杜绝发展高污染产业等。要遵循自然与开发相辅相成原则,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传统和原真性的乡土文化。
加强乡村组织振兴,强调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推行共建结对统筹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乡村规划引领,加强整体管控,制订乡村规划行动计划。积极调动乡贤、大学生、村民、村干部和企业等共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合作组织和乡村精英、能人、乡贤等主体的作用,建立起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为乡村的发展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保障。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
(摘编自谭艳丽、陈艳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振兴是全方面的,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而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又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之举。
B.要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继续扩大城区人口规模,不断减少乡村人口数量。
C.乡村振兴可以挖掘乡村生态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所以其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
D.加强乡村组织振兴要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需要社会协同、公共参与,还需要法治保障。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农民增收致富是发展乡村产业的根本,要完善有关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B.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回应群众在教育、医疗等问题上的关切。
C.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很重要,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各地要大力引进各种产业,推进产业发展。
D.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任务艰巨,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属于“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范畴的一项是( )
A.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B.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
C.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城和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D.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乡村振兴”,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评论说:推进乡村振兴,仅仅让乡村变得富裕是不够的,还要让乡村变得更文明更美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度
铁凝
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包房,在丽景酒店三楼。
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大约八点才能到。
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村插队的人。她下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看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一家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省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家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
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是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制服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孤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男子乒乓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一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在经历了一整夜的长途跋涉之后,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名牌的,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一些“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程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遗憾。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校看了比赛,但村里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握手不可。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乎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洁白纯真。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
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茶,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么。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秀蕊走进法兰西时,从胡晓南他们那里得知李博的航班晚点了,胡晓南他们的高谈阔论引发了程秀蕊的反感和不快。
B.生于黑石头村的程秀蕊三十多年前与来这里插队的胡晓南他们相识。胡晓南、王芳芳、宋大刚和李博现在的事业都不错。
C.当年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成了C市的市民,但她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
D.文章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如文末“这样想着……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写程秀蕊想明白了一些道理,自己也解脱了。
7.关于文中“乒乓球比赛”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的那一场乒乓球比赛是在吴端和李博之间进行的,是由程秀蕊促成的。
B.李博和吴端如约会面,两人比赛时使用的球拍差别大,暗示了比赛的结果。
C.据说吴端和李博在赛前、赛后互相握手,程秀蕊因为她娘做手术而没去观赛。
D.程秀蕊到处打听比赛的结果,后来又去问李博,但李博没有告诉她谁赢了。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小说的主人公是李博还是程秀蕊?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②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材料二:
方山子③,光、黄④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⑤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⑥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⑦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⑧,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⑨,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注]①范滂:东汉人,字孟博,少年时便怀大志。②梅圣俞: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③方山子:陈慥,字季常。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④光、黄:光州、黄州。⑤朱家、郭解: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⑥方屋:方顶。⑦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喜戴之。⑧岐亭:地名。⑨岐下:地名,凤翔,其东北有岐山。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既耸然A异之B独念C方山子少D时E使酒F好剑G用财H如粪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
B.当,这里指应当,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中的“当”词义不同。
C.“适见焉”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词义相同。
D.“环堵萧然”与“ 使之然也”(《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然”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苏轼读书。母亲读东汉《范滂传》,苏轼表示想做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学父亲苏洵写文章,苏轼很有天赋。苏轼把忠于君王作为根本,但小人忌恨和排挤苏轼,不让他安心在朝廷中任职。
C.苏轼曾在凤翔见到方山子带着随从在西山游猎,随从未能射中飞鹊,而方山子一箭射中飞鹊。方山子认为自己是一代豪杰。
D.方山子年轻时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方山子。方山子后来为了做官享福而改变志趣,发奋读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14.苏轼为什么会给方山子作传?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②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公元761年杜甫于成都作此诗。②西山:在成都西边,主峰终年积雪。③风尘:这里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野望时望见西山和清江,诗人跃马出郊,感伤时局,怀念诸弟。
B.首联写西山主峰白雪皑皑,士兵戍守着三城,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清江。
C.颔联中诗人感慨因战火而兄弟分离,诗人想着诸弟落难而正哭着寻找他。
D.尾联中“极目”呼应“野望”,诗人在郊外放眼远眺,无法忍受这人间萧条。
16.这首诗的颈联与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蚯蚓“”和螃蟹“”形成对比,揭示了二者不同生活处境的原因,证明了学习需要专心致志的观点。
(2)古诗文常常蕴含着古人对天文的认知,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写月亮升起,在星宿之间徘徊。
(3)小明在背诵李煜《虞美人》时,由“,”两句想到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它们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 ① 的人生转变,往往始于一个偶然的事件。骤然降临的双腿瘫痪,使生命的意义有了疑问,是生,还是死?只有当人被逼到考虑生死的时刻,才有可能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在深深的绝望之中,史铁生发现生命的偶然和苦难的无常。残缺和苦难,就像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是无法自我把握的,人生充满了荒诞感和虚无感。看透生活,却热爱生活,这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史铁生因而比同时代的人跨越得更远。这种理想主义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
由目的转向过程的理想主义,很可能是经受过虚无主义思想洗礼的新生代更容易接受的一种信仰方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坦然承认,他当初投身写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别人眼里也能有点光彩。对于如此卑微的写作动机,传统理想主义者大概是 ② 的,但(甲),因为它是那样的真切,那样的诚挚,显示出有生理残缺的史铁生作为一个人、一个理想主义者反抗命运、争取尊严的非凡勇气,显现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所真正拥有的精神力量。比起救世,史铁生更注重的是救心,对个人灵魂和精神残缺的拯救。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手握终极真理,他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终极发问,却不能获得终极的解答。自由与爱,(乙),而不是以答案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史铁生习惯于 ③ 地想问题,想着他人,总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对话,进行真诚地交流。真正的精神圣徒是谦卑的,史铁生已经接近了这样的境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加点的“洗礼”用的是该词的比喻义。请用“风浪”和“分水岭”各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这两个词语的比喻义,表达简洁准确。
2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根据第一段,简要概括史铁生的人生转变历程。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和外力。而老师和长辈经常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承德市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和文言文译文
答案
1.答案:D(3分)
2.答案:C(3分)
3.答案:B(3分)
4.答案:
材料一侧重阐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以及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4分)
材料二侧重阐述乡村振兴的内涵: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全面振兴,以及如何推进这些方面的振兴。(4分)
5.答案:
推进乡村振兴,要抓好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百姓收入,让乡村变得富裕,这些是基础,但还不够。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是个系统工程。(3分)
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变得更文明。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视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平安乡村。(3分)
要保护生态环境,让乡村变得更美丽。坚持绿色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优势、田园风光优势,最大限度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传统和原真性的乡土文化。(3分)
6.答案:A(3分)
7.答案:B(3分)
8.答案: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当年乒乓球比赛的赢家,程秀蕊很欣赏这种“风度”——看淡输赢的生活态度。(3分)
程秀蕊一直追寻看淡输赢的生活态度,但在现实的城市生活里难以见到这样的风度,人们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3分)
9.答案:
示例一:主人公是李博。(1分)
情节上,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写吴端和李博的乒乓球比赛,写李博表现出的风度。(3分)
主题上,主要通过李博的言行来揭示主题,生活要看淡输赢。(3分)
标题上,“风度”指向人物李博,写他的“风度”。(3分)
示例二:主人公是程秀蕊。(1分)
情节上,小说虽然用较大篇幅写吴端和李博的乒乓球比赛,但主要是为了写程秀蕊感受到李博的风度。(3分)
主题上,主要通过程秀蕊的心理感受和一生追寻来揭示主题,生活要看淡输赢。(3分)
标题上,“风度”指向人物程秀蕊,她欣赏看淡输赢的生活态度,一直追寻这种生活态度。(3分)
答案:BEG(3分)
答案:C(3分)
答案:D(3分)
答案:
主考官欧阳修思索有用来救治这种文风弊病的(方法)。(当他)见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又惊又喜,就想(将其)选评为第一名。(4分)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还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隐居)山中的人呢!(4分)
答案:
苏轼与方山子是老朋友,二人有交情,苏轼比较了解方山子。(2分)
方山子的人生前后反差大,早年豪放富贵,后来清苦隐居,这引起了苏轼的兴趣与思考。(2分)
苏轼从方山子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2分)
苏轼给方山子作传也是为了彰显方山子特立独行、坚守自我的精神,并借此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2分)
答案:C(3分)
答案:
同:都表达了年老多病的感伤,漂泊他乡的忧伤。(3分)
异:《野望》颈联还表达了报效朝廷的惭愧;《登高》颈联还表达了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3分)
答案: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每空1分,共2分)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每空1分,共2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每空1分,共2分)
答案:
①脱胎换骨
②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③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每空1分,共3分)
答案:
①他是一个在工作中历经风浪考验而坚韧不拔的人。(2分)
②他的学业生涯迎来了重要的分水岭。(2分)
答案:他当初投身写作的目的仅仅是(他当初投身写作仅仅是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能有点光彩。(3分)
答案:
甲:我被它深深地感动(2分)
乙:总是以问题的方式(2分)
答案:史铁生因双腿瘫痪而陷入绝望之中,他虽然看透生活,但是依然热爱生活,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史铁生因此比同时代的人跨越得更远。(5分)
作文(60分):略,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苏轼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时,苏轼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破碎怪癖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思索有用来救治这种文风弊病的(方法),(当他)见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又惊又喜,就想(将其)选评为第一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作,便放在第二名;(苏轼)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名,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推荐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刚开始听到的人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大家就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和弟弟苏辙,学父亲苏洵写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可以写成文章。他的文章博大丰富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应考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忠于君王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公正的议论,正直无畏的节操,群臣没有超出他的。但被小人忌恨和排挤,(小人)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中(任职)。
材料二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而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于那个时代,然而始终没有遇到(机会)。(到了)晚年(他)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他)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读书人)的衣帽,徒步在山中来往,人们没有谁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巧碰见了他。我说:“哎呀!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家里四壁一副萧条的样子,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酒任性且喜欢使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在凤翔,见到方山于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奋力地鞭马独自冲出去,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还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隐居)山中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