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
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摘编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
材料二:
11月初,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大型推土机来回穿梭、平整沙地。指着自己承包的一块沙地,民丰县尼雅镇甫甫克村村民麦麦提敏·加帕尔的话语中充满期待:“等地平好了,我先种上红柳、梭梭。过几年地块完全改良好了,再种板蓝根等中药材。”
后河坝是民丰县的风沙策源地,距县城北部仅8公里,与县城隔尼雅河相望,沙漠面积达20万亩。长期以来,后河坝一起风,民丰县城就沙尘漫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后,这里成为民丰县锁边治沙的主战场。
今年7月,甫甫克村召开大会,动员村民承包沙地,在后河坝治沙。当时,很多村民不敢应承,麦麦提敏·加帕尔也心存疑虑:这里的治沙难度实在太大了!
如何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7月,和田地委组织多部门协同制定《农户、合作社参与防沙治沙活动流程》,引导农户参与治沙,并规范从申请到验收办证的完整流程。文件明确,国有未利用沙地可划转村集体管理,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村集体与有意愿发展沙产业的农户签订治沙租赁合同。
具体来说,前期的路、电、水井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安排技术员上门指导村民种植灌木;灌木成活率达到85%的,向村民发放奖补。
奖补资金从哪来?今年起,新疆每年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新增的防沙治沙项目,采取“预拨+清算”的方式结算。项目资金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对参与治沙主体实行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在政策支持激励下,麦麦提敏·加帕尔联合5户村民,承包了1350亩沙地。目前,尼雅镇共有61户居民承包了5500亩沙地。
完成锁边治沙任务、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密不可分。
“治沙,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民丰县委书记主海峰介绍,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共规划实施三期工程。最靠近县城的一期工程,已由政府主导完成,共建成沙区生态防护林3万亩;从二期工程开始,动员当地农户和企业承包。“二期工程中,当地农户参与2.87万亩,当地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1.32万亩。社会力量被充分调动,群众治沙积极性高涨。”主海峰说。
此外,新疆还积极吸引央企等大型国企参与治沙工作。
从民丰县城出发,向东驱车约50公里,到达亚瓦通古孜乡的一处沙漠。推土机、挖掘机轰隆作响,将一个个沙包夷为平地。“我们在这里实施13万亩治沙工程,项目外围采取‘高立式沙障+草方格’方式进行工程固沙,内部建设防风林带,林网内规划种植胡杨、沙枣等。”中铁建发展集团民丰新能源治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硕介绍。
于硕表示,企业一边治沙,一边与新疆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组建科研及培育基地,开展育种育苗、有机农业、光能高效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试验,继而发展相关沙产业,“既能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又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多方合作共赢,防沙治沙可持续。目前,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沙地41.2万亩,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9日第13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是要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壮大群众力量。
B.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必须发动群众,使人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和党一起奋斗。
C.后沙坝沙漠面积达到20万亩,治理难度极大,因此在政府动员村民承包沙地时,许多村民心里没底。
D.目前,已有大量群众和许多企业参与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中,防沙治沙统一战线正在初步形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文章要“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的闭幕词就贯彻了这一主张。
B.材料二中两次运用了设问句,不仅使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而且设问间形成联系,行文逻辑更严密。
C.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中,一些央企等大型国企积极参与,说明相比民营企业,央企国企等更看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D.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中党和政府靠发动群众取得了胜利,表明“放手发动群众”这一路线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3.下面最适合作为材料二通讯标题的一项是( )
A.久久为功——植绿缚沙,40多年持续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B.因地制宜——结合各地风沙成因及气象、水文等条件,探索多种治沙模式
C.群策群力——发动群众参与,吸引企业加入,调动各方治沙积极性
D.绿富同兴——让沙产业发展和沙漠生态治理相得益彰
4.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中,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请梳理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膀
王愿坚
①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②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③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④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⑤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⑥“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⑦“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⑧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⑨“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⑩“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节选自王愿坚作品,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小秦因挑扁担吃力而“轻轻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的愁烦和无奈,他后悔挑起了扁担。
B.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出长征路上的艰苦与不易。
C.小秦在朱总司令的指引下不仅看到了远方的篝火,还看到草地边和陕北,这三个地点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D.选文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塑造的都是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经历和性格不同,但都对革命有极大热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当时环境的不利,也烘托了小秦因伤病无法挑担前行的艰难。
B.小说从高潮起笔,运用倒叙手法记叙了小秦遇到担子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手法来刻画朱总司令的形象,鲜明地刻画出伟人的革命气质与领袖风范。
D.小说在刻画小秦这一形象时,借助记叙一件事来实现人物的成长认知,小秦在扁担的“挑卸”间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肩膀”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真实而崇高”构成了王愿坚叙述长征的美学特征。请结合文本就这一美学特征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魏王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师仪礼。太子出殿门迎,先拜师,师答拜,每门让师。师坐,太子乃坐。与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材料三: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学之道A严B师为难C师严然后道D尊E道尊F然后民知G敬H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老师,与《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师”意思和用法不同。
B.益,甲骨文写法为,本义为水满溢出器皿,此处意思是“增加”,是本义的引申义。
C.门,名词用作动词,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D.卒,最终,与《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大学之礼,天子的老师在接受天子诏书时候不需要面朝北,行为臣之礼。
B.太宗认为周成王之所以能成为圣君,主要是因为他的老师和周围的人的影响。
C.太宗曾经当面告诫魏王李泰以后面对王珪要像面对自己一样,必须格外尊敬。
D.太宗下令编撰了太子接待老师的礼节,规定太子给老师写信时,要书“惶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
(2)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14.材料三中宋濂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的第二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的诗交好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有欣然回忆的意味,并以花开一年比衬时光易逝,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国家前途的渺茫,也包含对个人前途的迷茫,诗人深感忧愁苦闷,黯然无光。
C.颈联两句恰如范仲淹评论“仁者之言”,诗人真实地反思了自我,由于多病归隐,因而有愧于国家。
D.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不仅借普照两地的月光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更想用月轮来寄托渴望与朋友相聚之意。
16.刘熙载《艺概》说:“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和现实中的“”,写出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现在人民欢快迎神赛社的巨大反差。
(3)习总书记曾在新年致辞中说到“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古诗文中不乏借黄河或长江抒发情感的句子,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的和恶劣的天气和厄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8.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并写出它的近义成语和反义成语。
谐音成语:①近义成语:②反义成语:③
19.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收蚕”之日人们紧张的心理状态。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千百年”“誓师典礼”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句式结构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具有表意特点,造字的构形取象一般来自造字者视线所及的事物。民俗作为人们模式化的生活文化,自然是造字者最多的身边所见,难免在汉字构形中留下民俗基因的印记。总体来看, ① 大致可以通过形象、义符和声符所含信息来呈现。
在字形隶变发生以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构形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而形成的,如“为”字的甲骨文像“爪”(人手)牵着“象”,蕴含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民众“役象以助劳”的生产习俗。
随着汉字构形图像性的消退,用文字自身意义来表义的“义符”逐渐增多,因此,民俗基因在晚出的文字中常常 ② 。这里的“义符”包括形声字的义符和会意字的表义部件。比如,《说文解字》认为始见于秦简中的“郵(邮)”字是由“垂”“邑”合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垂,边也。”“邑,国也。”二者合起来表示“境上”(边远区域)的“行书舍”(传送书信的客舍),“邮”字的构形蕴含着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驿站型传信方式的习俗。
汉字构形中的声符所示语源有些也蕴含着民俗。例如,“婚”字,从女昏声,之所以用“昏”作声旁,是因为古代有抢婚习俗, ③ ,所以“婚”的音义来源于黄昏的“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两字,分别谈谈它们的构形及其蕴含的习俗信息。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一部分的压力,来自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同时,这种期望也许能鞭策我们不断进取,变成动力。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成长中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答案和文言文译文
答案
1.答案:A(3分)
2.答案:C(3分)
3.答案:C(3分)
4.答案:
借愚公移山中的两座大山喻指现实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指明目前铲除两座大山的任务仍然艰巨。(3分)
借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决心鼓舞全党同志,只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3分)
用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人定胜天来启示全党同志,发动人民的力量,始终走群众路线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3分)
5.答案:
动员工作:动员村民承包沙地。(2分)
规范工作:协同制定流程,规范流程。(2分)
帮扶工作:设施投资、技术帮扶、资金投入。(3分)
号召工作:鼓励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沙工作。(2分)
6.答案:A(3分)
7.答案:B(3分)
8.答案:
“肩膀”不仅指通信员小秦用来挑担子的身体部位,更象征着革命战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了革命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与担当。(3分)
“肩膀”还是力量的象征,寓示着革命队伍中每一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共同支撑起革命的重任,推动历史的前进。(3分)
“肩膀”也象征着磨练意志,表现了坚强的年轻战士经过磨练必将能接过革命的重担,完成革命的重任。(3分)
9.答案:示例:王愿坚的《肩膀》将长征的真实与崇高演绎得淋漓尽致。草地上的暴雨突至和饥寒交迫是长征艰难的真实注脚,小秦的困境映射无数战士的坎坷。而朱总司令的关怀备至与率先垂范,小秦重拾扁担的坚毅,尽显人性光辉与责任担当。这种真实苦难与崇高精神的交织,构建起了震撼人心的长征美学。(6分)
10.答案:ACE(3分)
11.答案:D(3分)
12.答案:C(3分)
13.答案:
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不骄傲安逸的,因此覆亡就随之而来了,很少能够自救。(4分)
老师,是用德行教导人的人。如果老师的地位低微,太子就没有了学习的榜样。(4分)
14.答案:
趋行百里,亲自求教。(1分)
立侍左右,伺机就教。(1分)
俯身倾耳,态度恭敬。(1分)
遭遇叱咄,礼色愈恭。(1分)
待师欣悦,再次求教。(1分)
15.答案:C(3分)
16.答案:
凝重方面:
情感深沉真挚:诗中体现了韦应物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如“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在时间的流逝中蕴含着浓浓的思念,情感凝重。并且诗里也流露出他对百姓生活和自身职责的担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种因苍生之苦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深沉而凝重,展现出一个士大夫的责任感。(3分)
结构严谨规范: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在这首诗中“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严格对仗。在形式上体现了律诗的规范性,给人一种凝重端庄之感。(3分)
流动方面:
思绪自然流转:从回忆与友人分别的场景开始,“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随后思绪转到对世事难料的感慨,“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接着又谈及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为官的惭愧,最后又回扣到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诗人的思绪如同潺潺溪流,自然地在不同主题之间过渡,使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流畅自然。(3分)
韵律和谐畅达:在韵律上,此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使得诗歌在音韵上有流动之感,不会因凝重的情感和严谨的结构而显得呆滞。(3分)
答案: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空1分,共2分)
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每空1分,共2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情)(每空1分,共2分,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
①称心如意
②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
③事与愿违、大失所望(每空1分,共3分)
答案:D(3分)
答案:
句式特点:长句且无标点,多定语修饰,字脚绵密,节奏快。(3分)
表达效果:营造了迫切、紧张的氛围,表意丰富;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之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3分)
答案:
①汉字构形中的民俗基因
②通过义符来呈现
③抢婚往往在黄昏时分(每空2分,共6分)
答案:
示例1:男,从田从力,指用力(犁)在田间劳作,蕴含古代男子“主田间劳作”的习俗(3分)
示例2:社,从示从土,蕴含古代农耕社会对土地崇敬的习俗。(3分)
示例3:财,从贝才声,义符“贝”蕴含古代以贝壳作为货币的习俗。(3分)
作文(60分):略,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凡是为学之道,尊敬老师是最难得。老师受到尊敬,这样之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这样之后人民才会敬畏学习,认真求学。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当臣子代表死者充当受祭的人时,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他;另一种是当臣子担任君王的老师时,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君主的老师即使在接受君主的诏书时,也不必面向北方行君臣之礼,这就是君主用来表示尊师重道的方法。
材料二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拥有上等智慧的人,自然不会受到外界影响,但是中等才智的人往往没有恒定不变的心,会随着所受的教导而发生变化,何况太子的太师、太保这类人选,自古以来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召公担任太保、太傅。成王身边都是贤良之人,每天都能听到高雅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增加他的美德,使他成为圣明的君主。秦朝的胡亥,任用赵高做他的师傅,赵高用刑法来教导他,等到胡亥继位后,诛杀功臣,杀害亲族,残酷暴虐不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是受身边亲近之人影响的。我如今要为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能够学习师傅的礼仪风度,从中有所收获。你们可以去寻访那些正直、忠诚、守信的人,每人举荐两三个。”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在深宫中出生,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不骄纵安逸的,因此覆亡的情况也就随之而来,很少能自我保全。我现在要严格教导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平安无事。王珪,我任用他很长时间了,很了解他为人刚正耿直,心中存有忠孝的品德,所以选他做儿子的师傅。你应当告诉魏王李泰,每次面对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更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按照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当时的议论的人认为他们做得很好。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师傅,是(凭借)用道德来引导人的职业。如果师傅身份卑微,太子就没有可效仿的准则了。”于是下诏命令撰写太子迎接师傅的礼仪规范。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傅,先向师傅行拜师礼,师傅回拜,经过每道门时都要让师傅先行。师傅坐下后,太子才能坐下。给师傅写信,开头要写上“惶恐”,结尾要写上“惶恐再拜”。
材料三
已经成年之后,我越发倾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同自己交往切磋,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不曾稍微缓和一下言辞和脸色。我站着陪侍在他身旁,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斥,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收获一定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