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7: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1]。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2]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case[3]。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注释:[1]折狱:断案。[2]Sportsmanship:运动员风范,体育道德。[3]Test case:判决同类案件可援用的判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每个人都注重修身,注重克己,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那么理想的礼治秩序就可能形成。
B.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人们把生活各方面的规则内化成习惯,这也成为人们维持礼治社会的重要方式。
C.文中“子不教”是“父之过”的“连坐”之法,表明了乡土社会中的长辈应该负起教化的责任。
D.法官为保护个人权利,在处理诉讼中,并不考虑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以期获得以后可以长期遵守的规则。
2.对上述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上社会是礼治社会,人们从小学“礼”,注重修身和自我的约束。
B.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律师,人们按约定俗成的规则生活。
C.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法律因时而变,律师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
D.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用来明辨是非,也用来保护公民的利益。
3.作者以“球赛”为喻,其意图是( )
A.在乡土社会里,解决纠纷的方法是由维护秩序的长老来判罚。
B.说明一旦有人违反规矩,破坏秩序,整个球赛就无法进行下去。
C.运用类比,说明乡民经过长期的教育,将外在规则内化为习惯。
D.人们发生纠纷后,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而是用传统礼俗来解决。
4.作者举《包公案》《施公案》成为传统畅销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无讼观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影响力。 B.包公、施公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包公、施公是传统中公正执法的化身。 D.包公、施公都是无讼制度的维护者。
5.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郑士波
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终于,母亲忍不住了,对我说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们明年再考。”
我平静地询问后得知,曹二姑给我批的八字是:没有上大学的命。
父母比我还焦虑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就偷偷去找了我们那个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
对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对于考试,我非常自信。
我不相信自己没有考大学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个二本大学吧。
知了单调地鸣叫着,叫声没完没了,从敞开的窗户传进来,让即将十八岁的我极度烦躁。空气异常燥热,一点风都没有,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如同烙饼在滚烫的热锅上被来回翻动。
漫长的等待,让我的自信一点一点失去。我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关上灯之后,双眼盯着黑黑的屋顶,困却睡不着。因为睡不着,眼泪总是流个不停。
耳边不时传来邻居们的闲话,说是哪个成绩好的同学去年没有考上,复读了一年,今年还是没考好。有人对父母说:“你们家波仔不是成绩很好吗?不会也考不上吧?”
还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给我批的命,到处宣扬道:“成绩好有啥用啊?没那个命也不行啊。人斗得过命吗?”
我开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会怎么选择呢?①是出门打工赚钱,还是复读一年呢?或者在家务农?或是做点小生意?我不知道。因为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读书,我想考上大学。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在连续一周的失眠后,我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都是头发。头顶前部已经掉光了,两侧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见头皮了。
就在我原本茂密的头发快要掉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要去北京的前几天,母亲带着我进了一趟城。给我买了一套秋衣秋裤后,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断码的鞋。
她腆着脸,带着乞求的语气,让卖鞋的人再便宜一点。
“我还没见过这么便宜的鞋还要讲价的。”女老板有些轻蔑地说,“要是没钱,就不要买了。我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又不是开善堂的。五十是最低价,你爱买不买!”
“可是,我只有四十块钱了。老板,你就行行好,卖给我好不好?”
母亲这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说:“妈,我不要了;我还有鞋穿。”
母亲听到我这句话,看着我右脚那只破了个洞的鞋,眼泪扑簌簌就下来了:“我太穷了!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我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
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来:“我无能啊!我对不起我优秀的儿子啊!”
我本来想劝母亲说,我实在不需要一双新鞋,破的那双鞋补一补,还能接着穿的。可是,一看见母亲哭,我有点懵了,一时间不知所措。
卖鞋的那个女人看母亲哭了,也慌了,说:“大姐,你先别哭嘛,有事好好说。我真的给你的是最低价了,我从厂里拿的就是这个价,真的没有跟你多要一分钱。”
她冲着发愣的我说:“你劝劝你妈妈,让她别哭了。我三十卖给你们了,我亏二十块钱!给你们留十块钱坐车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
母亲听到这句话,止住了哭声,她用手抹了抹脸上的眼泪,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从兜里掏出一个方帕子,打开,把几张发皱的零票子数了又数,付了钱,一个劲地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你真是菩萨转世。”
卖鞋的女老板接过钱,把鞋递给我说:“你先试试这双,看合适不合适。这些鞋你看哪双合适,阿姨都给你一个价。”“这双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虽然有点夹脚,可是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码的,要么就是小码的,刚好合适的肯定不在这里卖。
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终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学了!我内心有一种短暂的莫名的兴奋。为了省钱,我只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家里没人送我。母亲把东借西凑来的学费缝进我的裤子里。
③刚刚步入十八岁的我啊,意识到了某种意义。这一次不仅仅是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一个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学。更重要的是,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我要独自一个人去走自己的路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县,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
我一个人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到达了北京。④一排排房屋映入眼帘、郊区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开进去一点,就有了楼群,高大的楼群,宽阔的街道,还有奔跑着的汽车……
列车缓慢进入市区,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样舒缓地打开,冲我张开了她的怀抱……
(选自《飞天》,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二姑是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母亲相信她,怕“我”难过,忍不住宽慰“我”。
B.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和母亲买鞋的情节,为后文写“我”即将出门远行做铺垫。
C.小说结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
D.邻居们、卖鞋女人对我的生活境遇没法感同身受,他们是作者塑造的“看客”形象。
7.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几个问句,表现“我”高考后的焦虑、不安,证明“我”对这次高考异常看重。
B.句子②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由于家庭的贫困让母亲对钱过于吝惜、不舍。
C.句子③中意识到的“某种意义”,是指“我”要脱离家庭、脱离舒适区,独自去闯人生。
D.句子④中进入眼帘的楼群、街道、汽车,渲染了城市的热闹,烘托了“我”走出小城的喜悦。
8.从等待高考成绩到去北京上学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9.同处青春时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文本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孟子A称B人C之D患E在F好G为H人I师J由K魏晋氏L以M下N人O益P不Q事R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B.学者,指求学的人。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抗颜,意为态度严正,面色严正不屈,体现出柳宗元对韩愈为师行为的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B.文本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文本二中“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等表达体现了柳宗元对韩愈敢于为师的精神的赞扬。
D.文本二中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目的是为了证明“今之世人”不事师有一定的合理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韩愈倡导的择师标准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并简要概括“当今”世人耻学于师的原因有哪些?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别州民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裳【注】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注】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一诗赞美召伯。据说周朝召伯南巡时为了不惊扰百姓,在一甘棠树下办公。后以“甘棠”来称颂官吏的政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离任时,父老准备筵席,拦路相送。
B.诗歌前四句写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内心对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谓情真意切。
C.第三联描绘了因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农民遭遇饥荒的现实情况。
D.诗人临走时,还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当地的干旱灾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
16.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其一)》的点睛之笔。
(3)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眼症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眼部疾病,正悄然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眼部不适,更是眼表健康受损的“警示灯”,其背后的复杂成因与多样化的治疗方法值得医生深入探讨。医学上称干眼症为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由泪膜稳态失衡引发的眼表损害及不适症状。它与全身健康、生活习惯、环境等多个因素 A ,已是不少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干眼症的常见诱因之一。通常情况下,人们每分钟眨眼10-20次,这一动作有助于将泪液均匀地涂布于角膜与结膜表面,形成泪膜,保护和滋润我们的眼睛。但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由于人们长时间 B 地盯着屏幕,眼睛眨动的次数减少,这使泪膜得不到补充,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于是逐渐( 甲 )。
除此之外,造成干眼症的原因还有很多。①如过于干燥的环境会使眼睛失去水分,②加强干眼症的发生率;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的分泌减少,④也是引起干眼症的常见原因之一;⑤其他眼科疾病也可能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 乙 )?首先,应尽量控制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适当进行远眺或做眼保健操;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多眨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眼球表面干燥;也可使用蒸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以免烫伤眼睛。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保持眼球的湿润;还要养成室内通风的好习惯,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同时,建议合理饮食,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葡萄、芒果、猕猴桃、胡萝卜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心保护好它。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警示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对于“老虎”和“苍蝇”决不能姑息,要严厉打击。
B.叶老是爱国华侨,近年来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
C.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D.像他这样的“模范”,大家觉得社会上还是越少越好。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要求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作文。
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说:“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可/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请以“给我一个________就够了”为题目。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③书写工整,不涂改;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和文言文译文
  1.D(3分)
  2.D(3分)
  3.C(3分)
  4.A(3分)
  5.①乡土社会信奉礼治秩序,服膺传统规则。(3分)②人们在礼治秩序中修身、克己,如果身处讼事,会被看做逾越规矩、不知礼、破坏规矩(或破坏礼治秩序)。(3分)
  6.D(3分)
  7.B(3分)
  8.①没出成绩前内心是平静的;(2分)②对于曹二姑的批语完全不相信;(2分)③等待让“我”变得极度烦躁;(2分)④漫长的等待让“我”变得不自信;(2分)⑤因为要去北京上大学内心很兴奋。(2分)
  9.(1)都渴求进取。“我”渴望考上大学,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3分)(2)都淳朴善良。“我”不忍心看到母亲低声下气求人的样子,宁愿不买新鞋;“我”只在特价鞋里买鞋。香雪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3分)(3)都坚毅执着。“我”一直保持好成绩,坚信自己能考上大学,直到自己一人坐火车到北京上大学。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3分)
  10.BJN(3分,每选对一处得1分)
  11.C(3分)
  12.D(3分)
  13.(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4分,“所以”“受”“……者,……也”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4分,“不齿”“乃”“其”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原因:①当今社会很久没有从师学习的风气了;(3分)②士大夫之族有“(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的错误心理。(3分)
  15.D(3分)
  16.爱民如子,离任时仍心怀愧疚,心忧百姓;受民爱戴;希望救民于水火却又无能为力。(每点2分,共6分)
  17.(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每空1分,共2分)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每空1分,共2分)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每空1分,共2分)
  18.A(3分)
  19.甲:发展成干眼症乙:如何避免干眼症(每空2分,共4分)
  20.A.息息相关B.目不转睛(每空1分,共2分)
  21.(1)序号②,修改:增加了干眼症的发生率(2分)
  (2)序号③,修改:随着年龄的增长,泪液分泌减少(或“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的分泌减少”)(2分)
  22.作文(60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文言文译文
  文本一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懂得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不理解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名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本二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