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9 17:5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推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界的含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无限丰富,而表现在诗歌中的生活确是有限的,以有限反映无限,以不全求全,这要求诗歌以少总多,言在意外。古人追求“言不尽意”,诗歌讲究化“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技巧,这正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含蓄美的艺术追求。含蓄美在诗词中的表现形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形:
寄情于景。正如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寓在言外。”寄情于景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手法,作者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本意,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怀,表现出含蓄蕴藉美。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从夜听琵琶的角度,写征人边愁,颇为高妙。前三句都是结合着琵琶声抒写征人情怀,至于情怀怎样深,怎样浓,作者没有挑明,并在最后一句推出一个秋月当空静照长城的画面,不了了之,以蕴藉抒情,以有限表现无限,创造了一个既形象鲜明而又含蓄委婉的艺术境界。
比兴寄托。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寄托无限的感慨和杳渺的情思,从而取得含蓄蕴藉、意味悠长的审美效应。李东阳《麓堂诗话》云:“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这段话把比兴寄托的特点和作用作了具体阐述,颇为精当。
善留空白。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空白”是指在艺术表现上不说破,不填满,不质实,不胶着,有意制造艺术的虚白,从而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作者在诗歌的结构安排或意象组合中省略掉一些起交代和连接作用的陈述性成分,在似断还续中形成大量的“空白”,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空白这种艺术手段,古人或称之为“语不接而意接”,如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云:“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或称之为“似断似续”,如贺贻孙《诗筏》云:“诗文以不断不续为主,然须于似断似续处求之”。两者的表述虽不相同,但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空白的诗学实质,即都重视激发读者在欣赏中的想象。
旁敲侧击。即从侧面入手反映思想,从而构建一个含蓄不尽的艺术空间。诗歌当然离不开正面叙写,离不开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尤其在一些篇幅比较长的作品中,不能不使用正面叙写的笔墨。但正面叙写往往难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诗人往往旁敲侧击,采取侧面烘托的方法,把所要表现的内容放到“言外”去,从而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
总之,含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点,也是诗歌艺术美的体现,在诗词中的表现形态有多种情形。注重诗歌含蓄美,不但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想象能力,感受诗歌的美,提高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读者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编自葛金平《古典诗歌含蓄美的形态探析》)
材料二: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的矛盾、争论与斗争却由来已久,令人感慨万端。自从“五四”新诗(自由体白话诗)诞生,就以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阻挡之势称雄文坛,借助新文化运动和四九年后政权扶持提倡之力,更是几乎独霸文坛,将旧诗(古体诗、格律诗、传统诗词)压得喘不过气来,连存身之地都难觅踪影。
远的不说,仅从一直以来中国文联到中国作协的组织机构、安排设置、选拔人才、发展会员到办刊方针和刊载稿件,都看不到对写旧体诗词者的任何关照。再看看当今诗坛,那些雄踞高位、如雷贯耳的名诗人大诗人,全是以创作新诗为业为荣的,根本找不到一个写旧诗者的身影。在全国数以千计的文学期刊中,很难看到刊载旧体诗词的地方。截然悬殊的待遇,使得写新诗的人与写旧诗的人很难坐在一起,成为一种最明显不过的文坛怪象。
倘若说过去因为身处激进的革命年代,人们曾稀里糊涂做出过太多的打倒、否定与破坏,那么现在应该清醒理智些了,应致力于改造、改良和建设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和形式上作出的区分,而决非质量、成就的高低优劣区别。
新诗旧诗既是对手也是朋友,是对手就要相互较量竞争,是朋友则要相互支持配合。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互渗中不断消除异点,扩大融通。此外,共同组织各种创作、评奖活动,一起开研讨会,一道调研采风,加强和促进相互的了解,取长补短,共荣共赢。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让新诗、旧诗相互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良性竞争,打通古典与现代、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不同视野的诗美整合通道,将中国传统的诗词审美特质与当下的现代意识进行极具创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各自更大更快更佳的发展。
(摘编自蔡毅《新诗旧诗联盟共创诗歌辉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因为古人追求“言不尽意”,所以表现在诗歌中的生活确是有限的,要求诗歌以少总多,言在意外。
B.“空白”这种艺术手段,古人或称之为“语不接而意接”,或称之为“似断似续”,在似断还续中形成大量的“空白”,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
C.自从“五四”新诗(自由体白话诗)诞生,就以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阻挡之势称雄文坛,借助新文化运动和四九年后政权扶持提倡之力,独霸了文坛。
D.当今诗坛根本找不到一个写旧诗者的身影,旧诗和新诗的待遇截然悬殊,这使得写新诗的人与写旧诗的人无法坐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坛怪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材料一中引用朱熹的言论,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B.虽然诗歌离不开正面叙写,但是正面叙写往往难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可见侧面烘托要优于正面叙写。
C.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仅是从时间、内容和形式上作出区分,而决非质量、成就的高低优劣。
D.新诗和旧诗要相互支持配合,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互渗中不断消除异点,扩大融通。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含蓄美在诗词中的表现形态”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促进旧诗与新诗的共同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嫦娥
铁凝
从现在开始后退二十年,嫦娥在离B城150公里外的西部山区种莜麦。那村子名叫小道儿,单听村名,就知道那地方有多么狭小。嫦娥是小道儿的媳妇,就在那一年,二十年前,她丈夫开拖拉机从崖上摔下来,让嫦娥成了寡妇。那时候嫦娥二十岁不到。须知寡妇嫦娥还带着一个刚满六岁的儿子,那景况,真是叫人看着难。可是,突然间,正像很多小作家喜欢描写的那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道儿的嫦娥走进了B城,走进了该城有名的佟先生家中,并在不久成为佟先生的太太。
从现在开始后退二十年,佟先生五十岁。那时候全中国稍微识字的人对小说都有好感。佟先生凭一部写海外赤子(发了洋财的)万里归国寻亲,终于和荒山僻壤结发之妻相认的长篇小说立足文坛,媒体称他“大器晚成”。正是该过好日子的时候,佟太太却得了一种不治之症。这不治之症先从皮肤溃疡开始,到后来毛发脱落;再后来,佟太太连光也见不得了,光加速着皮肤的溃烂。这真是一种中国治不好,外国也治不了的病,佟先生急得快要疯了。保姆换了几位,都因嫌弃佟太太而先后离开。幸亏佟太太一个多年的同事,想起在深山里有一位新近丧夫的表侄女嫦娥,便把嫦娥引荐到佟先生跟前。
嫦娥将六岁的儿子留在小道儿,只身一人来到B城佟家,在佟太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尽心尽力一百天,直至佟太太体无完肤悄然去世。照理,佟太太去世之日也该是嫦娥离开佟家之时,可是嫦娥却留了下来,她的职务也由看护改做了女佣。女佣嫦娥的烹调手艺并不高强,但她吃苦在前,人很勤快。有一回,傍晚时分,佟先生出门散步,不小心将钥匙锁在屋里,一抬头看见正在倒垃圾的嫦娥,便自然而然地喊起她。嫦娥听罢,便直奔锅炉房而去。不一会,佟先生就见嫦娥肩荷一架巨大的铝制叉梯直奔他的单元而来。嫦娥支起叉梯,对准佟家阳台,便毫不犹豫地攀梯而上。那时佟先生双手扶梯仰望着登高的嫦娥,一瞬间佟先生想到了逝去的夫人,佟先生在潜意识里开始渴望一个康健的生命,一个身上有的是力气的生命。于是,自那天嫦娥入室取钥匙开始,佟先生和嫦娥的关系经过些演变,他们就结了婚。
对于佟先生和嫦娥的结婚,院里的人们理所当然的都表示出惊异。几年过去,院里对于嫦娥落户佟家仍然显出些排斥。嫦娥把这院里对她的排斥,总想成是必然中的必然:一个山里人,又是二茬。她的苦恼,多来自佟家内部。佟家的三个女儿首先对她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在外地念大学的老大老二已向佟先生声明,毕业后决不再回B城;正在佟先生身边的老三则不断向两位姐姐诉说着嫦娥到佟家后的细枝末节。嫦娥对此并不在意,还净捡老三爱吃的做。老三吃饭香甜,对嫦娥的贡献并不赞许,脸仍然阴沉着。嫦娥还是不恼。嫦娥终于又熬走了老三,老三也去外地上大学了。
写作之余,佟先生就不免以平和的心绪回顾一下自己的婚姻。回首这第二次婚姻,不能说叫他满意。老三的离家,无疑使嫦娥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感,她一下子好像成了佟家中所有空间的占有者。在这些显出空旷的空间里,她最愿意更多地盯着佟先生,她常在吃完饭、刷完碗之后,点上一支烟(老三的离佟家还使嫦娥学会了吸烟),走进佟先生的书房,搬把椅子坐在佟先生书桌旁边,盯着佟先生在稿纸上写字,间或也发出一两声感叹:“哼,写小说可不是个容易事儿。”那时佟先生便像受了惊吓似地抬头看嫦娥,他多半会看见她牙缝里的韭菜或某种面食的渣滓。为了避开眼前的嫦娥,佟先生便打发她到隔壁房间替自己抄几页小说(在小道儿,嫦娥是上过初中的)。谁曾想,这嫦娥先是把佟先生的稿子辨认明白誊写清楚,很快就不满足于这些了,她为佟先生改起了小说。有一次她举着一页稿纸兴冲冲地闯进书房对佟先生说:“闹了半天名人也出错儿呀,你看你把个闺女家‘好看’写成了‘受看’,叫我给你改过来了!还有,这儿……”没等嫦娥把话说完,佟先生火了,他夺过嫦娥手中的稿纸,将她赶出书房,并告诉她今后不准再进。这使嫦娥大惑不解,她想,原来男人都是有脾气的。
回首这第二次婚姻,佟先生也不能说不满意。首先嫦娥属于低消费的女人,她不讲究吃喝,不用化妆品,永远穿自己纳底子做的布鞋。其次佟先生碍于尊严和面子不便出面的事,唤一声嫦娥就行了。嫦娥会为佟先生和封阳台的工人一块钱一块钱地往下压价,当阳台封完嫦娥一趟趟地把成堆的废料装上推车运出院子,楼上的佟先生看着她,一刹那觉得她好似一名受雇于佟家的壮工,才悟出,他娶嫦娥决非以浪漫主义为基础,那实在是纯正的现实主义啊。有时嫦娥在院子里纳凉,天色晚了,风也凉了,人都散了,她还坐在那儿不走。书房里的佟先生往楼下看看,只看见一个豆粒大的小红点在漆黑的夜里忽明忽暗的,那是嫦娥手上的香烟。佟先生从不喊她回家,她在哪儿呆着不是呆着,在哪儿呆着她也是一个人呆着。
(节选自铁凝《寂寞嫦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的意外去世让嫦娥成了寡妇,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嫦娥进了城,并在不久后成为了佟先生的太太。
B.佟先生因一部长篇小说立足文坛,正是应该过好日子的时候,他的太太却得了不治之症,这使他急得要疯了。
C.嫦娥很能吃苦,在别的保姆都因嫌弃佟太太而先后离开时,她主动请缨,尽心尽力照顾佟太太,直到她去世。
D.自那天嫦娥入室取钥匙开始,佟先生和嫦娥的关系经过些演变。对于他们的婚姻院里的人们都表示出惊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奔”“肩荷”“攀梯而上”通过动作描写,主要是为了刻画嫦娥勤劳的形象。
B.文中用对比手法叙述了老三和嫦娥对彼此不同的态度,最终嫦娥熬走了老三。
C.“牙缝里的韭菜或某种面食的渣滓”是细节描写,这可能导致佟先生想避开她。
D.“她在哪儿呆着不是呆着,在哪儿呆着她也是一个人呆着”与文章的题目相照应。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佟先生对这第二次婚姻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
9.铁凝善于描写“处于困境中的女性”,请结合文本分析嫦娥在村子和在城里都遇到了哪些困境。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延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涧讽A百姓遮索B军顿C役直D后刺史E恶之F按其狱G贬涧H房州司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年号。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中的“乾隆”用法相同。
B.“迁”,表示贬官。与《琵琶行》中“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迁”含义相同。
C.“危”,认为危险。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的“危”含义相同。
D.“出”,放走。与《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出”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三岁时就成为了孤儿,和哥哥韩会一起生活,自发读书,后精通《六经》及百家学说,考取进士。
B.对于宪宗迎佛骨一事,韩愈深表厌恶,于是给皇帝上表,皇帝看后十分生气,果断下旨将其贬到潮州。
C.袁州人将儿女抵押,过期无力赎回后,儿女归债主所有,韩愈与袁州人约定,禁止用儿女做奴隶。
D.镇州叛乱,韩愈奉旨安抚,说服了王廷凑,解救了被围困的人,皇帝听闻他回复的话,十分开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2)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
14.梁衡评价韩愈“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请结合材料概括韩愈为国为民做了哪些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久侵罗袜”表明夜色之浓,主人公伫立时间之久。
B.“却下水晶帘”中,“却下”二字似断实连,直入幽微。
C.“深坐颦蛾眉”中的“深”字特指庭院的幽深,交代地点。
D.两首诗歌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虽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
16.同为抒发“怨情”之作,两首诗歌在抒发“怨情”时所用方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一语双关,表现伤己忧国之情的句子是:“,。”
(2)《劝学》中表现蚯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3)《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表明愁思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语言是一座房子,那么词语便是其中的“砖石”。历史 ① 不在发生变化,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词义也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 ② ,词义就出现了重大的演变。具体来说,词义的演变类型有:词义的扩大,这个主要是指一个词语的词义在发生变化以后,其所能够概括、反映和指向的内容范围比过去要大很多的现象;词义的缩小,主要是指汉语的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其含义所指向的客观事物的内容范围逐渐缩小的变化过程;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发展变化中词义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指称甲事物转为指称乙事物;感彩变化,或者是所表达的褒贬意义有所不同,或者是词义的轻重有所不同。
词义的演变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③ ,词汇因其与社会及百姓的交际生活联系最为直接,进而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馈最为灵敏,考察梳理词汇的变化,会给我们观察新时代的社会语言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
18.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是(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
B.“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与地坛》)
C.“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哦,香雪》)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词义演变类型。
(1)“禽”本是飞鸟走兽的通称,后专指飞鸟。
(2)“闻”本意是听见,后来指用鼻子嗅。
(3)“洗”本义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限于足。
(4)“诛”古义为责问、谴责,后来指杀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之作,里面记叙了乡土社会时期乡村人民的思想理念及行为习惯。费孝通先生自称《乡土中国》中的十四篇文章内容是杂话。“杂话”之“杂”,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式多样。有自身经历,有故事传说,有访谈对话,有经典文献,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庞杂。 ① 。“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治”“礼治”“人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利”等概念,在不同的层次上构成了一个较为严谨的体系。三是内容丰富。 ② :一是由各篇主要内容构成的“乡土中国”的理论体系,二是隐藏在各篇之中的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三是各篇之中所描述的乡土中国的典型现象与事实。三个方面夹杂在一起,相互融合,浑然天成。
“杂话”之“话”,主要体现在表达技巧上,也有三个特点。一是结构自由。每一篇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结构,不一定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各篇的观点并非集中呈现,而是散见于文中。二是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书中有叙述,有描写,有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 ③ 。从整体上看,《乡土中国》的语言是质朴的、自然的、通俗的、亲切的,有娓娓道来的谈话风,但其中也不乏幽默诙谐之语,不乏严谨缜密之句,不乏渊深智慧之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其中不乏幽默诙谐、严谨缜密、渊深智慧之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材料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去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和文言文译文
  1.B(3分)
  2.B(3分)
  3.A(3分)
  4.①首先提出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含蓄美这一观点,并说明其原因是现实生活无限而诗歌表现有限,需以少总多;(3分)②接着分别从寄情于景、比兴寄托、善留空白、旁敲侧击四种表现形态进行具体阐述,引用梅尧臣、朱熹、方东树、贺贻孙等人的言论加以论证;(3分)③最后总结含蓄美是古典诗歌主要特点和艺术美的体现,以及其对读者的重要作用。(3分)
  5.①消除偏见,认识到新旧诗仅是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分,而非质量、成就的高低优劣区别。(3分)②加强交流,开展新诗与旧诗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互渗中消除异点,扩大融通。(3分)③共同活动,组织新诗和旧诗创作者共同参与创作、评奖、研讨会、调研采风等活动,促进相互了解。(3分)④创新融合,打通古典与现代的诗美整合通道,将传统诗词审美特质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推动各自发展。(3分)
  6.C(3分)
  7.A(3分)
  8.①佟先生不满意的原因:嫦娥文化水平低却擅自改他的小说,这让佟先生觉得自己的创作尊严受到了侵犯,且嫦娥的行为不符合他对文化创作的专业认知。(3分)②佟先生满意的原因:嫦娥生活节俭,能帮他处理一些生活琐事,给他的生活带来便利,在实际生活方面满足了他的需求,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安稳。(3分)
  9.①在村子里,嫦娥的困境是丈夫意外去世,她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还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生活艰难。(3分)②在城里,她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作为山里人且是二婚,受到院里人的排斥;家庭关系方面,佟家女儿对她强烈反对,在家庭中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与佟先生的相处中,她因文化差异在参与佟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引发矛盾,不被理解。(3分)
  10.DFG(3分,每选对一处得1分)
  11.C(3分)
  12.B(3分)
  13.(1)韩愈,作为臣子,竟敢如此狂妄,实在是不能赦免。(4分,“敢尔”“固”“赦”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几天后溪水干涸,鳄鱼向西迁移了六十里,从此潮州没有了鳄鱼的祸患。(4分,“涸”“徙”“自是”“患”各1分)
  14.①关心民生疾苦,在潮州时解决鳄鱼之患,解救被抵押为奴的袁州人;(2分)②刚正不阿,上疏弹劾华阴令柳涧案中刺史的不法行为;(2分)③忠君爱国,冒死上表反对宪宗迎佛骨;(2分)④临危受命,前往镇州宣抚叛乱。(2分)
  15.C(3分)
  16.相同点:两首诗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抒发怨情,如《玉阶怨》中“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怨情》中“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泪痕湿”等,都没有直接点明怨情的具体原因,而是含蓄蕴藉地表达。(3分)不同点:《玉阶怨》还借助环境描写“玉阶生白露”来烘托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且以景语作结,更显余味无穷;《怨情》则侧重于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通过“颦蛾眉”“泪痕湿”等直接展现女子的愁怨神态。(3分)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每空1分,共2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每空1分,共2分)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空1分,共2分)
  18.D(3分)
  19.①无时无刻②日积月累③息息相关(每空1分,共3分)
  20.(1)词义的缩小(1分)
  (2)词义的转移(1分)
  (3)词义的扩大(1分)
  (4)词义的转移(1分)
  21.①二是体系严谨②主要有三个方面③三是语言风格多样(每空1分,共3分)
  22.原句将“幽默诙谐之语”“严谨缜密之句”“渊深智慧之笔”分开表述,更加强调了《乡土中国》语言在不同方面的特点,且“之语”“之句”“之笔”的表述使语言更具节奏感和变化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后的句子则显得较为平淡。(3分)
  23.作文(60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文言文译文
  韩愈,字退之,三岁时就成了孤儿,随伯父家的哥哥韩会被贬到岭南。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元和年间初期,暂时代理国子监博士一职,并分派到东都任职。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以为刺史与人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勘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竟然采用异族的风俗,用火烧灼自己的身体,把珍贵的物品丢弃,纷繁地堆积在路上。韩愈听后对此深感厌恶,于是上书陈述意见。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将要判处他死刑。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作为臣子,竟敢如此狂妄,实在是不能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当初韩愈到达潮州后,询问百姓的疾苦,都说:“恶溪中有鳄鱼,几乎吃光百姓的家畜,百姓因此贫穷。”几天后,韩愈亲自前往视察,命令他的属官秦济将一只羊一头猪投到溪水中,并向神灵祷告。几天后溪水干涸,鳄鱼向西迁移了六十里,从此潮州没有了鳄鱼的祸患。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到任后,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于是与他们约定,禁止(他们)把儿女作为奴隶。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