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走就走的旅行”激发了人们奔赴山海的热情。与那些人工打造的网红景点相比,文化悠久的历史名胜显得鹤立鸡群。
B.唐山市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高效统筹协调,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城市,守法、用法在唐山大地蔚然成风。
C.好的社会学著作,不仅应做到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见微知著,而且应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
D.哲学家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即毫不在意弗洛伊德提出的石破天惊的见解:人的行为动机受到无意识欲望的支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钱凯港,将成为拉美地区新的枢纽港和太平洋门户港,成为中拉间陆海新通道。
B.光明网和中国金币集团将携手非遗传人,探索如何以贵金属纪念币为原型创作非遗作品,促进并展现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成果。
C.如果海水再次倒灌到陆地,有关部门就需要开展漫滩观测,观测涉及海水倒灌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持续时间等要素。
D.春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自然崇拜、节日装饰、仪式、饮食和相关的娱乐活动组成。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十二章》)
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五代史伶官传序》)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五石之瓠》)
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秦论》)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之道》)
方正之不容也 (《屈原列传》)
D.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兼爱》)
以愚黔首 (《过秦论》)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 (《〈论语〉十二章》)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老子〉四章》)
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五石之瓠》)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兼爱》)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靡:无,没有 (《屈原列传》)
D.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苏武传》)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过秦论》)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就是“不隔”。
可见,“不隔”首先要做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或者说“语语都在目前”。王国维称赞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因为周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雨后风荷的神态,惟妙惟肖,所以王国维认为“不隔”。而姜夔的《暗香》《疏影》虽然历来被推为咏梅绝唱,但因为堆砌典故,没有具体描绘出梅花高洁的风姿,所以王国维认为“隔”。王国维反对堆砌典故和用替代字,因为这很容易使作品晦涩难懂,使艺术形象朦胧迷离。可见,所谓“不隔”,就是要求做到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逼真、传神,这和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思想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所谓“不隔”还要求做到“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是对文学语言的要求。王国维认为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是“隔”。除了这些诗句缺乏形象的鲜明具体性之外,还因为文学语言不那么流畅自然,带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王国维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在文学史上,谢灵运的作品被称之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延年的作品被称之为“铺锦列绣,雕绘满眼”。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万斛泉源,黄庭坚的作品则追求冷僻生硬,无一字无来历。可见,王国维要求文学语言做到浑然天成,不假雕饰,做到“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他直接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主张自然本色反对雕章琢句的思想。王国维称赞“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要求思致深远、含蓄蕴藉、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反对“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摘自滕咸惠《论王国维“隔与不隔”》)
材料二:
王国维在提出“隔与不隔”时,尚无新批评或接受美学理论,在他那里,作者、文本和读者没有分野。
叶嘉莹认为王国维所提出的“隔与不隔”,仅仅是从作者的角度来欣赏衡量作品时所得的印象和结论。叶嘉莹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如果作者根本没有真切之感受,或者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而只是因袭陈言或雕饰造作,使读者不能获致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隔”。
叶嘉莹话说得全面又缜密,作者、作品、读者三者都顾及到了,而且读者的地位分外重要,因为最终要以读者能感受到为要务。
(摘自蒋原伦《“隔与不隔”的多视角审视》)
材料三:
“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欧词因春草的联想,就把这些名句硬拉来凑成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二句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隔与不隔”也体现在诗歌“显”和“隐”的关系中。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两种,“显”易流于粗浅,“隐”易流于晦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我们不能希望一切诗都“显”,也不能希望一切诗都“隐”,因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人原来有种种“类型”上的差异。有人接收诗偏重视觉器官,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见,所以要求诗须“显”,须如造形艺术;也有人接受诗偏重听觉与筋肉感觉,最易受音乐节奏的感动,所以要求诗须“隐”,须如音乐,才富于暗示性。所谓意象,原不必全由视觉产生,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产生意象。不过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在欣赏诗或创造诗时,视觉意象也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显”的人占多数。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梅圣俞说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
(摘自朱光潜《诗论·“隔”与“不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反对堆砌典故和用替代字,因为这样容易使作品晦涩难懂,艺术形象朦胧迷离。
B.苏轼和黄庭坚作品在语言方面的区别主要是,苏作语言流畅自然,黄作语言冷僻生硬。
C.如果作者不能够真切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那么读者就不会在作品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D.接收诗的感觉器官不只一种,其中以视觉器官最为重要,所以人们要求诗歌要“显”。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诗歌创作要思致深远、含蓄蕴藉,体现了他主张自然本色反对雕章琢句的思想。
B.叶嘉莹的观点比王国维的观点更加全面,这是因为叶嘉莹受到新批评和接受美学的影响。
C.朱光潜认为诗歌创作在写景上不宜隐,隐则晦涩,写情上不宜显,显则粗浅。
D.三则材料虽然讨论的角度不一样,但都是围绕“隔与不隔”这个中心展开的。
7.下列选项,从“显”和“隐”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请结合材料一、三,简要概括诗歌“不隔”的标准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汉与牛
阮建华
青山伯呆坐在冰凉的大桥的石墩上,浑浊的眼睛迷茫地看着河滩。
河滩上,生产队的20多个男子忙碌着,几个年轻人用粗大的麻绳拴扣住老牛的四条腿,远远地拉着。水生叔在河边的麻石上霍霍地磨着杀猪刀,一群小孩在河堤上蹦上跳下,显得很兴奋。老牛拼尽了气力,朝着大桥上的青山伯哀嚎,似乎在呼唤着它的主人。这牛知道这群人将要对它做出什么,知道今天是它的归期,痛苦地流下了眼泪。
队长仕功叔一声吆喝,拉绳的年轻崽们一齐用力,老牛轰然倒地。几个人一起上前,扳住牛角,不让它头部动弹。水生叔手操磨得锃亮的杀猪刀,对准牛颈捅去。老黑发出最后的哀嚎,前腿挣扎了一下,踢翻了木盆,暗红色的牛血淌了一地。
没人注意到,此时桥上的青山伯一头栽在桥面的石板上,一口鲜血吐出,染红了青色的石板。
青山伯生于民国十四年,属牛。没上过学,从小在父亲的带领下,学会了各种农活。人长得壮实,一百多斤的担子挑二里路,可以不歇肩。
这牛是由生产队分给青山伯家负责放养的。接手时小牛刚断奶,瘦弱不堪,仿佛一阵风都能吹倒。青山伯给牛取名细黑,每天煮饭的米汤留下来给细黑喝,经常从自家的鸡窝里偷两个鸡蛋,打在米汤中。青山伯手边常放把铁梳,夏天牵了牛到河里洗个澡,便用铁梳梳理细黑身上的毛发。冬天怕细黑冻着,把它牵进堂屋。那牛也特别通人性,见青山伯提了粪桶,便就着粪桶拉尿。堂屋里虽系了牛,也没有一般牛棚里熏人的骚臭味。
细黑在青山伯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不到两岁便有一人高,毛发黑亮,膘肥体壮。
细黑是生产队五头牛中绝对的主力,它力气大,脾性温和,不像其他牛那样倔强,生产队的劳力都争着用它。因为这样,细黑比队里其他的牛劳作更多,农忙时节天天下田干活。
劳力用完牛,便把牛一放。青山伯准放下手中的活计,牵细黑到河里洗澡、梳理毛发,喊来女儿或儿子牵到河边去吃草。青山伯还给家里作了规定,放牛不准骑在牛背上。他说,细黑做农活,本来就很累,背上骑个人,得不到休息。
青山伯是全队公认的最勤劳的人。每天他起得最早,挑担粪上自留地,待社员们都起床了,再和大家一起出早工。他家的自留地是全队的样板,每个季节的菜都是他家先种出来。留的蔬菜种子,来年每家都向他讨要。
夏天,任太阳如何毒辣,青山伯都光着头,光着膀子,腰间系条白布做成的毛巾,既可擦汗又可洗澡。从头到脚,全身古铜色。青山伯勤劳肯做,所有农活都会,生产队重活累活都派他,他也从没怨言。队里的人都说,青山伯像细黑一样,任劳任怨,能干肯干,不知道是应该说人如其牛,还是牛如其人。
有一年,连降几天暴雨,山民砍下的大树来不及搬进家中,就被山洪冲进河道,顺流而下,像放下的一片片木排。
下雨天,没安排农活,青山伯便牵了细黑在河边吃草,见漂下的一根根木排,心头一痒:这些都是极好的木料。青山伯自信凭自己的水性,下河捞几根木料应该手到擒拿。
河水汹涌,夹杂着枯枝败叶迎面袭来,一个浪头,青山伯灌下一口浑黄的泥水,一个个漩涡带着他向更湍急的河心冲去。混沌中,青山伯摸索到一根毛茸茸的东西,便抓紧了。溺水的人见根稻草也想抓住,毛茸茸的东西带着青山伯一点点向岸边靠近。
青山伯爬上岸,这才发现自己抓的是细黑的尾巴,逃脱了水神的威胁,趴在细黑头上哭起来。细黑不愧是水牛,是青山伯的“救命恩牛”。
时光荏苒,青山伯几个子女都长大了,两个女儿相继出嫁,儿子也准备成家。
细黑也16岁了,青山伯为细黑改名为老黑。谷雨刚过,田里的水还有几分凉意。青山伯驾了老黑犁田,老黑忽然一个趔趄,躺倒在水田里,任青山伯怎么驱使也站不起来。
老黑真的老了。
晚间,队长仕功叔来到青山伯家,说是看望老黑,其实是劝说:“这牛看来是不行了。队里社员从春节后都没闻到荤腥了,趁牛还活着,宰了,给社员打点牙祭。”
青山伯摇摇头,说:“老黑只是太累了,让它歇几天,我再好生喂养,它还会再出力呢。”仕功叔拗不过青山伯,转身离开,把家里不足100斤的猪杀了,每户分了一两斤肉,为社员们打了个牙祭。
青山伯其实最清楚老黑的状况。老黑毕竟16岁了,已是牛生的暮年,老黑真的是老了。
青山伯的身体也如老黑一样,过了50岁每况愈下,过早地佝偻了。他时常感觉胃疼,痛得厉害时,就了一包苏打粉,和水吞下,胃痛就减轻了许多。
转眼到了这年的中秋节。队长仕功叔又打老黑的主意了。青山伯没有再次反对,知道反对也没用。牛,是生产队的,自己只不过是喂养人,每年记3000个工分而已,这相当于一个女劳力一年的最高工分,可以换来两个人的口粮,生产队已经很照顾了。
中秋节,村庄里弥漫着难得的牛肉香味。
老婆黄家娘添了一碗牛肉汤,来到青山伯的床前。他努力挣扎着坐了起来,闻过飘香的土碗,喝了一口汤。喉咙里一阵发痒,忽然一阵咳嗽,胃里的东西翻江倒海涌出,刚喝进去的牛肉汤变成暗红色,吐了一地。
农历中秋节,青山伯结束了52岁的人生。队里的赤脚医生说:“青山伯死于胃病。”只有黄家娘说:“青山伯是去了那边,找他的老黑去了。”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队长仕功叔第一次劝杀牛时,青山伯反对,透露出他为了得到工分有自私的一面。
B.青山伯不仅勤劳肯做,任劳任怨,而且全心全意照料细黑,使它成为了生产队的主力。
C.青山伯捞木料溺水,被细黑救上岸后趴在它的头上哭,主要说明他后悔、后怕和感激。
D.青山伯虽然竭尽全力保护老黑,但也无法改变它被宰杀的命运,他最终因悲痛而离世。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展现了青山伯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B.后文写生产队最终杀牛,是为了照应前文“牛是由生产队分给青山伯家负责放养的”这一情节。
C.文中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和情感层次,还引发读者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D.本文富有悲剧色彩,从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的场景以及语言的表达上,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11.请分析首句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12.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秋泉者,吾邑名医也。有某富人病且死,延秋泉。秋泉适治某贵人疾,不果往。富人念不已,中夜绵惙①,谓其子曰:“吾宁得一晤王先生,虽死不恨。”子乃复走仆秋泉所,顿首敦促,会所治贵人疾良已。又数日,贵人起,治具觞秋泉,奉金帛为寿。秋泉饮大醉归至舟中语家人曰今可赴富人约矣。而富人子所遣仆,蚤踊跃解维,代摇橹。至其家,传呼曰:“王先生至矣!”举家惊喜出迎。秋泉方酣睡,家人起诸梦中。主人已盛衣冠,鞠躬入舟肃客。秋泉谢暮夜,请得诘朝栉沐登堂。主人固请曰:“老父忍死待先生,先生幸辱临,何栉沐为?”强之入。诊脉已,与药竟出。主人盛馔揖秋泉,秋泉但摇手谢,还舟解衣卧。鸡鸣酒醒,呼其家人骂曰:“惰奴误乃公事,某富人延我久,当夜赴之,何尚泊此?”家人曰:“公顷已诊脉与药,忘之耶?”秋泉大惊曰:“审与药乎?吾直大醉,必杀之矣。”顿足促解维归,谓不去必受辱。家人匆遽解维。主人已遣仆伺秋泉,闻去,即入报。须臾门启,望岸上烛笼数十,传语止王先生。秋泉不知所为。俄而主人踉跄至,入舟顿颡②,泪下承睫,谢曰:“老父得先生刀圭③,乃者熟寝,病若脱矣。先生存,父存,先生去,父且大去,惟先生终哀怜之。”秋泉自疑曰:“世岂有是事哉,必绐我。”然已无可奈何,强随之登堂,门且掩,心犹怦怦然。坐定,主人申谢再三:“先生用药何神验乃尔。”秋泉乃漫应曰:“昨已得其概,请更得审视。”遂入视,索药渣观之。私自慰曰:“幸不误。”更与数剂,起其疾,厚获而归。呼为醉先生云。
(选自《萤窗异草》)
注:①绵惙:病势危重。②顿颡:叩头。屈膝下拜,以额触地。③刀圭:指药物。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秋泉饮[A]大醉[B]归[C]至舟中[D]语[E]家人[F]曰[G]今可赴富人约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秋泉”中的“延”有“邀请”之意,与《过秦论》中“秦人开关延敌”中的“延”含义不同。
B.“秋泉适治某贵人疾”中的“适”有“适逢”之意,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含义相同。
C.“主人固请曰”中的“固”有“坚决”之意,与《五石之瓠》中“固拙于用大”中的“固”含义不同。
D.鸡鸣,指黎明时分,古代十二时辰之一,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即一时至三时。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擅用烘托手法,如“吾宁得一晤王先生,虽死不恨”,就从侧面烘托了其高超医术和社会名望。
B.本文重视细节描写,“盛馔揖秋泉,秋泉但摇手谢”中“但”字活画出王秋泉酒力正酣、神志不清的情状。
C.作者在结构设计上,将人物置于“险”中,并一步步推到“险绝”的境地,使故事跌宕生波,妙趣横生。
D.王秋泉虽然医术高超,但在富人生命垂危之际仍然优先为贵人治疗,说明他在医品方面还是存在瑕疵的。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乃复走仆秋泉所,顿首敦促,会所治贵人疾良已。
(2)先生存,父存,先生去,父且大去,惟先生终哀怜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戴复古
三过武昌台下,却逢三度重阳。菊花只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
昨日将军亭馆,今朝陶令壶觞。醉来东望海茫茫,家近蓬莱方丈。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时间、地点,词人三次经过武昌台,三次都逢重阳节,惊讶之余暗含着惆怅。
B.两个“三”字不仅没有重复之感,而且描绘出词人羁旅漂泊之频繁与时间流逝之迅速。
C.菊花依旧黄而人已青丝白的对比,巧妙抒发了词人心中物是人非、青春易逝的感慨。
D.“白雪堆人头上”与“卷起千堆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皆运用暗喻和夸张手法。
18.这首词情感丰富,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9.完成默写。
(1)《燕歌行并序》中“,”两句以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将军的享乐和士兵的苦难,揭示了将军与士兵之间的巨大反差。
(2)小王想请朋友小李写一幅字,用以提醒自己防微杜渐,不玩物丧志。于是小李写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这两句话送给小王。
(3)《〈论语〉十二章》中“,”两句体现了儒家对于人格完善的追求:既要注重外在的形象,又要注重内在的品质。
七、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提起“枕头”,顾名思义,那肯定是用来枕“头”的呀,你要是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人体的脊柱在脖颈处的生理弯曲叫“颈曲”,当我们平躺在床上时,脖子下面处于悬空状态,此时就需要用枕头来对它进行支撑。所以说, ① ,而不是用来枕“头”的。 ② ,如果枕头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对颈部造成不良影响。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这样形容枕头:“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此外, ③ 。一般来说,侧卧睡眠时头部和颈部应保持一条直线,避免颈部弯曲或伸展过度。如果睡眠姿势不正确,可能会导致颈部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
20.请在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枕头”,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年轻人非常关心远方,他们关注的是全球危机、民族兴衰等宏大叙事,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各种宣泄式的情绪表达。但是,他们对附近具体小事关注不够,认知模糊,缺乏行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答案和文言文译文
答案
1.答案:A(3分)
2.答案:C(3分)
3.答案:C(3分)
4.答案:D(3分)
5.答案:D(3分)
6.答案:D(3分)
7.答案:B(3分)
8.答案:
形象鲜明、具体、逼真、传神;(2分)
语言浑然天成,不假雕饰;(2分)
情趣与意象互相融合。(2分)
9.答案:B(3分)
10.答案:B(3分)
11.答案:
通过“呆坐”“浑浊的眼睛”“迷茫地看着”等词,表现出青山伯内心的孤寂、无助和迷茫;(2分)
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用“冰凉”突出环境的凄冷,烘托青山伯内心的凄凉;(2分)
营造了一种沉重、哀伤的氛围,奠定整个故事的情感基调。(2分)
12.答案:
围绕青山伯与牛(细黑/老黑)之间的深厚情感展开,将青山伯与牛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叙事条理清晰;(3分)
运用倒叙,小说开篇设置悬念,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3分)
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传神,使得整个小说叙述节奏舒缓。(3分)
13.答案:BDG(3分)
14.答案:B(3分)
15.答案:D(3分)
16.答案:
富人的儿子于是又派仆人到王秋泉住所,叩头催促,恰巧王秋泉医治的贵人病愈。(4分)
先生在这,父亲就能存活,先生离开,父亲就要死去,请先生最终同情他老人家。(4分)
17.答案:D(3分)
18.答案:
前两句通过对比昨日将军亭馆的经历和如今陶令壶觞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3分)
后两句写作者醉酒后眺望茫茫东海,寻找远方的家乡,表达身处异乡的孤寂迷茫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3分)
19.答案: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每空1分,共2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每空1分,共2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每空1分,共2分)
20.答案:
枕头是用来枕“脖子”的
选择合适的枕头很重要(要选择高低合适的枕头)
要养成正确的睡姿(每空2分,共6分)
21.答案:
观点一:不合逻辑,枕头是头枕之物。(2分)
观点二:可以使用,“枕头”是习惯用法,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2分)
22.作文(60分):略,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参考译文:
王秋泉是我们县的名医。有一个富人生病将要死了,请王秋泉(来医治)。适逢王秋泉正在治疗某个贵人的疾病,不能够前往。富人念念不已,半夜病势危重,对他的儿子说:“我宁愿见王先生一面,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富人的儿子于是又派仆人到王秋泉住所,叩头催促,恰巧王秋泉医治的贵人的病治愈。又过了几天,贵人起身,置办酒食请王秋泉喝酒,并献上黄金和丝织品来祝酒。王秋泉喝得大醉,回到舟中,对家人说:“现在可以去给富人治病了!”富人的儿子派遣的仆人早就积极地去解开了缆索,代为摇桨。到了富人家,传声呼喊道:“王先生到了!”全家人又惊又喜地出门迎接。王秋泉正在酣睡,家人把他从梦中叫起。主人已经穿戴整齐,弯腰进入船中恭敬地迎客。王秋泉(想)以天晚夜黑为由拒绝,请求等到明天早晨梳头洗面之后再到富人家治病。主人坚决请他去看病,说:“老父亲硬撑着不肯断气就是在等待先生,幸亏先生来临,为什么还要等到明早梳洗之后才给他看病呢?”主人竭力请他马上诊治。王秋泉诊脉后,给了药走出来。主人备办了丰盛的酒食恭迎王秋泉,王秋泉只是摇着手推辞,回到舟中解开衣服睡觉。鸡鸣后酒醒,叫来他的家人骂道:“懒惰的奴才,竟敢延误我的公事,那个富人本就怪我拖延了太长时间,应当连夜前往,为什么还把船停泊在这里?”家人回答:“您之前已经诊脉和开药了,忘记了吗?”王秋泉大惊说:“果真开药了吗?正赶上我大醉,一定会误杀了他。”跺着脚催促家人解开缆索回家,说不离开一定会受辱。家人匆忙解开缆索。主人早已派遣仆人观察王秋泉,听说他要离去,仆人立即入内禀报。一会儿大门打开,只见岸上数十盏灯笼,传话让王先生停下来。王秋泉慌得不知该干什么。一会儿主人踉跄跑来,进入舟中屈膝下拜,眼里含着泪水,感激地说:“老父亲得了您的药,(现在)竟然能够熟睡安寝,病情好像就要好了。先生在这,父亲就能存活,先生离开,父亲就要死去,请先生可怜他老人家。”王秋泉内心怀疑自己说:“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事?一定是在欺骗我。”然而事已至此已无可奈何,就勉强跟随他进入厅堂,大门快关上了,王秋泉心里仍然怦怦乱跳。坐定后,主人再三表示感谢:“先生用药怎么能这样神奇灵验?”秋泉却随便答道:“昨天已经得知病情大概,请再一次仔细查验。”于是进入房内检视,找到药渣观察,私下自我安慰说:“幸亏没有误人。”又开了数剂药给他,治好了他父亲的疾病,获得丰厚报酬回家。人们都称他为“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