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地方性限制,所以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B.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C.法理社会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比礼俗社会更加进步。
D.《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熟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讲究画押签字,但在乡土社会这样做,就会让人感觉“见外”。
B.某人接到祖父订的大批瓷器,这让他明白了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C.单从行为规范上说,礼和法律相同,两者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D.“礼治”一词不容易引起“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误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B.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从现代社会来看,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可能会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礼治社会下一个简要定义。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蒿儿梁
孙犁
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开始了,杨纯医生带着五个伤员,和一个小女看护,名叫刘兰,转移到繁峙五台交界地方,住在北台脚下的成果庵里。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北边的就叫北台。①这是有名的高山,常年积雪不化,六月天走过山顶,遇见风雹,行人也会冻死。
这几天情况紧急,区委书记夜里来通知杨医生,叫他往山上转移,住到蒿儿梁去,去找妇救会的主任。
他们清早出发,顺着盘道往上走,转过三四个山头才看见在前面的山顶上,有一个小村庄。这个不到三十户的小村,就叫蒿儿梁。
女主任去住娘家了,还没有回来,主任的丈夫,一个五十来岁的粗壮汉子,把他们安排到一间泥墙草顶的小小的南屋里,随着粮秣送来了茅柴,就点火烧起炕来。
女主任的丈夫,在院里备好一匹小毛驴,出门去了。第二天,把主任接了回来。
她不过二十五岁,嘻嘻地笑着跑到南屋里来。她的相貌,和这一带那些好看的女人一样,白胖胖的脸,鲜红的嘴唇和白牙齿。她看了刘兰一眼,又看了杨纯一眼,笑着不说话。
杨纯说:“你就是主任呀?我们把你的房子占了。”
“不要紧!”主任说,“老头子说你们来了,我真高兴。”她伸过手去摸了摸炕席说:“好,炕还热。不行哩,我们这个地方冷呀!一会,我给你们搓窝窝吃,别看我们蒿儿梁村小,我搓的窝窝可远近知名哩!”
晌午,主任推门进来。她站立在炕边,卷起袖子。搓的窝窝又薄又小,放得整整齐齐。
“好妹妹!”主任笑着对刘兰说,“我叫你头一回吃这么讲究的饭食,你离开蒿儿梁,你要想蒿儿梁哩!”主任笑着把手掌拍一拍。
“为什么你的胳膊那么胖?”刘兰问,“是吃莜麦吃的?”
②“享福享的吧!”主任说,“这几年我是胖了,那几年,我比你还瘦哩,我的好妹子!有工夫,我要和你说一说我受的苦哩!”
夜间,主任叫刘兰搬到她新拾掇好,烧了炕的小东屋里去睡,打发她的男人,到别人家去睡了。这一夜,主任把头放在刘兰的枕上,叙说她的身世。她说:
“我家在川里,从小给地主家当丫头使唤。十六岁上,娘才把我领回家,嫁给这里,我今年二十五,男人比我大一半。他是个实落人,也知道疼我。这几年,减了租子,我们也能吃饱,又没有孩子累着,我就发胖了。”
“我问问你,”主任从枕上抬起头来,“我们的仗,又打得不好吗,怎么你们又跑到这个野地方来?”
“仗打得好。”刘兰说,“这是伤号,要找个安稳地方。”
“我就怕咱们的仗打败了!”主任长舒一口气。“我们种的是川里地主家的地,咱们胜了,他就不敢山上来,你们一走,他就派人来吓唬我。我就盼咱们打胜仗,要把川里也占了,咱们的日子会更好过哩!那时,这地,就成了咱自己的吧?”
“对了,以后,谁种的地就是谁的。”
“我想,总得是那样。”主任说,“不把敌人打走,我的命还在人家手心里攥着哩!”
“为什么?”
“我娘把我领出来,嫁给了这里。那家地主看见我出息得好了,生了歪心哩!他叫人吓唬我,叫我回去,又吓唬我的男人,说叫三亩地换了我。他想算着吧!他觉着我还是那几年,给他当奴才的时候哩!”
停了一会,她说:“妹子,我就靠着你们,把仗打好了,我们就都熬了出来。”
刘兰每天的工作,是烧开水,煮刀剪铗子消毒,团药棉。这些事情,主任全帮她做,她好问,又心灵手巧,三两天,就学会了。她帮着刘兰给伤号们去换药,和他们说笑,伤员们听刘兰说,主任搓的窝窝好,就争着求她做饭,这样一来,她就整天卷着两只袖子,带着两手面,笑出来,笑进去。
③在这小庄上,也还只有莜麦面和山药蛋吃。不管怎样变,也还是莜面和山药蛋,不久伤员们就吃腻了,想吃点别的。
杨纯给川里负责的同志写了信,主任看着他把图章盖得清清楚楚,才收起来,放在棉袄的底襟里,披上她那件大皮袄,就向杨纯告辞。
主任走后,情况更紧了,主任的丈夫和杨纯商量,在附近山里,找个严实地方,预备着伤员们转移。
到了山顶,主任的丈夫喊:“不好,你来看,敌人到了成果庵吗?”
杨纯看见,在远远山脚下面,成果庵那里点起火,他断定敌人到了那里,天气还早,敌人可能还要往上赶,到蒿儿梁。他隐隐约约听见了山的下面有枪声,那是放哨人的警号!
④杨纯心里阵阵作痛,他离开了受伤的同志,使他们遭受牺牲!
当他们跑进那通到村里去的山沟,他们迎见了主任!她满脸流着汗,手拉着踉跄跑来的刘兰!在她旁边是由蒿儿梁老少妇女组成的担架队,抬来了五个伤员。她们把伤员抬到了杉树林的深处,安置在地窖里。她们还抬来主任从川里弄来的粮食和菜蔬,妇女们也都带了干粮来。
杨纯说:
“你们帮助了我们!”
“我们不是自己人?”主任笑着问。
“这就叫鱼帮水,水帮鱼吧!”杨纯也笑着说。
主任问:
“谁是水,谁是鱼?”
“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杨纯说。
“你这比方打错了!”主任说,“老百姓帮助你们,情愿把心掏给你们,为什么?这为的是你们把我们救了出来!”
(有删改)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从侧面烘托出当时转移环境的恶劣艰难,为后文蒿儿梁的情节做铺垫。
B.句子②以略带调侃的口吻展现出妇救会主任生活得到改善后的轻松知足状态。
C.句子③旨在反映物质匮乏的蒿儿梁村民们善于利用有限食材作出可口的食物。
D.句子④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杨纯的自责愧疚,以及他对伤员安危的深深关切。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兰这一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文章通过她与主任的互动,逐步展现出军民间的情谊以及主任的性格特点。
B.主任丈夫是作者笔下的次要人物,他为杨纯一行人安排住处,送粮送柴,为伤员的转移做着准备工作,很有担当。
C.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没有着重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聚焦于小村庄中军民之间的日常相处,以小见大来表现主题。
D.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平实,多运用简洁对话与工笔手法,毫无雕琢之感,于平淡之中展现出战争时期乡村的真实风貌。
8.文章结尾处杨纯和主任关于“鱼水关系”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9.《蒿儿梁》中的主任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两个人物有若干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魏州成安人也。同光三年秋大水,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百姓愁苦,号泣于路,庄宗方与后荒于畋游。是时大雪,军士寒冻,金枪卫兵万骑,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县吏畏惧,亡窜山谷。明年三月,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宰相论于延英,后于屏间耳属之,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赍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
材料二:
帝至万胜镇,闻嗣源已据大梁,诸军离叛,神色沮丧,登高叹曰:“吾不济矣!”即命旋师。是夜,复至汜水。帝之出关也,扈从兵二万五千,及还,已失万余人,乃留秦州都指挥使张唐以步骑三千守关。癸未,帝还过罂子谷,道狭,每遇卫士执兵仗者,辄以善言抚之曰:“适报魏王又进西川金银五十万,到京当尽给尔曹。”对曰:“陛下赐已晚矣,人亦不感圣恩!”帝流涕而已。又索袍带赐从官,内库使张容哥称颁给已尽,卫士叱容哥曰:“致吾君失社稷,皆此阉竖辈也。”抽刀逐之,或救之,获免。容哥谓同类曰:“皇后吝财致此,今乃归咎于吾辈。事若不测,吾辈万段,吾不忍待也。”因赴河死。甲申,帝至石桥西,置酒悲涕,谓李绍荣等诸将曰:“卿辈事吾以来急难富贵靡不同之今致吾至此皆无一策以相救乎?”诸将百余人,皆截发置地,誓以死报,因相与号泣。是日晚,入洛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材料三: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辈事A吾以来B急难富贵C靡不同之D今致吾E至此F皆无一策G以相救乎?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光四年三月,宰相请求拿出国库中的财物供给军队,唐庄宗同意,皇后不愿意。宰相和皇帝辩论此事时,皇后的一番言行把宰相吓退了。
B.李嗣源占据大梁,各军队叛变,庄宗听闻消息,夜里重又回到汜水县。回师时,随侍出巡的士兵少了一半左右,留下秦州都指挥使张唐守关。
C.唐庄宗索取袍带赐给随从的官员,内库使张容哥的回话引得卫士叱责、追赶。张容哥认为错在皇后不在己,投河而死以向皇帝证明自己清白。
D.伶官郭从谦发动兵变,乱兵攀着城墙攻入,唐庄宗杀死数十上百人,后中箭身受重伤,午时驾崩。五坊乐人善友,收聚乐器焚烧了皇帝尸体。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京师赋调不充 赋调:赋税。
B.彻庐舍而焚之 彻:彻底。
C.始出物以赍军 赍:赏赐。
D.四月丁亥朔 朔:农历初一。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帝之出关也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辄以善言抚之 以:用。
C.适报魏王又进西川金银五十万 适:刚才。
D.今乃归咎于吾辈 乃:才。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
(2)诸将百余人,皆截发置地,誓以死报,因相与号泣。
1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认为庄宗失去天下是因为宠爱伶人。从上述材料中,你还能找到哪些他失去天下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白居易
耿耿旅灯下,愁多常少眠。
思乡贵早发,发在鸡鸣前。
九月草木落,平芜连远山。
秋阴和曙色,万木苍苍然。
去秋偶东游,今秋始西旋。
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
心虽非兰膏,安得不自燃!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写在客店明亮的灯光之下,诗人因为忧愁而常辗转反侧难入眠。
B.“耿耿”又有“心中挂怀”的意思,诗歌语言的两解使得其内涵更丰富。
C.“去秋”“今秋”交代东游西旋的时间,“马瘦”句说明诗人的穷困潦倒。
D.“忆归”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思念故土一心归家,心因着急忧愁而“自燃”。
17.请从写景手法和感情基调两方面对本诗的写景句子作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 ),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 ),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 )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__________。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日渐 肤浅 前仆后继 可想而知
B.日益 浅陋 前赴后继 可想而知
C.日渐 浅陋 前赴后继 可歌可泣
D.日益 肤浅 前仆后继 可歌可泣
20.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加点的“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过我比它更聪明。
B.我军进击正太线。
C.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1.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B.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一经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
D.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一经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
七、文言小题(本大题共3小题)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立。
C.会论虞常 论:判罪。
D.会盟而谋弱秦 弱:削弱。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表示祈使语气。
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于是。
D.孝公既没 既:已经。
2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为降虏于蛮夷
八、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5.《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
欲洁何曾洁,云空【注】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注】空:超脱尘缘。
请你对判词中画线的部分,各举出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国人近年来有这样的感受,似乎我们的年味儿变淡了。很多曾经的习俗、仪式,如写福字、贴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守岁、元日开笔等或简化或消失。与之并存的另一种情况是:看“村晚”、云拜年、发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和文言文译文
答案
1.答案:C(3分)
2.答案:B(3分)
3.答案:C(3分)
4.答案:
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动力。由于乡土社会中的规矩和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人们容易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分)
难以应对外部挑战。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乡土社会的熟悉性和稳定性可能成为应对挑战的障碍,导致社会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3分)
容易滋生偏见和歧视。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印象来判断他人,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3分)
法律意识淡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依赖于习俗和规矩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法律。这可能导致法律意识的淡薄,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3分)
5.答案:示例:礼治社会是指通过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来维持秩序,并且这种礼依靠传统力量而非国家权力机构来推行,同时这种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的社会情态。(6分)
6.答案:C(3分)
7.答案:D(3分)
8.答案:
深化主题:通过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支持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文章歌颂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主题。(4分)
突出人物形象:杨纯的回答则体现了他对群众的感激之情和对群众力量的认可。主任的话语体现了她对八路军的感恩和对革命事业的支持,突出了她淳朴、善良、觉悟高的性格特点。(4分)
9.答案:
勤劳能干:主任在文中亲自为伤员们搓窝窝,照顾他们的生活;水生嫂在《荷花淀》中也是操持家务,编织苇席,积极参与抗日工作。(3分)
善良无私:主任对伤员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在危险时刻组织妇女们帮助转移伤员,展现了她的善良和无私;水生嫂对家人充满关爱,对敌人则毫不畏惧,也展现了她的勇敢与正义。(3分)
思想进步:主任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她的思想进步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水生嫂接受新思想,支持丈夫参军,也体现了她的开放与包容。(3分)
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主任在战争中积极帮助军队,为伤员们提供支持,是军队的坚实后盾;水生嫂在《荷花淀》中也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成为了一名英勇的女战士。(3分)
10.答案:BDF(3分)
11.答案:C(3分)
12.答案:B(3分)
13.答案:D(3分)
14.答案:
诸侯们进贡的东西,已经赏赐完了,宫中所剩下的只有这些了,请把这些卖掉来供给军队吧!(4分)
各位将领一百多人,都剪下头发扔在地上,发誓以死相报,于是一起放声痛哭。(4分)
15.答案:
沉迷逸乐,不理政事。(2分)
皇后失德,干预朝政。(2分)
不恤军民,众叛亲离。(2分)
16.答案:D(3分)
17.答案:
写景手法:
诗人选取典型意象,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秋暮萧瑟之景,旅店中的灯光、远处的草木、平芜、远山,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3分)
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绘出秋天的景色,不加渲染,却情景交融,浑然天成。(3分)
感情基调:诗中的写景句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
答案: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每空1分,共2分)
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每空1分,共2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每空1分,共2分)
答案:D(3分)
答案:B(3分)
答案:A(3分)
答案:B(3分)
答案:A(3分)
答案:C(3分)
答案:
妙玉自称“槛外人”,但在宝玉生日时,却差人送来贺帖,虽然身处佛门,但内心未忘尘世人情,难脱世俗情感。(3分)
在太平兴国寺中妙玉被贼人掳走,最终无法逃脱尘世的污染。(3分)
作文(60分):略,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是魏州成安人。同光三年秋天发大水,黄河两岸的百姓,在道路上流离迁徙,京城的赋税征调不足,六军的士兵,常常饿死在路上,于是提前预征第二年夏天、秋天的租税,百姓忧愁困苦,在路上号哭,而庄宗却正与皇后沉迷于打猎游玩。这时天降大雪,军士们又冷又饿,一万名金枪卫兵,所到之处责令百姓供应物资,砸坏百姓的器具,拆毁房屋并焚烧,县吏们害怕,逃到山谷中躲藏。第二年三月,宰相请求拿出国库中的财物来供给军队,庄宗答应了,皇后却不肯。宰相在延英殿商议此事,皇后在屏风后偷听,于是拿出自己的梳妆用具和小儿子满喜放在皇帝面前说:“诸侯们进贡的东西,已经赏赐完了,宫中所剩下的只有这些了,请把这些卖掉来供给军队吧!”宰相惊恐不安地退了出去。等到赵在礼发动叛乱,朝廷出兵讨伐魏州,才拿出财物来赏赐军队,军士们背着财物骂道:“我们的妻子儿女已经饿死了,拿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材料二
庄宗到达万胜镇,听说李嗣源已经占据大梁,各路军队纷纷叛离,神色沮丧,登上高处叹息道:“我大势已去了!”当即下令回师。这天夜里,又回到汜水。庄宗从汜水关出兵的时候,随从护驾的士兵有二万五千人,等到返回时,已经损失了一万多人,于是留下秦州都指挥使张唐率领三千步兵和骑兵守卫汜水关。癸未日,庄宗返回途中经过罂子谷,道路狭窄,每当遇到手持兵器的卫士,就用好言安抚他们说:“刚接到报告,魏王又进献了西川的金银五十万两,等运到京城,一定全部分给你们。”卫士们回答说:“陛下的赏赐太晚了,大家也不会感激陛下的恩德!”庄宗只能流泪作罢。庄宗又索要袍带赏赐给随行官员,内库使张容哥说赏赐的东西已经发完了,卫士们叱骂张容哥说:“致使我们君主失去江山社稷的,都是你们这些宦官啊。”抽出刀追赶他,有人救他,才得以幸免。张容哥对同伴说:“皇后吝啬钱财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现在却把责任归咎到我们身上。如果事情有不测,我们定会粉身碎骨,我不忍心等到那时候。”于是投河自尽。甲申日,庄宗到达石桥西边,摆下酒宴,悲痛流泪,对李绍荣等各位将领说:“你们跟随我以来,无论遇到危急艰难还是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不与我共同经历的。如今让我落到这个地步,你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想出一条计策来救我吗?”各位将领一百多人,都剪下头发扔在地上,发誓以死相报,于是一起放声痛哭。这天傍晚,庄宗进入洛阳城。
材料三
郭门高,本名从谦,“门高”是他作为优伶的艺名。他虽然是凭借优伶的身份进入宫廷,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被任命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大概相当于皇帝的亲军。庄宗又向东前往汜水,谋划占据关隘来抵御叛军。四月丁亥初一,郭从谦在军营中亮出刀刃、搭上箭矢,纵马攻打兴教门,与宫廷禁卫军对射。庄宗听到发生叛乱,率领各位王爷和卫士击杀乱兵,冲出门外。乱兵放火焚烧宫门,攀着城墙攻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了重伤,扑倒在绛霄殿的走廊下。到了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人善友收集来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