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区域地理学习总述 亚洲的位置与分区(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1区域地理学习总述 亚洲的位置与分区(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9 07: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亚洲的位置与分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亚洲的位置与分区》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知识点:亚洲的位置与分区、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 此条课程标准包含两项核心要点。 一是对大洲地理位置进行描述。主要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位置描述。描述位置要抓住两个重点:第一,确定大洲的参照物;第二,描述该大洲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二是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要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具体大洲的地理位置,对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进行逻辑判断。
二、设计理念
转换空间尺度,建立地理空间观念,描述空间关系
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的太空探索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创设科普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选定参照物并描述亚洲与其的空间关系,明确描述位置的一般方法,形成地理空间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标题为“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包括三个框题,分别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多样的气候”。本节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经过七年级的“认识世界”的学习,可能对亚洲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学习困难:需要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基础知识;培养地图阅读能力、地理数据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亚洲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等工具手段,借助参照物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依据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判断亚洲所处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区域认知)
2.总结描述大洲位置的一般方法,应用方法与他人合作交流,描述北美洲的位置特点与分区。(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与分区、描述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探究教学法:选取太空探索案例创设沉浸式教学背景,设置任务支架与相关问题链分解教学任务,实现知识内化。
2.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进行任务解决与课堂讨论,多视角认识亚洲地理位置与分区,培养合作意识。
3.教法指导:教师准备学习材料清单、制作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图2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区域地理学习总述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介绍区域地理学什么 【教师展示】 区域地理学习的内容。 【提供材料】 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 【预设回答】 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区域,明确在学习区域过程中需要知道的内容。 【复习回顾】 回顾大洲大洋的分布与分界线。 对七年级下册的分区学习进行铺垫,明确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建立对七年级下册地理学习的宏观认识。
教学导入:太空科普开讲啦!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引出课堂大任务 【展示材料】 2024年10月30日凌晨,在酒泉中心,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阅读】 简单阅读材料。 展示太空探索的相关材料,引出学习任务。
·布置任务 & 总结过渡 “90后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发来了太空拍摄的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图片,请各位10后同学结合这节课所学完成亚洲的位置与分区科普介绍。”
新课推进①: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1:认识亚洲的地理位置 【布置任务】 结合所学,从太空来看地球上的亚洲,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描述? 【教法指导】 引导提问:地球上可以利用哪些参照物确定位置? 提供学习材料。 【读图总结】 根据教师提供材料,完成亚洲地理位置描述填空: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从太空视角整体认识亚洲,在地球上寻找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参照物与亚洲的位置关系,锻炼学生读图能力与地理表达交流能力。
【问题思考】 亚洲有多大? 我们用纬度范围描述大洲南北距离,是否也可以用经度范围描述大洲东西距离? 解答:不同纬度范围相同间隔的经度所跨实际距离不同,因此,在说明大洲东西方向上范围大小时,一般不用所跨经度多少,而用东西距离长短。 在每条经线上,纬度每隔1°,距离约为111千米,可以据此估算同一经线上两地的距离。
·总结过渡:描述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 提示学生进行重点笔记
·迁移运用:描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给出表格与地图,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运用方法描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新课推进②: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2:认识亚洲的地理分区 【布置任务】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从酒泉角度认识亚洲,我们可以怎么描述酒泉在亚洲的位置? 【教学指导】 提示学生运用划区的方法认识大洲。并介绍生活中这种划区的方法十分常见。 【读图总结】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我们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六个区域,利用地图在图中找出亚洲的六个分区。 通过介绍划区的方法认识亚洲的地理分区,增强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提高学生地理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活动:寻找不同区域的国家 找出以下国家/区域属于亚洲哪个地理分区? 中国、日本、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印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土耳其、俄罗斯大部分。
课堂小结:亚洲的地理位置与描述位置的方法
·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方法。
课堂检测
读亚洲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亚洲地理位置正确的是( ) A.主要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B.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热带 C.东临太平洋,西接欧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D.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B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白令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乌拉尔山脉 3、下列描述符合欧洲地理位置特征的是( ) ①主要位于北温带 ②有北回归线穿过 ③西临太平洋 ④主要位于欧亚大陆西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