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亚洲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 地形起伏大,长河众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1亚洲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 地形起伏大,长河众多)(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9 07: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亚洲的地形与河流》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知识点: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亚洲的水系特征及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地形和水系是地理环境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地形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直接影响水系的发育和分布。水系则通过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等特征反映地形特点。该内容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教材文字的理解,把握归纳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一般方法。
二、设计理念
以“亚洲水塔”为引,探究亚洲地形地势和水系特征,建立二者联系
将地理知识与热点事件——“亚洲水塔”变暗相结合,首先通过感知亚洲地形地势特点,寻找亚洲水塔,并归纳一个地区地形地势特点的描述方法,其次了解亚洲的主要河流,最终结合水塔变暗事件提出保护措施。该设计思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青藏高原为切入点,将新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课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思想,让学生在掌握归纳大洲地形地势与水系的特征的描述方法时,也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标题为“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包括三个框题,分别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多样的气候”。本节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经过七年级的“认识世界”的学习,对亚洲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学习困难:需要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基础知识;培养地图阅读能力、地理数据分析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亚洲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水系,并描述亚洲的地形地势及水系特征。(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总结描述某地区地形地势及水系特征的一般方法,并应用方法描述北美洲的地形地势与主要河流特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地势与水系特征、描述地形地势与水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地形地势对水系特征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探究教学法:以亚洲水塔为线索,探究亚洲地形地势及水系特征。
2.教法指导:教师准备学习材料清单、制作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图2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亚洲水塔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 1.水塔的特点介绍 2.亚洲重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数据 【材料阅读】 简单阅读材料,思考: 1.水塔的两大特点 2.亚洲的大江大河多发源于哪一地形区 展示水塔和亚洲江河发源地相关材料,引出学习任务。
·总结过渡 “亚洲众多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它会是亚洲水塔吗?”
新课推进①:亚洲的地形地势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寻“亚洲水塔”秘境 【布置任务】 1.读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并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 2.读地形剖面图,归纳亚洲的地势特征,猜测“亚洲水塔” 的可能位置。 【教法指导】 1.通过亚洲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带领学生总结描述某地区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提示学生进行重点笔记) 地形特征:可从主要地形类型、地形起伏情况、地形分布格局等方面描述 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2.提供学习材料,补充拓展:亚洲地形之最。 【读图归纳】 地形:在地形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平原、高原、盆地,并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 地势:读亚欧大陆沿北纬30°纬线环绕东经80°经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归纳亚洲的地势高低情况 根据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推测亚洲水塔的可能位置。(地势最高处——青藏高原) 通过阅读地图,让学生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并说出亚洲地形地势特征,锻炼学生读图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过渡:“亚洲水塔”是哪些河流的发源地?
新课推进②:亚洲的水系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2:知“亚洲水塔”水系 【布置任务】 1.找出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及亚洲其他的主要河流及其注入地。 2.根据不同河流的注入地,说出其流向特点,归纳亚洲水系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指导】 1.补充河流的分类:内、外流河,让学生分类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 2.总结地形地势与水系特征的关系:地形分布格局影响地势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影响河流流向特点 3.提供学习材料,补充拓展:亚洲湖泊。 【读图总结】 1.亚洲主要河流及注入地: 2.水系特征及原因分析: 特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原因: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通过读图,找寻亚洲主要河流,增强学生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析河流呈放射状的原因,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过渡:科考新发现:亚洲水塔区在变暖、变湿、变绿的同时,也在变暗。
新课推进③:亚洲水塔的守护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3:守“亚洲水塔”宁静 【布置任务】 1.阅读材料,思考“亚洲水塔” 变暗的原因及影响 2.针对变暗原因,思考: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守护“亚洲水塔”。 【教学指导】 提示学生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思考。 【归纳总结】 1.原因:全球变暖 不利影响:增加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加速山川冰雪融化 有利影响:影响河流,增加中下游地区的水量;湖泊数量、面积、水量增大 2.措施: 通过分析亚洲水塔变暗的原因、影响及守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亚洲的地形地势与水系特征
·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方法。
迁移应用:北美洲地形地势与水系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 1.找出北美洲主要地形区 2.说出北美洲东、中、西部的主要地形类型,归纳其地形特征 3.归纳北美洲地势特征 4.说出密西西比河的流向和注入地 【教学指导】 运用学习亚洲地形地势及水系特征的方法,总结归纳北美洲地形地势及水系特征。 【读图总结】 1. 2.分为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主要为山地,东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缓的山地、高原 3.东西高,中部低 4.自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 迁移应用,巩固所学,掌握地理学习方法。
课堂检测
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亚洲大陆沿80°E地形剖面示意图(乙), 回答1~2题。 1.亚洲地势特点是( ) A.西部高,中部低 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中部低,四周高 2.亚洲北部河流主要注入(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读亚洲地形水系图,完成下面3-6小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是( ) A.亚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B.亚洲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C.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多分布在四周 D.亚洲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 4.从图中可见,亚洲河流特点是( ) A.亚洲河流多发源于四周,向中部汇聚 B.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分流 C.亚洲河流众多,且短小湍急 D.亚洲河流众多,均为外流河 6.下列关于亚洲河流湖泊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B.长江是世界最长的河流 C.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 D.恒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入印度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