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分层作业)--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3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分层作业)--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9 11:01:3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这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  )
A.水 B.淀粉 C.麦芽糖 D.蛋白质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口腔中唾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详解】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而麦芽糖具有甜味;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这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故选C。
【点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向馒头上滴加稀碘液,馒头变蓝色,说明馒头的主要成分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无机盐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淀粉的特性是遇碘液变蓝色,因此可以用碘液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详解】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向馒头上滴加稀碘液,馒头变蓝色,说明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C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淀粉有遇碘液变蓝色的特性。
3.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
A.与碘反应 B.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将馒头块分解成馒头碎屑 D.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答案】D
【详解】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馒头在口中越嚼越甜。故选D。
4.下列遇碘变蓝的物质是
A.水 B.淀粉 C.蛋白质 D.脂肪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据此解答。
【详解】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而水、脂肪、蛋白质遇到碘液没有这个特性。因此遇到碘液会变蓝的是淀粉。故选B。
5.在进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的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时,在两容器内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后,再分别加等量的唾液和清水,此时还应考虑的外界影响因素主要是( )
A.适宜的温度 B.一定的湿度 C.容器的大小 D.容器的形状
【答案】A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详解】试题分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应该是:先制备淀粉浆糊;然后将制备好的浆糊分别注入标号1、2的试管中,然后向1、2试管中分别滴入清水和唾液;将两支试管充分振荡,然后放入37℃的水中;最后取出试管,向1、2试管中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情况。所以设计实验时,在两容器内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后,再分别加等量的唾液和清水,此时还应考虑的外界影响因素主要是适宜的温度。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6.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的重要意义是( )
A.将食物彻底消化 B.进一步释放食物营养
C.为了对食物的品尝 D.减轻胃肠的负担
【答案】D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吃饭时要对食物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内有充足的时间被消化;如果狼吞虎咽,则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就随食物一起进入胃中,据此解答。
【详解】在人的唾液中有消化淀粉的酶,食物咀嚼的时间越长,食物就会被研磨得越小越细,食物中的淀粉与唾液混合的时间就越长,就越能使食物中更多的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就餐时如果狼吞虎咽,食物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严重影响食物中淀粉的消化。此外由于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得到充分咀嚼和搅拌,还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因此吃饭时,要充分咀嚼的重要意义是减轻胃肠负担。
故选D。
【点睛】吃饭时狼吞虎咽,食物在口腔中不能充分地与唾液混合,不仅会影响唾液对食物的
消化,还会加重胃的负担,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胃肠疾病,还可能会因为消化吸收不佳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7.人体口腔中的消化作用不包括( )
A.舌头的搅拌作用 B.牙齿的咀嚼作用
C.唾液的分解作用 D.唾液的湿润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详解】口腔内有牙齿和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能够减轻胃肠的负担,淀粉无甜味,麦芽糖有甜味。所以,吃馒头时越嚼越甜,是因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的缘故。因此人体口腔中的消化作用不包括唾液的湿润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8.我们咀嚼馒头一段时间后会觉得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 )
A.馒头在口腔中被分解成了葡萄糖 B.馒头在口腔内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C.馒头中有白糖 D.馒头和唾液混合产生了葡萄糖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
【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详解】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而麦芽糖具有甜味。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细嚼馒头时,觉得有甜味,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属于化学消化的是( )
A.牙齿将食物嚼碎
B.唾液使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C.胃肠蠕动使食物与消 化液充分混合
D.舌头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并吞入食道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性消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质状态或形状上的变化为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
【详解】A.牙齿将食物嚼碎,食物只发生了形状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性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B.唾液中含有初步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消化,故符合题意。
C.胃肠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D.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并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性消化,故不合题意。
故选:B。
【点睛】判断化学性消化和物理性消化的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0.赵明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然后进行下列操作:
①加入2毫升淀粉糊 加入2毫升清水 充分振荡 放在37℃水浴中5分钟 滴碘液
②加入2毫升淀粉糊 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振荡 放在37℃水浴中5分钟 滴碘液
加碘液后,①、②号试管中物质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
A.①号变蓝 B.②号变蓝
C.①②号都变蓝 D.①②号都不变蓝
【答案】A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就要设置以唾液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①和②的变量是唾液,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
【详解】①号试管中的浆糊中加入清水,因为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会变蓝,②号试管浆糊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是②号试管。
故选A。
11.某同学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置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已知试管1中的实验材料是淀粉糊+唾液,则试管2中的实验材料为(  )
A.淀粉糊+唾液 B.淀粉糊+清水
C.唾液+清水 D.唾液+生理盐水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详解】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就应该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除唾液这个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即在实验组中加入唾液,相应的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的清水,所以试管2应该加入淀粉糊和清水,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四支试管的处理如图。将四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5分钟后分别滴加等量碘液并摇匀,你预测试管内最可能不变蓝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详解】A.该试管中的馒头块尽管搅拌,但是馒头块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小,馒头中的淀粉
没有被充分消化,滴加碘液后部分变蓝色,A不符合题意。
B.该试管中的馒头处理成了碎屑,但没有搅拌,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小,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充分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部分变蓝色,B不符合题意。
C.该试管中的馒头处理成了碎屑,并进行了搅拌,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增大,馒头中的淀粉被充分消化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C符合题意。
D.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夏明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把以下4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水浴装置中10分钟,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中滴入碘液.要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应比较哪两支试管?(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详解】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响,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在一组对照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分析甲、乙、丙、丁四个实验装置可以发现:乙、丙就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而甲与乙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乙与丁是以酸碱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B正确。
故选 B。
14.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设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乙试管加入唾液的量为2mL
C.应将两支试管放到37℃温水中5~10分钟
D.滴加碘液后,甲试管一定不变蓝
【答案】D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1号试管与2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故A正确。
B.对照试验是唯一变量实验,除变量唾液外其它条件都相同,1号试管内加入2ml清水,2号试管内加入唾液的量应该是2ml,故B正确。
C.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应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到37℃温水中保温,故C正确。
D.甲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如果唾液没有充分消化淀粉,使淀粉有剩余致使滴加碘液后甲试管也有变蓝的可能,故D错误。
故选D。
15.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时,先向试管中均加入适量的馒头碎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试管 加入的物质 温度
① 2mL清水 37℃
② 2mL唾液
A.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试管①内的物质
C.馒头碎屑反应了牙齿的咀嚼作用 D.实验证明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D
【知识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详解】A.由表格可知,试管①和试管②可作为对照,变量是唾液,故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故①试管中有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试管①,故B正确。
C.牙齿有咀嚼功能,馒头碎屑模拟口腔内牙齿的咀嚼,故C正确。
D.实验无法证明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为葡萄糖,故D错误。
故选D。
16.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2ml唾液 清水 2ml唾液
温度处理 37℃温水 37℃温水 100℃沸水
检测与观察 5-10分钟后取出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不变蓝 变蓝 部分变蓝
(1)若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择 (填试管编号)作为一组对照,②号试管应加入清水的量是 。
(2)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
(3)若要探究唾液在消化时食物大小有无影响,应选择①号和 号试管作对照。但表中有一处错误操作,请您找出错误并改正 。
【答案】(1) ①② 2ml
(2)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分解成了麦芽糖
(3) ③ ③号试管的温度处理应改为37℃温水
【知识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
【分析】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变量是牙齿的咀嚼,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解答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详解】(1)若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需要对比有唾液和无唾液两种情况下馒头的变化。因此,应选择①和②作为一组对照。在这组对照中,除了唾液这一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所以,②号试管应加入与①号试管等量的清水,即2ml,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馒头碎屑和唾液,且温度处理为37 C温水,这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所以,①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
(3)若要探究唾液在消化时食物大小有无影响,需要对比食物颗粒大小不同但唾液量相同的情况下馒头的变化。因此,应选择①和③作为一组对照。但在这组对照中,温度处理应保持一致,即都应为37℃温水,以保证唾液淀粉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而原表中③号试管的温度处理为100℃沸水,这是错误的,应改正为37℃温水。
17.实验室是探究生物知识的乐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许多生物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花生仁、核桃仁中的能量。
组别 食物量 水量 燃烧前水温 燃烧后水温
花生仁 0.5克 50毫升 20℃ 36.5℃
核桃仁 0.5克 50毫升 20℃ 39.0℃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测定结果,在______将燃烧后的花生种子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A.火焰熄灭时
B.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C.花生种子灰烬凉透时
(2)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那么,实验中每克花生仁释放出 焦的热量。
(3)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情况下, 所含的能量更多。
(4)为减小实验测得数据的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实验应设置 ,求平均值。
(二)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5)第2支试管处理中存在一处错误,请将错误之处进行改正 。
(6)为证明“唾液”对馒头有一定的作用,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
(7)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将③号试管中的馒头块切开,在中央滴加碘液发现颜色 ,这一现象对我们在饮食方面的启示是 。
【答案】(1)B
(2)6930
(3)核桃仁
(4)重复组
(5)加入2mL清水
(6)①②
(7) 变蓝 吃饭应细嚼慢咽(或吃饭时要充分咀嚼)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食物的消化过程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移开燃烧后花生种子的时机: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测定结果,应在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将燃烧后的花生种子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因为只有当温度不再升高时,才能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达到了最大值,此时记录的温度才是准确的反应了食物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水温升高的最终温度。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计算每克花生仁释放的热量,需要根据实验数据。花生仁燃烧前后水温变化为36.5℃ - 20℃ = 16.5℃。水量为50毫升,因此吸收的热能为50毫升 × 16.5℃ × 4.2焦/毫升/℃ = 3465焦。实验中使用的是0.5克花生仁,因此每克花生仁释放的热量为3465焦 ÷ 0.5克 = 6930焦/克。
(3)由表中数据可知,相同质量的情况下,核桃仁燃烧后使水温升高的幅度比花生仁大,所以核桃仁所含的能量更多。
(4)为减小实验测得数据的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实验应设置重复组,即进行多次实验,然后求平均值。这样可以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避免因单次实验的误差或偶然因素导致的不准确结果。
(5)第2支试管中存在的错误是加入的唾液和清水的量不对,应改为 “2mL清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即除了探究的因素(唾液)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6)为证明 “唾液” 对馒头有一定的作用,应选用①号和②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因为①号试管加入了唾液,②号试管加入了清水,其他条件相同,这样可以通过对比两支试管中馒头的变化情况,来证明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7)③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没有经过牙齿的咀嚼和唾液的充分混合,淀粉未被充分消化,所以将其放入 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切开,在中央滴加碘液会发现颜色变蓝。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在饮食方面要细嚼慢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这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  )
A.水 B.淀粉 C.麦芽糖 D.蛋白质
2.向馒头上滴加稀碘液,馒头变蓝色,说明馒头的主要成分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D.无机盐
3.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
A.与碘反应 B.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C.将馒头块分解成馒头碎屑 D.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4.下列遇碘变蓝的物质是
A.水 B.淀粉 C.蛋白质 D.脂肪
5.在进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的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时,在两容器内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后,再分别加等量的唾液和清水,此时还应考虑的外界影响因素主要是( )
A.适宜的温度 B.一定的湿度 C.容器的大小 D.容器的形状
6.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的重要意义是( )
A.将食物彻底消化 B.进一步释放食物营养
C.为了对食物的品尝 D.减轻胃肠的负担
7.人体口腔中的消化作用不包括( )
A.舌头的搅拌作用 B.牙齿的咀嚼作用
C.唾液的分解作用 D.唾液的湿润作用
8.我们咀嚼馒头一段时间后会觉得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 )
A.馒头在口腔中被分解成了葡萄糖 B.馒头在口腔内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C.馒头中有白糖 D.馒头和唾液混合产生了葡萄糖
9.下列属于化学消化的是( )
A.牙齿将食物嚼碎
B.唾液使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C.胃肠蠕动使食物与消 化液充分混合
D.舌头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并吞入食道
10.赵明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然后进行下列操作:
①加入2毫升淀粉糊 加入2毫升清水 充分振荡 放在37℃水浴中5分钟 滴碘液
②加入2毫升淀粉糊 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振荡 放在37℃水浴中5分钟 滴碘液
加碘液后,①、②号试管中物质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
A.①号变蓝 B.②号变蓝
C.①②号都变蓝 D.①②号都不变蓝
11.某同学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置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已知试管1中的实验材料是淀粉糊+唾液,则试管2中的实验材料为(  )
A.淀粉糊+唾液 B.淀粉糊+清水
C.唾液+清水 D.唾液+生理盐水
12.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四支试管的处理如图。将四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5分钟后分别滴加等量碘液并摇匀,你预测试管内最可能不变蓝的是(  )
A. B. C. D.
13.夏明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把以下4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水浴装置中10分钟,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中滴入碘液.要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应比较哪两支试管?(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14.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设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乙试管加入唾液的量为2mL
C.应将两支试管放到37℃温水中5~10分钟
D.滴加碘液后,甲试管一定不变蓝
15.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时,先向试管中均加入适量的馒头碎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试管 加入的物质 温度
① 2mL清水 37℃
② 2mL唾液
A.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试管①内的物质
C.馒头碎屑反应了牙齿的咀嚼作用 D.实验证明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16.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2ml唾液 清水 2ml唾液
温度处理 37℃温水 37℃温水 100℃沸水
检测与观察 5-10分钟后取出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不变蓝 变蓝 部分变蓝
(1)若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择 (填试管编号)作为一组对照,②号试管应加入清水的量是 。
(2)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
(3)若要探究唾液在消化时食物大小有无影响,应选择①号和 号试管作对照。但表中有一处错误操作,请您找出错误并改正 。
17.实验室是探究生物知识的乐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探究许多生物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花生仁、核桃仁中的能量。
组别 食物量 水量 燃烧前水温 燃烧后水温
花生仁 0.5克 50毫升 20℃ 36.5℃
核桃仁 0.5克 50毫升 20℃ 39.0℃

(1)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测定结果,在______将燃烧后的花生种子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A.火焰熄灭时
B.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C.花生种子灰烬凉透时
(2)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那么,实验中每克花生仁释放出
焦的热量。
(3)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情况下, 所含的能量更多。
(4)为减小实验测得数据的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实验应设置 ,求平均值。
(二)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5)第2支试管处理中存在一处错误,请将错误之处进行改正 。
(6)为证明“唾液”对馒头有一定的作用,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
(7)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将③号试管中的馒头块切开,在中央滴加碘液发现颜色 ,这一现象对我们在饮食方面的启示是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