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3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9 11: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1.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章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之前对人体营养物质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消化器官的功能及整个消化过程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文结合等方式,直观展示食物在口腔内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的概念和意义,重点阐述了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口腔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起始关键环节。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和消化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能参与实验探究,但在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归纳总结抽象概念方面还需要教师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消化过程中的微观变化理解存在困难,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探究实践:完成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提高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认同口腔对食物消化的重要作用,提高健康地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点。
2.通过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难点:
1.完成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提高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2.认同口腔对食物消化的重要作用,提高健康地生活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馒头是我国很多地方餐桌上的常见主食,淀粉是馒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吃馒头时,如果狼吞虎咽,感觉不到甜味,但细细咀嚼,就会有淡淡的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食物在口腔中是怎样被消化的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思考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唾液能起到分解馒头中淀粉的作用。 设计实验(播放视频) 实施实验(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实验原理 淀粉(不甜)+碘液(37°C)→麦芽糖(甜) 实验过程及结果 A:馒头渣+2mL清水(碘,37°C)→变蓝(淀粉未被消化分解) B:馒头渣+2mL唾液(碘,37°C)→不变蓝(淀粉已被消化分解) 实验分析及结论 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结论:唾液能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没有甜味,麦芽糖有甜味,所以馒头越嚼越甜。 实验拓展 C:馒头块+2mL唾液(碘,37°C)→部分变蓝(只有表面淀粉被消化分解) 总结: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也有重要作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 小组实验 听讲、做笔记 培养学生思考讨论的能力 视频的播放丰富课堂内容,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借鉴学习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实验拓展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批判思维。
任务二:自主学习消化的方式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1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过程,叫作_______。 2.经过牙齿的咀嚼,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唾液的____________增大。舌具有______功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3.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________的机械作用,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不断把食物像消化道的下端推送;另一种是由消化腺分泌______,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消化酶可以将食物中的淀粉等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结构简单、容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概括总结消化的方式: 物理消化:牙齿、舌 化学消化:消化液 快速阅读课本,完成相关填空 概括总结,做笔记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提取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任务三:学习良好的饮食习惯 图文展示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不欲急” “法当熟嚼令细” 概括: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观看图片理解其义 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图片形象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 恰当地渗透态度责任: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自主探究胆汁的作用(课本P17页)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问题
2.做出假设:唾液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A:馒头渣+2mL清水(37°C、碘)→变蓝(淀粉未被消化分解)
B:馒头渣+2mL唾液(37°C、碘)→不变蓝(淀粉被消化分解)
C:馒头块+2mL唾液(37°C、碘)→部分变蓝(只有表面淀粉被消化分解)
二、消化的方式
1.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2.化学消化:唾液淀粉酶消化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能较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实验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掌握不足,实验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小组实验分析讨论时间略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实验分析和讨论,同时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