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物态变化【2025中考物理第1轮复习考点梳理练 】(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讲 物态变化【2025中考物理第1轮复习考点梳理练 】(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2-21 10:51:3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第4讲 物态变化
 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定义 表示物体的 冷热程度 
单位 摄氏度,符号是 ℃ 
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沸水温度规定为 100 ℃
温度的估测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37 ℃,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
2.温度计
原理  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使用 (1)估:测量之前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 (2)选:根据测量需求,选择 量程 和 分度值 合适的温度计。 (3)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图1中正确的是 丁 。 (4)读: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不能 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相平 ,如图2中 乙 。 (5)记: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温度计示数为 42 ℃。 图1   图2
注意 (1)温度计读数时需要分析液面是在零刻度线以上还是以下,如图3所示的温度为 -12 ℃。 (2)体温计读数时眼睛通过体温计的一条棱看过去,圆弧形的棱相当于 凸透镜(放大镜) 便于观察和读数。 (3)体温计由于使用的需求,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做了一个 缩口 。如图4,读数时 能 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应拿着体温计用力 甩 (不甩:只升不降,高准低不准) 图3   图4
 考点2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情况
物态变化 状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生活中常见应用举例
熔化 固态→  液 态  吸 热 夏天,饮料中加冰块使饮料温度下降
凝固 液态→  固 态  放 热 冬天,菜窖里放水,利用水凝固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汽化 液态→  气 态  吸 热 炎热的夏天,地上洒水人会感到凉快;利用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煮饺子
液化 气态→  液 态  放 热 冬天,对手哈气,可以使手温暖;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升华 固态→  气 态  吸 热 “干冰”可以防止运输过程中食品腐烂变质;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凝华 气态→  固 态  放 热 霜、雾凇的形成
 考点3晶体和非晶体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有 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没有 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高频实例 冰、萘、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 橡胶、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等
熔化 特点 熔化前(AB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为 固 态;熔化时(BC段):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为 固液共存 态;熔化后(CD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为 液 态 持续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条件 ①温度达到 熔点 ;②持续 吸 热 持续吸热
凝固 特点 凝固前(EF段):持续放热,温度降低,为 液 态;凝固时(FG段):持续放热,温度 不变 ,为 固液共存 态;凝固后(GH段):持续放热,温度降低,为 固 态 持续放热,温度一直降低
条件 ①温度达到 凝固点 ;②持续 放 热 持续放热
 考点4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1.汽化的两种方式
汽化形式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发生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 达到 沸点 ,持续 吸 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 高 、表面积越 大 、表面空气流速越 快 ,蒸发越快 液面气压越高,沸点 越高 
温度变化 降温制冷 吸热,温度 不变 
相同点 都是 汽化 现象,都需要 吸 热
2.液化的两种方式:一是 降低温度 (如草地上露珠的形成);二是 压缩体积 (如储存在钢瓶内的液化石油气)。
命题点1 温度计原理 1.如图为利用玻璃瓶、橡皮塞、带有颜色的水和玻璃管自制的一个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来工作的;使用时先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把该玻璃瓶放入冷水中,此时玻璃管内水柱会 下降 (选填“上升”或“下降”)。 (RJ八上P47图3.1-1) 【拓展提升】若想温度变化时液柱高度变化得更明显,应尽量选择 更细 (选填“更粗”或“更细”)的玻璃管
命题点2 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如图是小亮用光滑的厚纸制作的小纸锅。在锅里装些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可以看到水面上方冒出大量“白气”,持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而纸锅没有燃烧,“白气”的形成属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纸锅能够烧水而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 保持不变 ,此时水的温度比纸的着火点 低  (RJ八上P60图3.3-4) (RJ八上P63图3.3-9) 3.如图是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请解释“简易冰箱”的原理。 答:该“简易冰箱”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制冷来给饭菜降温,从而对饭菜进行保质;将它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蒸发的速度。
命题点3 物态变化辨识及吸、放热 4.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易拉罐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测得易拉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外壁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要 放出 热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说明向易拉罐中加盐后,冰的熔点会 降低 。 (RJ八上P67图3.4-5、图3.4-6) 【生活实践】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霜前冷”是因为气温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 ℃时,水蒸气 凝华 形成霜;“雪后寒”是因为雪融化或 升华 ,都要吸收热量,使气温下降
 实验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例1】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猜想与假设】
(1)小明用手握冰块,一会儿看到有部分冰化成了水,并感觉手很凉。据此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熔化相关的猜想: 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合理即可)。
【设计与进行实验】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该先确定 铁圈A (选填“铁圈A”“铁夹B”或“铁杆C”)的位置。这样安装便于调整陶土网的高度,确保能用 酒精灯外焰加热 ,提高效率。
(3)实验中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中的冰 受热均匀 ,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慢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数据。
(4)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中物质的状态,并每隔1 min记录试管中物质的 温度 。实验过程中,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描点,并绘制出本次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分析与论证】
(5)请你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
 ②冰熔化过程持续了3 min,第4~5 min 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③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
(6)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取出并浸入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不断吸热 。
【交流与评估】
(7)同学小刚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C (填字母)。
A.烧杯中的水少
B.对试管内的冰不断搅拌
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8)实验完毕后,小明同学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 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
【创新设问】
(9)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入与冰块质量相等的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 温度 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要 吸收 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实验2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例2】如图甲是小组同学“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图甲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壁 。
(2)本实验需要的实验器材有:①烧杯、水和带孔的纸盖;②酒精灯;③铁杆A和温度计;④铁圈B和陶土网。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②④①③ (填序号)。
(3)除图中实验器材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4)在水温升高到90 ℃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几分钟后停止读数,其中第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92 ℃。小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的实验现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分析与论证】
(5)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4 96 98 98 98 98
   ①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98 ℃,由此可判断此时的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前温度 升高 ,水沸腾时温度 保持不变 。
(6)小组同学在水沸腾时撤去酒精灯,过一会儿,观察到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 持续吸热 。
【交流与评估】
(7)实验时小组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于是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不可行 ,请说明原因: 加大火力只能让水更快沸腾,无法改变水的沸点 。
(8)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90 ℃以下后,另一名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90 ℃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创新设问】
(9)小组同学完成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1∶2),有A、B两种方案可选择,结合图像,你认为方案 A (填字母)的冷却效果好。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冷牛奶
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 min
 重难点1物态变化的判断
  【例1】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转,也代表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下列关于节气的谚语理解正确的是( C )
A.“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D.“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物态变化判断“三部曲”:
明确六种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明确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种类
 重难点2“白气”“冰花”现象
  【例2】(传统文化)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B )
A.霜前冷,雪后寒
B.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生活中看到的“白气”并不是气体。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与水蒸气不同,水蒸气是气体,人眼看不到。
  【例3】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窗户的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D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判断液化时水珠出现位置的方法:
(1)找“热源”:看哪一侧的温度高;(2)找“冷源”:看哪一侧的温度低;(3)判断:“热源”一侧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小水珠出现在“热源”一侧。
 命题点1 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1.(2022·鄂州)妈妈对你说,今天降温了,看看墙上挂的寒暑表,自己选择合适的衣服。如图,关于该寒暑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寒暑表的量程是-50~50 ℃
B.寒暑表的分度值是0.1 ℃
C.寒暑表的示数是21 ℃
D.寒暑表的示数是39 ℃
2.(2018·黄冈)在测量水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没到被测液体中 , 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 22 ℃。
甲   乙
 命题点2 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的判断
3.(2024·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4.(2023·鄂州)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 )
A.樟脑丸“消失” B.水结冰
C.草叶上形成露珠 D.树枝上出现雾凇
5.(2022·鄂州)喝上一杯由妈妈自制的热乎乎的奶茶,你戴的眼镜镜片变模糊了。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热奶茶中的水先汽化,后在镜片上液化成小水珠
B.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C.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D.水蒸气凝华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6.(2023·潜江)中华诗词蕴含大量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7.(2023·黄冈)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196 ℃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8.(2023·恩施州)人穿着湿衣服易着凉,是因为水逐渐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会 吸收 身体的热量。
 命题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9.(2024·武汉)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的水温。
甲  乙
(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 BC 段温度的变化特点可知冰是晶体,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
(2)该同学继续探究加有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他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这些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 低于 0 ℃。
10.(2021·荆州)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 ℃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 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所示的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甲  乙
(1)实验中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 受热均匀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
(2)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乙中物体在B点时刻的内能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点时刻的内能。
(4)比较图乙中的AB段与DE段可知,物质在AB段时的比热容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DE段时的比热容。
(5)某同学把试管中的物质换成水,发现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的水都不会沸腾,请设计一种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方案: 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沸点更高的液体 (写出一种即可)。
 命题点4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
11.(2021·黄冈节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错误的操作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改正错误后,加热使水沸腾,此后,继续对水加热,水温 不变 。
12.(2022·武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相同。
甲  乙
(1)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液化 (选填“汽化”“液化”“升华”或“凝华”),在烧杯口周围形成“白气”。
(2)通过两次实验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必须 继续吸热 。
(3)图乙是该组同学第二次实验绘制的图像。第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水沸腾前每加热2 min温度升高5 ℃ ,则图乙中t0= 87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第4讲 物态变化
 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定义 表示物体的 冷热程度 
单位 摄氏度,符号是 ℃ 
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沸水温度规定为 100 ℃
温度的估测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37 ℃,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
2.温度计
原理  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使用 (1)估:测量之前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 (2)选:根据测量需求,选择 量程 和 分度值 合适的温度计。 (3)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图1中正确的是 丁 。 (4)读: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不能 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相平 ,如图2中 乙 。 (5)记: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温度计示数为 42 ℃。 图1   图2
注意 (1)温度计读数时需要分析液面是在零刻度线以上还是以下,如图3所示的温度为 -12 ℃。 (2)体温计读数时眼睛通过体温计的一条棱看过去,圆弧形的棱相当于 凸透镜(放大镜) 便于观察和读数。 (3)体温计由于使用的需求,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做了一个 缩口 。如图4,读数时 能 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应拿着体温计用力 甩 (不甩:只升不降,高准低不准) 图3   图4
 考点2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情况
物态变化 状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生活中常见应用举例
熔化 固态→  液 态  吸 热 夏天,饮料中加冰块使饮料温度下降
凝固 液态→  固 态  放 热 冬天,菜窖里放水,利用水凝固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汽化 液态→  气 态  吸 热 炎热的夏天,地上洒水人会感到凉快;利用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煮饺子
液化 气态→  液 态  放 热 冬天,对手哈气,可以使手温暖;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升华 固态→  气 态  吸 热 “干冰”可以防止运输过程中食品腐烂变质;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凝华 气态→  固 态  放 热 霜、雾凇的形成
 考点3晶体和非晶体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有 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没有 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高频实例 冰、萘、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 橡胶、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等
熔化 特点 熔化前(AB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为 固 态;熔化时(BC段):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为 固液共存 态;熔化后(CD段):持续吸热,温度升高,为 液 态 持续吸热,温度一直升高
条件 ①温度达到 熔点 ;②持续 吸 热 持续吸热
凝固 特点 凝固前(EF段):持续放热,温度降低,为 液 态;凝固时(FG段):持续放热,温度 不变 ,为 固液共存 态;凝固后(GH段):持续放热,温度降低,为 固 态 持续放热,温度一直降低
条件 ①温度达到 凝固点 ;②持续 放 热 持续放热
 考点4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1.汽化的两种方式
汽化形式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发生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 达到 沸点 ,持续 吸 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 高 、表面积越 大 、表面空气流速越 快 ,蒸发越快 液面气压越高,沸点 越高 
温度变化 降温制冷 吸热,温度 不变 
相同点 都是 汽化 现象,都需要 吸 热
2.液化的两种方式:一是 降低温度 (如草地上露珠的形成);二是 压缩体积 (如储存在钢瓶内的液化石油气)。
命题点1 温度计原理 1.如图为利用玻璃瓶、橡皮塞、带有颜色的水和玻璃管自制的一个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来工作的;使用时先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把该玻璃瓶放入冷水中,此时玻璃管内水柱会 下降 (选填“上升”或“下降”)。 (RJ八上P47图3.1-1) 【拓展提升】若想温度变化时液柱高度变化得更明显,应尽量选择 更细 (选填“更粗”或“更细”)的玻璃管
命题点2 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如图是小亮用光滑的厚纸制作的小纸锅。在锅里装些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可以看到水面上方冒出大量“白气”,持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而纸锅没有燃烧,“白气”的形成属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过程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纸锅能够烧水而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 保持不变 ,此时水的温度比纸的着火点 低  (RJ八上P60图3.3-4) (RJ八上P63图3.3-9) 3.如图是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请解释“简易冰箱”的原理。 答:该“简易冰箱”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制冷来给饭菜降温,从而对饭菜进行保质;将它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蒸发的速度。
命题点3 物态变化辨识及吸、放热 4.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易拉罐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测得易拉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外壁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要 放出 热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说明向易拉罐中加盐后,冰的熔点会 降低 。 (RJ八上P67图3.4-5、图3.4-6) 【生活实践】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霜前冷”是因为气温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 ℃时,水蒸气 凝华 形成霜;“雪后寒”是因为雪融化或 升华 ,都要吸收热量,使气温下降
 实验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例1】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猜想与假设】
(1)小明用手握冰块,一会儿看到有部分冰化成了水,并感觉手很凉。据此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熔化相关的猜想: 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合理即可)。
【设计与进行实验】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该先确定 铁圈A (选填“铁圈A”“铁夹B”或“铁杆C”)的位置。这样安装便于调整陶土网的高度,确保能用 酒精灯外焰加热 ,提高效率。
(3)实验中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中的冰 受热均匀 ,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慢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数据。
(4)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中物质的状态,并每隔1 min记录试管中物质的 温度 。实验过程中,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描点,并绘制出本次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分析与论证】
(5)请你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
 ②冰熔化过程持续了3 min,第4~5 min 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③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
(6)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取出并浸入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不断吸热 。
【交流与评估】
(7)同学小刚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C (填字母)。
A.烧杯中的水少
B.对试管内的冰不断搅拌
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8)实验完毕后,小明同学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 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 。
【创新设问】
(9)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入与冰块质量相等的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 温度 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要 吸收 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实验2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例2】如图甲是小组同学“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图甲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壁 。
(2)本实验需要的实验器材有:①烧杯、水和带孔的纸盖;②酒精灯;③铁杆A和温度计;④铁圈B和陶土网。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②④①③ (填序号)。
(3)除图中实验器材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4)在水温升高到90 ℃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几分钟后停止读数,其中第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92 ℃。小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的实验现象: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
【分析与论证】
(5)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4 96 98 98 98 98
   ①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98 ℃,由此可判断此时的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前温度 升高 ,水沸腾时温度 保持不变 。
(6)小组同学在水沸腾时撤去酒精灯,过一会儿,观察到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 持续吸热 。
【交流与评估】
(7)实验时小组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于是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不可行 ,请说明原因: 加大火力只能让水更快沸腾,无法改变水的沸点 。
(8)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90 ℃以下后,另一名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90 ℃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创新设问】
(9)小组同学完成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1∶2),有A、B两种方案可选择,结合图像,你认为方案 A (填字母)的冷却效果好。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冷牛奶
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 min
 重难点1物态变化的判断
  【例1】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转,也代表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下列关于节气的谚语理解正确的是( C )
A.“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D.“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物态变化判断“三部曲”:
明确六种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明确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种类
 重难点2“白气”“冰花”现象
  【例2】(传统文化)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B )
A.霜前冷,雪后寒
B.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生活中看到的“白气”并不是气体。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与水蒸气不同,水蒸气是气体,人眼看不到。
  【例3】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窗户的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D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判断液化时水珠出现位置的方法:
(1)找“热源”:看哪一侧的温度高;(2)找“冷源”:看哪一侧的温度低;(3)判断:“热源”一侧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小水珠出现在“热源”一侧。
 命题点1 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1.(2022·鄂州)妈妈对你说,今天降温了,看看墙上挂的寒暑表,自己选择合适的衣服。如图,关于该寒暑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寒暑表的量程是-50~50 ℃
B.寒暑表的分度值是0.1 ℃
C.寒暑表的示数是21 ℃
D.寒暑表的示数是39 ℃
2.(2018·黄冈)在测量水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没到被测液体中 , 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 22 ℃。
甲   乙
 命题点2 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的判断
3.(2024·湖北)如图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表演者击打高温液态铁,液态铁在四散飞溅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后变成固态铁。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4.(2023·鄂州)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 )
A.樟脑丸“消失” B.水结冰
C.草叶上形成露珠 D.树枝上出现雾凇
5.(2022·鄂州)喝上一杯由妈妈自制的热乎乎的奶茶,你戴的眼镜镜片变模糊了。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热奶茶中的水先汽化,后在镜片上液化成小水珠
B.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C.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D.水蒸气凝华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6.(2023·潜江)中华诗词蕴含大量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7.(2023·黄冈)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196 ℃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8.(2023·恩施州)人穿着湿衣服易着凉,是因为水逐渐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会 吸收 身体的热量。
 命题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9.(2024·武汉)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的水温。
甲  乙
(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 BC 段温度的变化特点可知冰是晶体,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
(2)该同学继续探究加有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他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这些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 低于 0 ℃。
10.(2021·荆州)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 ℃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 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所示的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甲  乙
(1)实验中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 受热均匀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
(2)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乙中物体在B点时刻的内能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点时刻的内能。
(4)比较图乙中的AB段与DE段可知,物质在AB段时的比热容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DE段时的比热容。
(5)某同学把试管中的物质换成水,发现无论怎么加热,试管中的水都不会沸腾,请设计一种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方案: 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沸点更高的液体 (写出一种即可)。
 命题点4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
11.(2021·黄冈节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错误的操作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改正错误后,加热使水沸腾,此后,继续对水加热,水温 不变 。
12.(2022·武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相同。
甲  乙
(1)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液化 (选填“汽化”“液化”“升华”或“凝华”),在烧杯口周围形成“白气”。
(2)通过两次实验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必须 继续吸热 。
(3)图乙是该组同学第二次实验绘制的图像。第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水沸腾前每加热2 min温度升高5 ℃ ,则图乙中t0= 87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
2025年中考物理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第4讲 物态变化
考点梳理精练
一、声、光、热学
考点1 
温度和温度计
冷热程度

0
100
37
图1
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量程
分度值

不能
相平

42
-12
凸透镜(放大镜)
缩口


考点2 
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情况












考点3 
晶体和非晶体

没有

不变
固液共存

熔点


不变
固液共存
凝固点


考点4 
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沸点




越高
不变
汽化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RJ八上P47图3.1-1)
热胀冷缩
下降
更细
液化
放热
保持不变

答:该“简易冰箱”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制冷来给饭菜降温,从而对饭菜进行保质;将它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蒸发的速度。
(RJ八上P67图3.4-5、图3.4-6)
凝华
放出
降低
低于
凝华
升华
实 验 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合理即可)
铁圈A
酒精灯外焰
加热
受热均匀

温度
晶体
有固定
的熔化温度
固液
共存
保持不变
不断吸热
C
不能
试管中的水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
不能继续吸热
温度
吸收
实 验 2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温度计的玻璃泡
接触到烧杯壁
②④①③
秒表
92
变大
98
小于
升高
保持不变
持续吸热
不可行
加大火力只能让水更快
沸腾,无法改变水的沸点
质量
A
重难点1
物态变化的判断
C
重难点2
“白气”“冰花”现象
B
D
命题点1
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A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浸没到被测液体中
22
命题点2
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其吸、放热的判断
D
A
A
A
吸收
凝固
汽化
吸收
命题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BC
固、液共存
凝华
低于
受热均匀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晶体
小于
小于
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沸点更高
的液体
命题点4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不变
变大
液化
继续吸热
87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