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2024--2025学年八下历史课件(统编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2024--2025学年八下历史课件(统编人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8 18: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3课
土 地 改 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新课导入
全国土地改革前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一:
14%
57%以上
50%以上
农民
地主
7%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
一、土地改革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土改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直接原因)
旧解放区
新解放区
3亿人口
新解放区
一、土地改革背景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进行土地改革还有什么原因?
③巩固人民政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使中国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的,而没有资金,没有数百亿银元的资金投资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那就不要想加快我们的工业化。——1950年,刘少奇《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一、土地改革背景
土地改革概况
土地改革 时间 地点
法律依据 核心内容 1950年-1952年底
广大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者都是私有制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过程
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对比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相同点
所有权 地主占有 绝大部分土地
分配形式 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归地主 是否剥削 地主剥削农民 农民
占有土地
劳动成果
归农民
不存在剥削
土地私有制
二、土地改革过程
具体措施:
(1)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分给地主一份,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农民分到土地
特点:此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没收土地烧毁旧地契
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农民分到地主耕牛工具
二、土地改革过程
剥削收租
有地出租
有地温饱
少地挨饿
租地为主
你知道贫雇中农是怎么划分的吗
批斗地主
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三、土地改革结果
旧解放区
新解放区
3亿人口
新解放区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补充: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相关史事
1959年,西藏翻身农奴参加选举
农奴焚烧地契、债约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1.政治上: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四、土地改革意义
翻身农民感谢救星共产党
翻身农民感谢恩人毛主席
春雷一声平地起,
斗倒地主分田地。
农民翻身心欢喜,
感谢恩人毛主席。
1.政治上:
材料三: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3)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四、土地改革意义
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
材料五: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改革大大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保证了全国人民粮食的需要量,增产了工业原料作物。农民的购买力也迅速提高了,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较之1950年增加25%左右……这就给我国的工业产品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国内市场。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
材料四:
(4)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
四、土地改革意义
启示:
1.要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制度
2.要解放生产力,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作了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给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启示?
四、土地改革意义
背景
时间
法律依据
内容
1.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1950年—1952年底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仍是私有制。)
1.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小结
时间 历史事件 意义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赢得独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1952年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953年 抗美援朝胜利 保家卫国,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
开国大典
筹备
建立
巩固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军事上:抗美援朝
经济上:土地改革
政治上:西藏解放
单元归纳
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在右侧的 内画“√’。
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课后活动



单元概览
1.(2024·四川·中考真题)“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决策出自( )
C
中考链接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2024·四川·中考真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打开了全新的外交局面
C
单元概览
3.(2023·福建·中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B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中考链接
4.(2024·四川·中考真题)下表是1949-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和部分内容,据此可以看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中心工作是( )
A.继续革命,解放全中国 B.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C.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