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与学科素养评价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与学科素养评价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18 18:13:21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与学科素养评价科学试卷
1.(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属于放大镜镜片特点的是 (  )
A.中央厚,边缘厚 B.中央厚,边缘薄 C.中央薄,边缘厚
2.(2025六上·罗湖期末)如右图将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组成 (  )。
A.放大镜 B.老花镜 C.光学显微镜
3.(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物品中,有放大功能的是 (  )
A.保鲜膜 B.一滴水珠 C.窗户平面玻璃
4.(2025六上·罗湖期末)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
A.蝴蝶的足 B.洋葱的细胞 C.伤寒杆菌
5.(2025六上·罗湖期末) 以下属于微生物的是 (  )
A.蚜虫 B.病毒 C.神经细胞
6.(2025六上·罗湖期末)在制作地球模型时,将分别代表地壳、地幔、地核的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不同厚度是因为(  )
A.更好看
B.地球结构越往外层越厚
C.地球结构越往内部越厚
7.(2025六上·罗湖期末)为了制作出相对符合实际的地球模型,我们需要获取的信息有(  )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③地球内部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8.(2025六上·罗湖期末) “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相同点是(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地球是球形 C.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9.(2025六上·罗湖期末)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是(  )。
A.24小时 B.30天 C.365天
10.(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
A.太阳东升西落
B.四季变化
C.一年四季正午影长变化
11.(2025六上·罗湖期末) 自然界中最大的能量来源于(  ) 。
A.风能 B.水能 C.太阳能
12.(2025六上·罗湖期末)大雁是北方常见的候鸟,它们南飞的主要原因是 (  )
A.躲避天敌 B.繁殖后代 C.气候变化
13.(2025六上·罗湖期末)与筷子的功能相似的工具是 (  )
A. B. C.
14.(2025六上·罗湖期末)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一件工具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B.工具的使用需要技术的支持
C.同一个任务中只能使用一种工具和技术
15.(2025六上·罗湖期末)小科帮助图书馆运书,下面哪种运输方式既省力高效又方便操控 (  )
A.
B.
C.
16.(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三种工具,哪一种同时具有杠杆和斜面的作用 (  )
A. B. C.
17.(2025六上·罗湖期末)增加导线圈数后将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如图),指南针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指针发生明显偏转 B.指针不动 C.指针轻微偏转
18.(2025六上·罗湖期末) 右图中最省电的电器是 (  )
序号
电器 运行功率
1 热水器 3000 W
2 空调 2500 W
3 电冰箱 200 W
4 洗衣机 750 W
A.热水器 B.空调 C.电冰箱
19.(2025六上·罗湖期末) 以下属于短路现象的是 (  )
A.电流正常 B.电池发热 C.没有电流
20.(2025六上·罗湖期末) 小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 (  )。
A.电池 B.磁铁 C.电磁铁
21.(2025六上·罗湖期末)小科想通过圭表观测不同季节的影长,请帮助小科在括号内分别补充春、夏、秋三个季节,并在圭表上标出影长的位置。
22.(2025六上·罗湖期末)小科想制作洋葱标本。请帮助小科按照正确的制作步骤给图片标注序号。
23.(2025六上·罗湖期末) 小科在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时有以下发现,请同学们帮助完成。
(1)在模拟实验中请同学们根据课堂实验结果,完成以下表格。能产生昼夜交替的在假设后填“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的填“不能”。
  我的假设 示意图 能否产生昼夜更替 (填“能”或“不能”)
假设一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假设二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假设三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假设四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  
(2)以上假设符合托勒密的地心说的是(  )
A.假设一 B.假设二 C.假设三
(3)如右图,小科在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中发现,A、B、C三个点中   点属于白天,   (选填B点或C点)先迎来黎明。
24.(2025六上·罗湖期末) 小科学习了杠杆的知识后,想进一步了解杠杆的使用规律,于是找了一块重铁砣以及三个不同质量的石块(如图所示)在杠杆上做实验,想用不同的石块撬动A 处的重铁砣。
实验发现:在B 处放最大的石块可以把铁砣撬动;在C 处放中等的石块可以把铁砣撬动;在D 处放最小的石块可以把铁砣撬动。
(1)在图中对杠杆起支撑作用的点是   。 (填字母)
(2)A处重铁砣施加给轻杆的力可认为是阻力,A点可以认为是   (选填“用力”或“阻力”)点。为了撬动铁砣,B、C、D三处施加给杠杆动力的点,可认为是   (选填“用力”或“阻力”)点。
(3)如果将最大的石头向左移动,能否撬动铁砣    。
(4)如果将最大的石头移动至C处,能否撬动铁砣呢    。
(5)想要撬动铁砣,还能将   (选填“大”“中”或“小”)石头放在   处。
25.(2025六上·罗湖期末) 乐思小组做了电磁铁的探究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单。根据记录进行实验分析。
实验 线圈匝数 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枚
第 1次 第2次 第3 次 平均值
第一组 20匝 5 6 7 6
第二组 40 匝 12 11 13
第三组 60匝 18 11 19 16
(1)请将记录单中有问题的数据“圈”出来。
(2)记录单中第二组实验的空格处应该填写   。
(3)同一个电磁铁吸引大头针三次,目的是   。
(4)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  )。
A.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
B.电流大小、铁芯的体积大小等
C.线圈的匝数、铁芯的体积大小等
(5)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那么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
A.直接修改数据
B.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
C.向同学抄数据
(6)根据该组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7)如果还想继续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可以选择下图中   和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6.(2025六上·罗湖期末)阅读以下短文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热带地区,造成了无数的死亡。当时传统的抗疟药物逐渐失效,因为疟原虫(引发疟疾的病原体)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中国政府发起了“523项目”,任命屠呦呦为研究负责人。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虽然屠呦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但她的发现对微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疟原虫是一种微观寄生虫,虽不是微生物却与微生物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从自然界中寻找能抑制病原体的新物质。科学家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抗生素的研究,与青蒿素的研发思路一脉相承。
青蒿素的成功研发启示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寻找药物(包括微生物代谢物)可能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关键途径。屠呦呦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1)在进行微观研究时,我们可以使用的放大观察的工具是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观察微生物的人。
(2)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   、   。
(3)请简述材料中在微生物研究上对医学的贡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凸透镜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当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使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利用凸透镜的这种会聚光线的特性,我们可以将物体放大,这就是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而中央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中,有目镜和物镜两个重要的光学部件,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物镜的作用是将被观察的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所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通过两个凸透镜的组合,能够实现对微小物体的高倍数放大观察,所以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组成光学显微镜,选项C符合。
3.【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一滴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特点。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当物体放在一滴水珠下方合适位置时,水珠能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具有放大功能,选项B符合要求。
4.【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蝴蝶的足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结构,但比较细小。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其放大倍数一般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观察蝴蝶足的形态、结构等细节,所以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足。
5.【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非常微小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个体极其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处于 10 - 300 纳米之间,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具有生命活动的一些特征,属于微生物。
6.【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结构从外到内,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即越往内部越厚。在制作地球模型时,将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不同厚度,是为了体现地球内部结构中越往内部越厚的特点,所以选项C正确。
7.【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陆分布有着特定的比例和形态。在制作地球模型时,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在模型上表现出海洋和陆地的位置、范围等,使模型更符合地球的实际情况,所以②是制作地球模型需要获取的信息。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各部分的厚度、物质组成等都有差异。制作地球模型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能够合理地表现出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特征,如通过不同颜色、不同厚度的材料来代表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使模型更符合地球的实际内部构造,所以③是制作地球模型需要获取的信息。
8.【答案】B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 和 “日心说” 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二者的相同点,选项B正确。
9.【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解答】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分析】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
10.【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约为24小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人以地球为参照物,相对运动使得太阳看起来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同时,地球自转还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地方时差异等。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符合与地球自转有关的现象,选项A正确。
11.【答案】C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太阳能
【解析】【分析】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极为巨大,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自然界中最大的能量来源。它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能量,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等提供了动力。
12.【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气候
【解析】【分析】气候变化是大雁南飞的主要原因。北方冬季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尤其是水面结冰,导致大雁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水中的鱼虾、水草等)减少。而南方冬季气候相对温暖,食物资源丰富,更适合大雁生存。大雁南飞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所以选项C符合。
13.【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筷子主要用于夹取食物,属于杠杆,具有类似夹取功能的工具是夹子。
14.【答案】B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科技
【解析】【分析】工具的使用确实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包括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焦距等步骤,否则可能无法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再如使用电脑软件进行绘图,需要掌握软件的操作技术才能绘制出理想的图形。不同的工具在使用时都需要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工具的使用需要技术的支持,选项B合理。
15.【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
【解析】【分析】常见的运书方式有徒手搬运、使用手推车等,手推车相对徒手搬运更省力高效且方便操控。用手推车运输最省力。
16.【答案】C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指甲刀由多个部分组成,整体结构是一个杠杆。指甲刀有一个支点,当我们按压手柄时,通过杠杆的原理,使刀片能够更省力地剪断指甲。同时,指甲刀的刀片部分也是一个斜面,刀片的刀刃部分是一个斜面结构,在剪断指甲时,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所以指甲刀同时具有杠杆和斜面的作用。
17.【答案】A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当有电流通过导线时,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而指南针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因为指南针的指针是小磁针,小磁针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当增加导线圈数后,相当于多个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根据安培定则和磁场的相关知识,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导线圈数越多,产生的磁场越强。 磁场越强,对指南针小磁针的磁力作用就越大,指南针指针的偏转角度就会越明显。
18.【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对比可知,空调的运行功率最高,是2500W。
19.【答案】B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根据对电路故障的认识,小灯泡灯丝断了,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属于断路;电池没电了,无法提供电力;电池发烫多是由电池短路造成的,对电池损坏极大。
20.【答案】C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电动机
【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转子由铁芯、线圈和换向器组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根据电流的磁效应,线圈会产生磁场,此时转子就相当于一个电磁铁。这个电磁铁在电动机的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从而实现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所以小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电磁铁,选项C正确。
21.【答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 “圭” 和 “表” 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 “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 “圭”。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会发生变化,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正午时物体影子短;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正午时物体影子长;春季和秋季的太阳高度角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影子长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22.【答案】滴(1)、取(2)、展(3)、盖(4)、染(5)、吸(6)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滴:这是第一步,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方便后续操作和观察,标注为序号。
取: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这一步要尽量保证所取表皮薄且完整,标注为序号。
展:把撕取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将其展平,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标注为序号。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洋葱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标注为序号。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给细胞染色,便于观察细胞结构,标注为序号。
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让碘液浸润整个标本,使染色更均匀,标注为序号。
23.【答案】(1)不能;能;能;能。
(2)B
(3)A;C点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当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时,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的一面会一直朝着太阳(半年时间),另一面会一直背向太阳(半年时间),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有当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自转,才会有昼夜交替。所以仅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若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那么对于地球上的某一点来说,随着太阳的转动,该点会出现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情况,就如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所以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约为 24 小时。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依次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所以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不断地交替处于白天和黑夜,公转虽然周期较长(一年),但不影响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所以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假设二是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完全符合托勒密 “地心说” 中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转动的观点,所以选项B符合。
(3)A点是白天,A点面向模拟的 “太阳” 方向。B点在C点西面,C 点东边,C点先迎来黎明。
24.【答案】(1)O
(2)阻力;用力
(3)不能
(4)能
(5)大;C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1)在该实验中,杠杆绕着一个点转动来实现用石块撬动铁砣,这个点就是起支撑作用的点。观察该情境可知,杠杆绕着与桌面接触的那个固定点转动,也就是图中O。
(2)在杠杆中,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动力的作用点叫用力点;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阻力的作用点叫阻力点。为了撬动铁砣,在 B、C、D 三处施加给杠杆的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根据用力点的定义,所以 B、C、D 三处施加动力的点,可认为是用力点。
(3)如果将最大的石头向左移动,则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杠杆费力,不可能撬动铁砣。
(4)如果将最大的石头向右左移动,则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能够省力,能撬动铁砣。
(5)想要撬动铁砣,还能将大石头放在C处。
25.【答案】(1)第三组11
(2)12
(3)使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进而得出更可靠
(4)B
(5)B
(6)在电流大小和铁芯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7)甲;丙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在一组实验数据中,如果某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比偏差较大,很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这样的数据一般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数据。对于第三组实验,线圈匝数为匝,三次实验中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分别为18、11、19,其中11与18、19相比,偏差较大,很可能是在此次实验操作中出现了失误导致数据不准确。
(2)选取数据时可以选取平均值, 记录单中第二组实验的空格处应该填写12。
(3)在科学实验中,单次实验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微差异、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等,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记录多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如计算平均值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些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进而得出更可靠、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验结论。
(4)“电流大小、铁芯的体积大小等”,在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时,保持电流大小不变(通过控制电池节数等方式),铁芯的体积大小不变(保证铁芯这一因素相同),只改变线圈匝数,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所以选项B正确。
(5)当发现数据有问题时,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是科学合理的做法。通过分析可能导致数据异常的原因,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正常、环境因素是否有影响等,然后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改进,再次进行实验获取新的数据,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所以选项B正确。
(6)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电流大小和铁芯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7)要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不变,只改变电流大小,然后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在选择装置时,应选择线圈匝数相同、铁芯相同的装置,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流大小,进而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磁性强弱。
26.【答案】(1)显微镜
(2)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略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在进行微观研究时,我们可以使用的放大观察的工具是显微镜,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观察微生物的人。 列文虎克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并用它首次观察到了细菌等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包括抗生素的发现和生产,这些抗生素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此外,微生物还被用于疫苗的开发,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来预防疾病。微生物在疾病诊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来确定感染类型。
1 /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与学科素养评价科学试卷
1.(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属于放大镜镜片特点的是 (  )
A.中央厚,边缘厚 B.中央厚,边缘薄 C.中央薄,边缘厚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凸透镜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当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使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利用凸透镜的这种会聚光线的特性,我们可以将物体放大,这就是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而中央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2025六上·罗湖期末)如右图将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组成 (  )。
A.放大镜 B.老花镜 C.光学显微镜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中,有目镜和物镜两个重要的光学部件,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物镜的作用是将被观察的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所成的实像再一次放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通过两个凸透镜的组合,能够实现对微小物体的高倍数放大观察,所以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组成光学显微镜,选项C符合。
3.(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物品中,有放大功能的是 (  )
A.保鲜膜 B.一滴水珠 C.窗户平面玻璃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一滴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特点。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当物体放在一滴水珠下方合适位置时,水珠能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具有放大功能,选项B符合要求。
4.(2025六上·罗湖期末)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
A.蝴蝶的足 B.洋葱的细胞 C.伤寒杆菌
【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蝴蝶的足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结构,但比较细小。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其放大倍数一般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观察蝴蝶足的形态、结构等细节,所以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足。
5.(2025六上·罗湖期末) 以下属于微生物的是 (  )
A.蚜虫 B.病毒 C.神经细胞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非常微小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个体极其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处于 10 - 300 纳米之间,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能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具有生命活动的一些特征,属于微生物。
6.(2025六上·罗湖期末)在制作地球模型时,将分别代表地壳、地幔、地核的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不同厚度是因为(  )
A.更好看
B.地球结构越往外层越厚
C.地球结构越往内部越厚
【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结构从外到内,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即越往内部越厚。在制作地球模型时,将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不同厚度,是为了体现地球内部结构中越往内部越厚的特点,所以选项C正确。
7.(2025六上·罗湖期末)为了制作出相对符合实际的地球模型,我们需要获取的信息有(  )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③地球内部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陆分布有着特定的比例和形态。在制作地球模型时,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在模型上表现出海洋和陆地的位置、范围等,使模型更符合地球的实际情况,所以②是制作地球模型需要获取的信息。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各部分的厚度、物质组成等都有差异。制作地球模型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能够合理地表现出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特征,如通过不同颜色、不同厚度的材料来代表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使模型更符合地球的实际内部构造,所以③是制作地球模型需要获取的信息。
8.(2025六上·罗湖期末) “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相同点是(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地球是球形 C.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B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 和 “日心说” 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二者的相同点,选项B正确。
9.(2025六上·罗湖期末)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是(  )。
A.24小时 B.30天 C.365天
【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解答】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分析】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
10.(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
A.太阳东升西落
B.四季变化
C.一年四季正午影长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约为24小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人以地球为参照物,相对运动使得太阳看起来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同时,地球自转还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地方时差异等。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符合与地球自转有关的现象,选项A正确。
11.(2025六上·罗湖期末) 自然界中最大的能量来源于(  ) 。
A.风能 B.水能 C.太阳能
【答案】C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太阳能
【解析】【分析】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极为巨大,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自然界中最大的能量来源。它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能量,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等提供了动力。
12.(2025六上·罗湖期末)大雁是北方常见的候鸟,它们南飞的主要原因是 (  )
A.躲避天敌 B.繁殖后代 C.气候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气候
【解析】【分析】气候变化是大雁南飞的主要原因。北方冬季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尤其是水面结冰,导致大雁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水中的鱼虾、水草等)减少。而南方冬季气候相对温暖,食物资源丰富,更适合大雁生存。大雁南飞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所以选项C符合。
13.(2025六上·罗湖期末)与筷子的功能相似的工具是 (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筷子主要用于夹取食物,属于杠杆,具有类似夹取功能的工具是夹子。
14.(2025六上·罗湖期末)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一件工具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B.工具的使用需要技术的支持
C.同一个任务中只能使用一种工具和技术
【答案】B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科技
【解析】【分析】工具的使用确实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包括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焦距等步骤,否则可能无法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再如使用电脑软件进行绘图,需要掌握软件的操作技术才能绘制出理想的图形。不同的工具在使用时都需要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工具的使用需要技术的支持,选项B合理。
15.(2025六上·罗湖期末)小科帮助图书馆运书,下面哪种运输方式既省力高效又方便操控 (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
【解析】【分析】常见的运书方式有徒手搬运、使用手推车等,手推车相对徒手搬运更省力高效且方便操控。用手推车运输最省力。
16.(2025六上·罗湖期末)下列三种工具,哪一种同时具有杠杆和斜面的作用 (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指甲刀由多个部分组成,整体结构是一个杠杆。指甲刀有一个支点,当我们按压手柄时,通过杠杆的原理,使刀片能够更省力地剪断指甲。同时,指甲刀的刀片部分也是一个斜面,刀片的刀刃部分是一个斜面结构,在剪断指甲时,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所以指甲刀同时具有杠杆和斜面的作用。
17.(2025六上·罗湖期末)增加导线圈数后将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如图),指南针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指针发生明显偏转 B.指针不动 C.指针轻微偏转
【答案】A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当有电流通过导线时,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而指南针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因为指南针的指针是小磁针,小磁针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当增加导线圈数后,相当于多个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根据安培定则和磁场的相关知识,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导线圈数越多,产生的磁场越强。 磁场越强,对指南针小磁针的磁力作用就越大,指南针指针的偏转角度就会越明显。
18.(2025六上·罗湖期末) 右图中最省电的电器是 (  )
序号
电器 运行功率
1 热水器 3000 W
2 空调 2500 W
3 电冰箱 200 W
4 洗衣机 750 W
A.热水器 B.空调 C.电冰箱
【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对比可知,空调的运行功率最高,是2500W。
19.(2025六上·罗湖期末) 以下属于短路现象的是 (  )
A.电流正常 B.电池发热 C.没有电流
【答案】B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根据对电路故障的认识,小灯泡灯丝断了,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属于断路;电池没电了,无法提供电力;电池发烫多是由电池短路造成的,对电池损坏极大。
20.(2025六上·罗湖期末) 小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 (  )。
A.电池 B.磁铁 C.电磁铁
【答案】C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电动机
【解析】【分析】小电动机的转子由铁芯、线圈和换向器组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根据电流的磁效应,线圈会产生磁场,此时转子就相当于一个电磁铁。这个电磁铁在电动机的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从而实现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所以小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电磁铁,选项C正确。
21.(2025六上·罗湖期末)小科想通过圭表观测不同季节的影长,请帮助小科在括号内分别补充春、夏、秋三个季节,并在圭表上标出影长的位置。
【答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 “圭” 和 “表” 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 “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 “圭”。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会发生变化,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正午时物体影子短;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正午时物体影子长;春季和秋季的太阳高度角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影子长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22.(2025六上·罗湖期末)小科想制作洋葱标本。请帮助小科按照正确的制作步骤给图片标注序号。
【答案】滴(1)、取(2)、展(3)、盖(4)、染(5)、吸(6)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滴:这是第一步,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方便后续操作和观察,标注为序号。
取: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这一步要尽量保证所取表皮薄且完整,标注为序号。
展:把撕取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将其展平,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标注为序号。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洋葱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标注为序号。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给细胞染色,便于观察细胞结构,标注为序号。
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让碘液浸润整个标本,使染色更均匀,标注为序号。
23.(2025六上·罗湖期末) 小科在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时有以下发现,请同学们帮助完成。
(1)在模拟实验中请同学们根据课堂实验结果,完成以下表格。能产生昼夜交替的在假设后填“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的填“不能”。
  我的假设 示意图 能否产生昼夜更替 (填“能”或“不能”)
假设一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假设二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假设三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假设四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  
(2)以上假设符合托勒密的地心说的是(  )
A.假设一 B.假设二 C.假设三
(3)如右图,小科在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中发现,A、B、C三个点中   点属于白天,   (选填B点或C点)先迎来黎明。
【答案】(1)不能;能;能;能。
(2)B
(3)A;C点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当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时,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的一面会一直朝着太阳(半年时间),另一面会一直背向太阳(半年时间),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有当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自转,才会有昼夜交替。所以仅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若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那么对于地球上的某一点来说,随着太阳的转动,该点会出现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情况,就如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所以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约为 24 小时。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依次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所以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不断地交替处于白天和黑夜,公转虽然周期较长(一年),但不影响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所以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假设二是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完全符合托勒密 “地心说” 中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转动的观点,所以选项B符合。
(3)A点是白天,A点面向模拟的 “太阳” 方向。B点在C点西面,C 点东边,C点先迎来黎明。
24.(2025六上·罗湖期末) 小科学习了杠杆的知识后,想进一步了解杠杆的使用规律,于是找了一块重铁砣以及三个不同质量的石块(如图所示)在杠杆上做实验,想用不同的石块撬动A 处的重铁砣。
实验发现:在B 处放最大的石块可以把铁砣撬动;在C 处放中等的石块可以把铁砣撬动;在D 处放最小的石块可以把铁砣撬动。
(1)在图中对杠杆起支撑作用的点是   。 (填字母)
(2)A处重铁砣施加给轻杆的力可认为是阻力,A点可以认为是   (选填“用力”或“阻力”)点。为了撬动铁砣,B、C、D三处施加给杠杆动力的点,可认为是   (选填“用力”或“阻力”)点。
(3)如果将最大的石头向左移动,能否撬动铁砣    。
(4)如果将最大的石头移动至C处,能否撬动铁砣呢    。
(5)想要撬动铁砣,还能将   (选填“大”“中”或“小”)石头放在   处。
【答案】(1)O
(2)阻力;用力
(3)不能
(4)能
(5)大;C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1)在该实验中,杠杆绕着一个点转动来实现用石块撬动铁砣,这个点就是起支撑作用的点。观察该情境可知,杠杆绕着与桌面接触的那个固定点转动,也就是图中O。
(2)在杠杆中,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动力的作用点叫用力点;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阻力的作用点叫阻力点。为了撬动铁砣,在 B、C、D 三处施加给杠杆的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根据用力点的定义,所以 B、C、D 三处施加动力的点,可认为是用力点。
(3)如果将最大的石头向左移动,则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距离,杠杆费力,不可能撬动铁砣。
(4)如果将最大的石头向右左移动,则动力点到支点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能够省力,能撬动铁砣。
(5)想要撬动铁砣,还能将大石头放在C处。
25.(2025六上·罗湖期末) 乐思小组做了电磁铁的探究实验,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单。根据记录进行实验分析。
实验 线圈匝数 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枚
第 1次 第2次 第3 次 平均值
第一组 20匝 5 6 7 6
第二组 40 匝 12 11 13
第三组 60匝 18 11 19 16
(1)请将记录单中有问题的数据“圈”出来。
(2)记录单中第二组实验的空格处应该填写   。
(3)同一个电磁铁吸引大头针三次,目的是   。
(4)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  )。
A.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
B.电流大小、铁芯的体积大小等
C.线圈的匝数、铁芯的体积大小等
(5)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那么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
A.直接修改数据
B.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
C.向同学抄数据
(6)根据该组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7)如果还想继续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可以选择下图中   和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答案】(1)第三组11
(2)12
(3)使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进而得出更可靠
(4)B
(5)B
(6)在电流大小和铁芯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7)甲;丙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在一组实验数据中,如果某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比偏差较大,很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这样的数据一般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数据。对于第三组实验,线圈匝数为匝,三次实验中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分别为18、11、19,其中11与18、19相比,偏差较大,很可能是在此次实验操作中出现了失误导致数据不准确。
(2)选取数据时可以选取平均值, 记录单中第二组实验的空格处应该填写12。
(3)在科学实验中,单次实验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微差异、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等,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记录多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如计算平均值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些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得到的实验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进而得出更可靠、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验结论。
(4)“电流大小、铁芯的体积大小等”,在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时,保持电流大小不变(通过控制电池节数等方式),铁芯的体积大小不变(保证铁芯这一因素相同),只改变线圈匝数,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所以选项B正确。
(5)当发现数据有问题时,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是科学合理的做法。通过分析可能导致数据异常的原因,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正常、环境因素是否有影响等,然后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改进,再次进行实验获取新的数据,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所以选项B正确。
(6)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电流大小和铁芯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7)要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其他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不变,只改变电流大小,然后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在选择装置时,应选择线圈匝数相同、铁芯相同的装置,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流大小,进而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磁性强弱。
26.(2025六上·罗湖期末)阅读以下短文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热带地区,造成了无数的死亡。当时传统的抗疟药物逐渐失效,因为疟原虫(引发疟疾的病原体)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中国政府发起了“523项目”,任命屠呦呦为研究负责人。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虽然屠呦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但她的发现对微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疟原虫是一种微观寄生虫,虽不是微生物却与微生物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从自然界中寻找能抑制病原体的新物质。科学家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提取抗生素的研究,与青蒿素的研发思路一脉相承。
青蒿素的成功研发启示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寻找药物(包括微生物代谢物)可能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关键途径。屠呦呦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1)在进行微观研究时,我们可以使用的放大观察的工具是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观察微生物的人。
(2)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   、   。
(3)请简述材料中在微生物研究上对医学的贡献   。
【答案】(1)显微镜
(2)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略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在进行微观研究时,我们可以使用的放大观察的工具是显微镜,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此工具观察微生物的人。 列文虎克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并用它首次观察到了细菌等微生物,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微生物的特征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包括抗生素的发现和生产,这些抗生素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此外,微生物还被用于疫苗的开发,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来预防疾病。微生物在疾病诊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来确定感染类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