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_____,字子舆yú,_______时期邹国人,思想家,______学派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________,与孔子合称“孔孟”。
轲
战国
儒家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晚年与弟子共同编纂。
孟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要________,因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
孟子认为做人要做______,它的定义是:
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认为人才一定要经受磨难,因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任务一
通读·文字与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wù:讨厌,憎恨
认认音节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wéi:动词,做。
为wèi: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wéi
wéi
wéi
wèi
wèi
wéi
wèi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wéi)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介词,凭借,根据。
是:这,指某种方法或手段。
划分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大意。不会的地方,标出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时得到。
舍弃。
想要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道义也是我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不为 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苟且取得。
祸患,灾难。
躲避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讨厌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
做
比
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③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③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⑤耳。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不丧失。
由:介词,凭借,根据。
是:这,指某种方法或手段。
所以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用呢? 如果人们讨厌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用呢? 凭借某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凭借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做它。所以人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讨厌的有胜过死亡的。不只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信念,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罢了。
一箪①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③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④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⑤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木制器具。
踩踏。
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碗食物,一碗肉粥,有了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但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乞丐也不肯接受。
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④者得⑤我与?乡⑥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⑦。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益处。
贫苦。
同“德”,感恩、感激。
同“向”,先前、从前。
指人的羞恶之心。
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固有的羞恶之心。
通假字
① 故患有所不辟
“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④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古今异义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
计时器具。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代词,这,这种;
今义:
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动词,给)
(同“欤”,语气词,吗)
特殊句式
鱼,我所欲也。
判断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句
(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宾语
任务二
通晓·论点与论证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鱼
生
比喻论证/类比说理
熊掌
义
舍
取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巧妙地论证“义”的价值高于“生”。
论点: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礼记·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梳理论证过程
解析论证方法
(2)正反对比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正面论证要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
欲生
义
恶死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不义
义比生更可贵
不义比死可恶
解析论证方法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反面论证要舍生取义
用假设方式。如果人们看重“生”不看重“义”,怕“死”而不怕“不义”,为了求生、避祸,人们就会无所不为,做不义之事。
与上一句看重“义”做了对比。
(2)正反对比论证
解析论证方法
饥民、乞人看重“礼义”,不接受侮辱性的食物。“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贪图富贵,不顾礼义廉耻。这两类人形成对比,批判了不义之人。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重 富贵
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呼尔、蹴而之食:
重 义
(3)举例论证:第2段
孟子任齐国客卿时,齐王不用他的政治主张,所以他决定辞官。齐王用都城的房子,万钟的待遇挽留孟子,无果。“万钟于我何加焉!”体现出孟子的道德操守。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任务三
思考与探究
1.文中的“是心”“本心”都是指羞恶之心。 “本心” 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以“义”为原则行事,才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拓展链接
链接一:“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渗入 )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链接二:朱熹集注:“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
链接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善”是人的本性
2.孟子 “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文天祥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元朝入侵,失败被俘
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精神。
秋瑾
秋瑾虽是女性,但思想先进,有满腔报国热情,最后在筹备起义时被清廷逮捕,英勇就义。
谭嗣同
为使国家强大,积极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被杀害。
孟子通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类比引出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文中也批判了为富贵而放弃“义”的人。
文 章 主 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