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 3.2 *蜀相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下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备课 3.2 *蜀相 课件(共27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10:12:41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蜀相 杜甫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2. 反复吟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赏析本诗手法,体味作品意蕴。
4.掌握诗歌中炼字题的答题技巧。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
   字______,自称_____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___ 》。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杜工部集
沉郁顿挫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沉郁:情感深沉;
顿挫:语言刚劲、铿锵有力、章法多变。
主要作品:
“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杜集七言律第一”
诗史 “三吏”
“三别”
《秋兴八首》
《登高》
《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杜甫草堂
诗歌鉴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暗示了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
(2)暗示了吟咏的人物政治身份,传达了仰慕之情。
看标题
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
理思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这一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柏森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柏树象征正气、高尚、长寿、不朽。“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
一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象征坚贞、挺拔、坚韧的柏树,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02
01
设问
(一)临古地——武侯祠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第一步:释词义;
第二步:述句意。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第三步:点手法;
第四步:析感情。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碧草:草色碧绿,映绿了台阶,也从侧面说明了少有人来此。
黄鹂:声音婉转清脆。“隔叶”既说明了柏树的枝繁叶茂,照应了前面的柏森森。也从侧面说明无人打搅。
炼字题
①自:独自,空:白白的,徒劳的。(释词义)
②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述句意)
③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点手法)
④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芜的伤感和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感情)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宜阳:古县名,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课堂练习:
读下面一首唐诗,赏析第三、四哪两个字写得好?并简要分析。
①“自”“空”二字用得好。自:独自,空:白白的,徒有。(释词义)
②芳香的花树无人欣赏,自开自落;鸟鸣悠扬,春山空寂,却也是自鸣自啼。(述句意)
③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点手法)
④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析感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六出祁山,讨使曹魏,功败垂成。第一次因马谡战败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给不继等原因不果。实际上,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仅两次。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突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此联突出了诸葛亮的哪些特点?
(二)思古人、忆其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汉末三国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不同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肃宗亲小远贤,
有志难骋
君臣关系融洽,
鱼水相得
(二)思古人、忆其事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三)抒己志
比较表格:
共同之处:有志之士,功业未成。——惋惜之泪
不同之处:幸逢明主—昏庸猜忌。——悲愤之泪
情感:
对贤相诸葛亮的赞叹、仰慕、叹惋之情;
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
英雄指哪些人?
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千百年来所有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
格律诗写作方法:起承转合
首联:起,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引出下文。
颔联:承,是起句的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
颈联:转,是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笔”的作用是陡生波澜,有起有伏,避兔平铺直叙。形式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反转。
尾联:合,即合笔,是结句,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起
寓情于景 以乐衬哀 承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转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合
手法
主题归纳
这首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丰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