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題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四、写作
24.(60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城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昭通一中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2.(3分)B
3.(3分)C
【解析】①③是状语后置句,②④⑥⑩是被动句,⑤是定语后置句,⑦⑨是宾
语前置句,⑧是省略句。
4.(3分)C【解析】①②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③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⑨是形容词活用
为名词,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⑧名词用作动词,⑦是名词用作状语。
5.(3分)D【解析】ABC三项皆为通假字,D是古今异义
6.(3分)D【解析】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7.(3分)BDF【解析】“而”字连接“离战国”和“王天下”,中间不断开,“王天下”是
动宾结构,后面B处断开;“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DF处断开。
“是…也”表判断,中间不断开。句意:秦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
它的政令没有变,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8.(3分)D【解析】A.正确。都是介词“和、跟、同”。句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
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
B.正确。都是表假设,“即使”。句意: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以后即使再
想要见我。
C.正确。材料三中“三主”指的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
D.错误。都是“…的原因”。句意: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
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故选D。
9.(3分)B【解析】“说明九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均在于‘仁义不施’”有误,此处是说秦国
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没有说九国灭亡的原因。故选B。
10.(4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
都来朝见,己经一百多年了。(“区区”,小小的:“万乘”,万辆兵车:“朝”,使…朝见。
1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11.(3分)①材料一:不实行仁义,为政残暴苛虐。
②材料二:没有正确的政策,分不清攻守方法的不同。
③材料三:无人辅佐,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每点1分,共3分)
高二语文ZT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解析】①材料一认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不实行仁义,为政残暴苛虐。
②材料二认为“茶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没有正确的政策,分不清攻守方法的不同。
③材料三认为“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
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
身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无人辅佐,忠臣不敢进谏
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12.(3分)BCG【解析】“神灵”意为“圣明”,与“陛下”不可断开,“海内…一统”语
意完整,应在B处断开:“皆为郡县”语意承接上文的“海内”,“诸子功臣”引出后文,
二者之间即C处应断开;“甚足易制”意为“很容易治理”,与前文“赐之”连接则语意
不通,故G处断开。
13.(3分)A【解析】“群臣皆以为便”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五石之瓠》“剖之
以为瓢”的“以为”是“把…作为”,含义不同。故选A。
14.(3分)C【解析】“又恰逢天下大灾”无中生有。
15.(8分)
(1)(4分)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诸侯是不适宜的。(“异意”,二心:
“术”方法:“不便”,不适宜:句意1分)
(2)(4分)那些扛着锄头、木棍因罪被罚守边的人,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
汇合成群。(“谪戍”,因罪被罚守边:“徒”,人,人们:“合从”,联合:各1分,句意1
分)
16.(4分)李斯:①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②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重赏皇子和功臣,使国家安定下来。
柳宗元:①汉朝采用分封制,不久战乱频发:②汉朝郡县并行,反叛的只有诸侯,
没有郡县。
【解析】根据题干去原文找对应内容。材料一李斯的话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周朝实行
分封制,最终不能制止诸侯互相讨伐:二是如今(秦朝)实行郡县制,重赏皇子功臣,
天下皆在掌控。材料二中柳宗元分析了秦汉两朝的制度:秦朝后米天下大乱与实行郡县
制无关,而是由于刑法严峻激起民变;汉朝沿袭周制致使诸侯作乱,三代不振,但其诸
侯、郡县并存之时只有诸侯反叛而无郡县作乱。综合以上作答即可。
17.(3分)C【解析】“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错。
李诗“独领残兵千骑归”写英勇的将军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不是战斗胜利
的描写。
高二语文ZT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
昭通一中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答题卡
15.(8分)
19.(7分)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1)(4分)
(1)
注意事项
准考证号
(2)
1,答题前,考生先将白己的姓名、准考证
考场号、座号填清,
达择寇使用铅笔填涂,非拼通使用
错误填涂
(3)
①①可
D0①0①D
(2)(4分)
(4)
四四四四四团四四习习
④
贴条形码区
团团团
23.(10分)
0 IU
(正面朝上,请贴在虚线框内
8888a88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习
禁意口格竖资超彩盟
16.(4分》
1 [A][B][C][D]
7AB D目E田17A回@回
2
20四回
3
9面四
21四
4
NB网
12B网D国E
22JB⊙D可
5 A [B][C]D]
13AB[ D
6
14四四四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0.(4分)
18.(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1.(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城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3.对下列句子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昭通一中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①若知我不降明(《苏武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苏武传》)③为之
语文
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④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⑤乃遣武以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⑥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注意事项:
⑦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⑧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⑨知人者智,自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知者明(《老子四章》)0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A.①/②③④60/⑤⑧/⑦⑨
题卡上填写清楚。
B.①③0/②④⑥⑧/⑤/(⑦⑨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C.①3/②④⑥0/⑤/⑦⑨/(⑧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D.①/②③⑧0/④⑥/⑤/⑦⑨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苏武传》)②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③大学之道,
一、课内文言知识(18分)
在明明德(《礼记·大学》)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结合所学,按要求完成1~6题。(本题共6小题,18分)
⑤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瓠》)⑦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传序》)⑧(武)杖汉节牧
A.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羊,卧起操持(《苏武传》)⑨(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传》)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A.①②/⑤6⑦⑧/③④/⑨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B.①⑤/②⑧/③④/6⑦/⑨
C.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C.①②/③/④⑨/⑤/6⑧/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①②⑦/③/④⑨/⑤/⑥⑧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苏武传》)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乡时之士也(《过秦论》)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C.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A.七庙,泛指古代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有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B.行伍,指古代的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因此常以“行伍”代指军队。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C.鸣金收兵,金指敲击钲、绕之类的金属发出的声音,是军中作信号用的金属乐器。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D.敲扑,古代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高二语文ZT·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ZT·第2页(共8页)